《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教案(精選3篇)
《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教案 篇1
第八課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第二框題 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授課老師 徐蕾
【教育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 新事物和舊事物的基本含義;量變和質變的基本含義
理解: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事物發展的道路和方向
運用:運用相關原理,理解事物發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說明新事物必須戰勝舊事物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規律;分析量變和質變的辨證統一關系對我們生活和實踐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運用基本觀點、基本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
(2)比較辨別易錯易混點的能力
(3)綜合分析實際問題,運用演繹、歸納方法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4)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絡體系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讓學生具備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還要擁有一份平和的處事心態,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2)讓學生明確做任何事情、學習任何知識時,既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又要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促進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與發展。
(3)深刻理解只有把遠大理想和腳踏實地的精神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抵達成功的彼岸。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難點:準確的理解量變和質變的關系
【教學方法】
情景討論法、小組探究法、分析講授法。
【學習方法】
1.運用生活中的實例,理解事物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2.體驗生活中的實例,理解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
3.與同學討論并分享經驗,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提高抗挫折的心理準備和能力,并能正確對待新事物,把遠大理想與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結合起來。
【課堂設計】
情境展示:播放視頻短片《對話——大學生村官》,向學生簡介大學生村官。
第一目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情境探究:聚焦大學生村官
探究主題一:你覺得一名剛剛上任的大學生村官會遇到哪些困難?
探究要求:時間為5分鐘,四人小組合作探究,注意記錄,教師融入共同合作
小組展示:由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為大學生村官設身處地的思考可能 遇到的困難,比如村民的不信任、老村官的不配合、家長的不支持、自身經驗不足等
教師提升:大學生村官模式作為一個新興事物,遇到了這么多的困難,歷經十五年的摸索,仍然得不到應有的效果。引出下一探究主題。
探究主題二:社會上不少人提出,大學生村官工程對社會的作用不是很突出,但是卻耗費了很多財力,所以提出要停止大學生村官工程。
問題一:是否一定要推廣大學生村官工程?
問題二:大學生村官工程是否一定能順利推廣?
探究要求:時間為4分鐘,四人小組合作探究,結合教材內容,注意記錄,教師融入共同合作。
小組展示:讓學生體會大學生村官項目推廣的必要性,比如中國發展的潛力在農村,農村發展最大的阻力是知識和人才等。大學生村官項目推廣的阻力來自于社會上的人不認可、村官項目自身存在缺陷、老村官的不信任等。
教師提升: 大學生村官工程是必須要發展的,因為它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所以說前途是光明的。但是發展的歷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阻力來自三個方面:新事物自身的不完善、舊事物的抵抗和扼殺、人們的接受。
既然這些人對待大學生村官這樣一個新事物的態度不正確,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新事物。一方面要充滿信心,促進新事物的成長;另一方面做好迎接困難的準備。
第二目:做好量的積累 促成質的飛躍
情境升華: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村官
探究主題一:如果你受聘為一名大學生村官,你會怎么做來實現從對村務一無所知的大學生到得到村民認可的村官的轉變。
探究要求:時間為5分鐘,四人小組合作探究,注意記錄,教師融入共同合作
小組展示:由學生去談怎么實現這個完美變身,比如與村民溝通交流、去查閱一些關于本村的資料、向老村官學習、盡自己所能去幫助村民。
教師提升: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村官并不是很簡單的事情,要注重很多方面的積累,那么給大家介紹一名合格的村官——高杰。
1.展示圖片——泰州市委書記張雷接見高杰
2.簡介高杰
3.播放高杰自我介紹片《我的村官成長歷程》
4.抽取出高杰的發展歷程簡略圖
設問1:沒有之前深入村民、了解村情、熟悉村務高杰能夠得到村民認可成為一名合格的村官嗎?那么之前的三步是一種什么樣的變化?最后得到村民認可,是什么樣的變化?能否從中看出量變與質變的關系?
設問2:在成為村民認可的合格村官后,高杰有沒有停下腳步?引出量變與質變關系的第二層次,在質變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探究主題二:高杰成功的事例,能給你哪些啟示?
探究要求:時間為3分鐘,四人小組合作探究,注意記錄,教師融入共同合作
小組展示:高杰剛進入農村,做的都是小事情,但是卻必不可少,我們在學習中也要注重量的積累。高杰在得到村民認可后,并沒有停下腳步,我們在生活中也要不失時機,促成飛躍,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教師提升: 質變依賴量變,所以我們要注重量的積累;量變也依賴質變,所以我們要不失時機,促成飛躍。
激辯思維:是不是所有的質變都是發展?
情境回歸:發展的眼光看自己
——我的職業理想規劃
小組活動:與小組同伴分享自己的職業理想。時間4分鐘。
小組展示:接受老師的采訪。
老師提升: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但是同時要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要想實現理想,要做很多努力,在擁有機會的時候,切不可錯失良機。
課外活動:采訪身邊的村官
活動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對本地區的某村官進行采訪,了解他們發展的歷程。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有以下幾個方面自己認為比較出色:
1.一個事例貫穿到底,一方面節約時間,另一方面能便于學生深化理解。
2.事例的選擇上,體現時事性,同時又能夠激起學生的共鳴。體現三性:時事性、區域性、學生性。
3.使用小組合作探究模式,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去思考,進入角色的去體會這一社會熱點。
4.注重利用校本課程,使用本地區的事例。
但是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缺陷:
1.課堂上的開放度還不夠,教師的位置還是過高,筆墨過濃。
2.問題的設置上,不能恰到好處的體現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3.因為課堂內容較多,學生能夠開拓思維的地方,未能安排時間進一步深入。
4.最后的情境回歸,感覺力度不夠,需要進一步磨合。
《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教案 篇2
教學分析:本節課是高中思想政治課必修4《生活與哲學》第三單元第八課第二框的內容!墩n程標準》對本節教學內容規定為:(1)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辯證關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為什么是不可戰勝的和新事物的發展為什么不是一帆風順的。(2)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量變與質變和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原理。本節課框題設二個目:一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二是做好量變的準備,促進事物的質變。學生分析:學生初步認識唯物辯證法的一些哲學基本觀點,帶著好奇來學習。因此,對這些問題會產生極大的興趣。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和辯證思維能力較差,對一些問題的理解較難,尤其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是人類社會歷史上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是新生事物,卻在某些國家又出現解體”的問題理解更難。教學設計總體思想:本人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遵循《課程標準》從情景導入到情景分析又回到情景回歸的教材思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材料、探討“活動探究”問題、歸納和總結哲理觀點,聯系實際,運用典型事例來分析蘊涵哲理觀點,運用故事、做實驗、討論等具體的事例,借助多媒體輔助工具,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創設情景教學,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教學目標:目標 內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舊事物的含義 衡量新舊事物的根本標志新事物為什么能夠戰勝舊事物? 新事物的發展為什么不是一帆風順的?運用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統一的原理來正確看待我國社會主義在前進中出現的困難以及人生道路的曲折1、分析“活動探究”教材和圖片 2、比較新舊事物、量變與質變 3、哲學典故的運用、名言警句蘊涵的哲理 4、問題探究 1、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難、曲折,增強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 2、對學生進行耐挫折教育,引導他們正確看待人生道路中出現的挫折。 3、樹立矛盾分析的觀點,學會辯證地看問題,一分為二地對待事物。 4、樹立遠大理想,奮斗目標與腳踏實際艱苦奮斗結合起來,增強社會責任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做好量變的準備,促進事物的質變量變的含義 質變的含義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原理 在量變與質變的關系上形而上學有兩種表現形式運用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來探討方法論的要求,重視量的積累;不失時機地促進飛躍。 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任何事物的變化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難點:新事物的發展為什么不是一帆風順的即事物發展的曲折性。教學過程:推進新課程,既然世界是永恒發展的,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區分,那么事物的發展是不是一帆風順的,它的變化狀態又是怎樣的呢?本節課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些問題。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教師引導同學們閱讀p63-p64“活動探究”問題,要求同學們分組討論、質疑問題。20世紀末,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遇到空間的挫折。對此,有人認為,社會主義的歷史終結了,所有都將走上西方式的發展道路。 有人則認為,雖然目前我國生產力水平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還存著較大的差距,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夠完善,但這只是暫時的。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有著遠大發展前途的社會主義社會,一定能夠越來越充分地發揮出它的巨大潛力和優越性。 結合左邊的兩種說法,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為什么說社會主義,社會具有遠大發展前途? 辛亥革命推翻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但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袁世凱一上臺就迫不及待地改國號,但他僅做了83天皇帝,就在一片討伐聲中被迫取消帝制。隨后,張勛借機進京,擁戴清廢帝溥儀登基,其復辟行為遭到了革命黨人的討伐,張勛出逃,溥儀被迫宣布退位,復辟鬧劇僅維持了12天。 結合左邊材料,談談袁世凱和張勛為什么要復辟?他們的復辟為什么必然要失敗? 新生事物的發展會不會一帆風順?為什么?
教師沒有直接給同學們答案,而是引導同學們積極參與討論,發表看法,導入新課。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借助多媒體教學輔助工具展示上面兩個“活動探究”材料,引導同學們自主閱讀,參與討論,成為他們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合作者,并根據教學的需要時時質疑問題:新事物是不是以時間出現先后?或以力量強弱來判斷?引發他們的繼續討論新舊事物的根本區別問題: (1)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代表事物發展的方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舊事物是同客觀規律背道而馳正日趨滅亡的東西。 (2)新事物比舊事物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它至服了舊事物中的消極的過時的和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 (3)在社會歷史領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必然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而舊事物違背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所以新舊事物的根本區別不能以時間出現的先后順序,力量的強弱作為標準,而是以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從而得出: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那么新事物的發展是不是一帆風順呢?在同學們的自由閱讀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 (1)新事物的成長總是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 (2)舊事物決不會自行消去,為了維護自身的地位,它總是竭力扼殺和摧殘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長壯大。 (3)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個過程。 因此新事物的成長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道路是曲折的。 總之,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途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滿腔熱情地支持和保護新事物的成長、壯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遇到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圍繞著“活動探究”的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發表不同的看法: 生1: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是一種新生事物,出現暫時的倒退、解體,是難免的,不能說它不是新生事物。 生2:社會主義國家在短時間內出現解體,說明了社會主義制度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不是新事物。 生3:社會主義國家在較短的時間內解體,有它的客觀歷史原因和國際背景,不能因為出現解體,來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存在的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性。 生4:一種新事物的發展是有強大的生命力,一旦誕生是有遠大的發展前途,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所說:“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印證了社會主義制度出現的曲折是暫時的、具有顛撲不滅的真理。 生5: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在中國歷史上是新生事物,但是在兩千多年深根蒂固的封建專制統治下,封建統治階級勢還很強大,必然會竭力扼殺新生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生6:資產階級共和國剛建立,力量比較弱小,也存在著不完善,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復辟。 生7:在社會歷史領域,復辟是歷史的倒退,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最終必勝會失敗。 生8:正如中國共產黨成立一樣,它剛成立時只有幾十名黨員,發展到現在擁有6800多萬名黨員,新生事物的發展總是從小到大,從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盡管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弱點,它總是在曲折中不斷地向前發展的……(1)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材內容的需要。 (2)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從知識、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三維目標”,達到教與學的目的。 (3)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設計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4)設計“活動探究”問題,旨在提高同學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增強了邏輯思維的能力。 (5)通過教學活動,密切了師生關系,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師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黑格爾《哲學講演錄》中有兩個有趣的論證一個是“谷堆論證”,另一個是“禿頭論證”。他說:“一粒谷子能否造成一堆?或者是:少一根頭發能否造成一個禿頭?一不能。一再來一粒或一根怎樣?一還是不行。這個問題一直重復下去,總是問加一粒谷或一根頭發如何。等到最后,人們說可以造成一堆或一個禿頭了,這時那最后的一粒谷子或最后減的一根頭發便造成一堆或一個禿頭了!遍喿x左邊的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谷堆”和“禿頭”的生成過程,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量的進展看起來并不改變什么,而只是增加和減少;但是最后卻過渡到了反面去”。黑格爾的這句話說明了什么道理?
我國古代哲人留下了許多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1)左邊圖片說明了什么道理。
。2)請分析這些名言警句中包含的哲學道理。
。3)你還能說出哪些類似的名言警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同學們自主閱讀課本p65-p66內容,積極參與討論,發表看法。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做好量變的準備,促進事物的質變 我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同學們閱讀課本p65“活動探究”和課本p65兩段量變和質變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同學們討論,質疑“探究問題”和做實驗的過程,分析、歸納出量變與質量的區別: 項目變化指向變化狀態變化的結果量變數量程度逐漸不顯著性質沒有變,事物仍是該事物質變根本性質劇烈顯著性質改變,一事物變為他事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閱讀教材p65-p66,按小組進行討論、質疑,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與學生共同探究問題: 生1:谷子增加一粒,頭發減少一根,那只能說明數量上發生增加或減少,是一種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屬于量變。 生2:谷子數量增加到最后能堆成一堆;頭發減少到沒有一根,成為禿頭,說明了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會發生了質變。 (學生3演示實驗):將放有少量冰塊的燒杯,用酒精燈加熱,并插入溫度計這時,冰逐漸升高,水又沸騰了。這一過程用圖示表示就是:(1)通過生生互支。師生互動,主旨在提高交流合作和自主學習能力,密切師生關系,使他們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關系上,共同促進教與學的進步。 (2)通過學生演示實驗活動,旨在培養學生動手和操作能力,觀察和判斷現象能力,提高他們抽象的思維能力。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做好量變的準備,促進事物的質變因此,量變是指事物數量的對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我們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統一,相持平衡和靜止等,都是事物在量變過程 所呈現的狀態。質變是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統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等,都是質變過程中呈現的狀態。 所以,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行復,不斷前進。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原理要求我們就重視量的積累,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實現質變創造條件;要抓注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切不可優柔寡斷或急于求成,拔苗助長,在這一關系上反對“激變論”,要反對“庸俗進化論!鄙4:水的溫度在0℃-100℃之間,水的液態性質并沒有變化,屬于量變 生5:溫度低于0℃以下的水的液態性質變成了固態性質,屬于質變。 生6:溫度在100℃以上水的液態性質變成了氣態性質,也屬于質變。 生7:騏驥一躍,不能十足,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生8:學習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 學似磨刀之石,不見其損,羊有所虧。 生9: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生10:這些名言警句蘊含著量變與質變辯證關系的原理。(3)通過教學設計,旨在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情景教學的實效性,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課后作業:俄國大詩人普希全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傷心,不要憂郁,不順心的日子暫且容忍,等著吧,快樂的日子就要到來。”這句話蘊含著什么生活哲理?教學反思:1、本節課教學過程借助多媒體和圖片等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目的。2、本節課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師生課堂教學活動配合默契,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3、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較多,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是到充分挖掘出來。4、本節課教學過程設置情景活動較少,不能給學生直觀,清晰的感覺,不能增強教學的實效性。5、本節課學生生活邏輯較差,在舉事例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與哲理觀點不一致的地方,教師應當積極加以引導。6、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對學生質疑,回答的問題應多給予鼓勵、支持肯定,充分挖掘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
《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教案 篇3
教學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思想政治課必修4《生活與哲學》第三單元第八課第二框的內容!墩n程標準》對本節教學內容規定為:(1)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辯證關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為什么是不可戰勝的和新事物的發展為什么不是一帆風順的。(2)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量變與質變和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原理。
本節課框題設二個目:
一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二是做好量變的準備,促進事物的質變。
學生分析:
學生初步認識唯物辯證法的一些哲學基本觀點,帶著好奇來學習。因此,對這些問題會產生極大的興趣。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和辯證思維能力較差,對一些問題的理解較難,尤其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是人類社會歷史上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是新生事物,卻在某些國家又出現解體”的問題理解更難。
教學設計總體思想:
本人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遵循《課程標準》從情景導入到情景分析又回到情景回歸的教材思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材料、探討“活動探究”問題、歸納和總結哲理觀點,聯系實際,運用典型事例來分析蘊涵哲理觀點,運用故事、做實驗、討論等具體的事例,借助多媒體輔助工具,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創設情景教學,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舊事物的含義
衡量新舊事物的根本標志 新事物為什么能夠戰勝舊事物?
新事物的發展為什么不是一帆風順的? 運用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統一的原理來正確看待我國社會主義在前進中出現的困難以及人生道路的曲折 1、分析“活動探究”教材和圖片
2、比較新舊事物、量變與質變
3、哲學典故的運用、名言警句蘊涵的哲理
4、問題探究
1、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難、曲折,增強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
2、對學生進行耐挫折教育,引導他們正確看待人生道路中出現的挫折。
3、樹立矛盾分析的觀點,學會辯證地看問題,一分為二地對待事物。
4、樹立遠大理想,奮斗目標與腳踏實際艱苦奮斗結合起來,增強社會責任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做好量變的準備,促進事物的質變 量變的含義
質變的含義 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原理
在量變與質變的關系上形而上學有兩種表現形式 運用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來探討方法論的要求,重視量的積累;不失時機地促進飛躍。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任何事物的變化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
難點:新事物的發展為什么不是一帆風順的即事物發展的曲折性。
教學過程:
推進新課程,既然世界是永恒發展的,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區分,那么事物的發展是不是一帆風順的,它的變化狀態又是怎樣的呢?本節課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些問題。
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教師引導同學們閱讀p63-p64“活動探究”問題,要求同學們分組討論、質疑問題。
教師沒有直接給同學們答案,而是引導同學們積極參與討論,發表看法,導入新課。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借助多媒體教學輔助工具展示上面兩個“活動探究”材料,引導同學們自主閱讀,參與討論,成為他們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合作者,并根據教學的需要時時質疑問題:新事物是不是以時間出現先后?或以力量強弱來判斷?引發他們的繼續討論新舊事物的根本區別問題:
。1)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代表事物發展的方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舊事物是同客觀規律背道而馳正日趨滅亡的東西。 (2)新事物比舊事物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它至服了舊事物中的消極的過時的和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
。3)在社會歷史領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必然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而舊事物違背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所以新舊事物的根本區別不能以時間出現的先后順序,力量的強弱作為標準,而是以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從而得出: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那么新事物的發展是不是一帆風順呢?在同學們的自由閱讀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
。1)新事物的成長總是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
。2)舊事物決不會自行消去,為了維護自身的地位,它總是竭力扼殺和摧殘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長壯大。
。3)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個過程。 因此新事物的成長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道路是曲折的。
總之,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途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滿腔熱情地支持和保護新事物的成長、壯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遇到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 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圍繞著“活動探究”的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發表不同的看法:
生1: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是一種新生事物,出現暫時的倒退、解體,是難免的,不能說它不是新生事物。
生2:社會主義國家在短時間內出現解體,說明了社會主義制度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不是新事物。
生3:社會主義國家在較短的時間內解體,有它的客觀歷史原因和國際背景,不能因為出現解體,來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存在的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性。
生4:一種新事物的發展是有強大的生命力,一旦誕生是有遠大的發展前途,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所說:“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印證了社會主義制度出現的曲折是暫時的、具有顛撲不滅的真理。 生5: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在中國歷史上是新生事物,但是在兩千多年深根蒂固的封建專制統治下,封建統治階級勢還很強大,必然會竭力扼殺新生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生6:資產階級共和國剛建立,力量比較弱小,也存在著不完善,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復辟。
生7:在社會歷史領域,復辟是歷史的倒退,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最終必勝會失敗。
生8:正如中國共產黨成立一樣,它剛成立時只有幾十名黨員,發展到現在擁有6800多萬名黨員,新生事物的發展總是從小到大,從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盡管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弱點,它總是在曲折中不斷地向前發展的…… (1)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材內容的需要。
(2)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從知識、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三維目標”,達到教與學的目的。
(3)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設計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4)設計“活動探究”問題,旨在提高同學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增強了邏輯思維的能力。
(5)通過教學活動,密切了師生關系,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師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同學們自主閱讀課本p65-p66內容,積極參與討論,發表看法。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做好量變的準備,促進事物的質變 我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同學們閱讀課本p65“活動探究”和課本p65兩段量變和質變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同學們討論,質疑“探究問題”和做實驗的過程,分析、歸納出量變與質量的區別:
項目 變化指向 變化狀態 變化的結果
量變 數量程度 逐漸不顯著 性質沒有變,事物仍是該事物
質變 根本性質 劇烈顯著 性質改變,一事物變為他事物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閱讀教材p65-p66,按小組進行討論、質疑,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與學生共同探究問題:
生1:谷子增加一粒,頭發減少一根,那只能說明數量上發生增加或減少,是一種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屬于量變。
生2:谷子數量增加到最后能堆成一堆;頭發減少到沒有一根,成為禿頭,說明了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會發生了質變。
。▽W生3演示實驗):將放有少量冰塊的燒杯,用酒精燈加熱,并插入溫度計這時,冰逐漸升高,水又沸騰了。這一過程用圖示表示就是: (1)通過生生互支。師生互動,主旨在提高交流合作和自主學習能力,密切師生關系,使他們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關系上,共同促進教與學的進步。
。2)通過學生演示實驗活動,旨在培養學生動手和操作能力,觀察和判斷現象能力,提高他們抽象的思維能力。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做好量變的準備,促進事物的質變 因此,量變是指事物數量的對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我們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統一,相持平衡和靜止等,都是事物在量變過程 所呈現的狀態。質變是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統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等,都是質變過程中呈現的狀態。
所以,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行復,不斷前進。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原理要求我們就重視量的積累,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實現質變創造條件;要抓注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切不可優柔寡斷或急于求成,拔苗助長,在這一關系上反對“激變論”,要反對“庸俗進化論!
生4:水的溫度在0℃-100℃之間,水的液態性質并沒有變化,屬于量變
生5:溫度低于0℃以下的水的液態性質變成了固態性質,屬于質變。
生6:溫度在100℃以上水的液態性質變成了氣態性質,也屬于質變。
生7:騏驥一躍,不能十足,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生8:學習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 學似磨刀之石,不見其損,羊有所虧。
生9: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生10:這些名言警句蘊含著量變與質變辯證關系的原理。 (3)通過教學設計,旨在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情景教學的實效性,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課堂小結:
課后作業:
1、俄國大詩人普希全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傷心,不要憂郁,不順心的日子暫且容忍,等著吧,快樂的日子就要到來!边@句話蘊含著什么生活哲理?
2、觀察漫畫,回答問題:
這幅漫畫體現了哪些哲理?
教學反思:
1、本節課教學過程借助多媒體和圖片等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目的。
2、本節課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師生課堂教學活動配合默契,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3、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較多,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是到充分挖掘出來。
4、本節課教學過程設置情景活動較少,不能給學生直觀,清晰的感覺,不能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5、本節課學生生活邏輯較差,在舉事例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與哲理觀點不一致的地方,教師應當積極加以引導。
6、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對學生質疑,回答的問題應多給予鼓勵、支持肯定,充分挖掘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