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教案(精選2篇)
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教案 篇1
第一框題 感受文化影響
一、【課程標準】:
1.3 賞析優秀文化產品,感悟積極向上的文化生活對于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的意義,確信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新課教學】:
(一)、文化影響面面觀
◇課堂探究:(1)你從這兩幅畫面中發現了那些文化上的區別?你還能舉出更多的事例嗎?
(2)面對我們祖先創造的精美文化產品,人們的感慨,既有差異,又有共同之處。你能否解釋這是為什么?
◇探究提示:(1)第一幅畫是指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或文化,第二幅畫是西方人的飲食習慣或文化。反映出了東西方不同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價值觀念等影響到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例如,中國傳統節日和西方國家傳統節日的區別。
(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知識素養、不同的價值觀念,都會影響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以及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影響人們在實踐中目標的確定和行為的選擇,影響不同思維方式的形成。具有共同的興趣和相同知識水平的人對事物有著相似的看法或認識,而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或價值觀的人,對事物則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認識。因此,面對祖先創造的精關文化產品,美術家、將軍、冶金學家,由于他們的文化素養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對精美產品認識的角度不同,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1、文化對人影響的來源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文化對人有那些影響
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總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種社會交往方式,都帶有各自的文化印記。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響,有的取決于價值觀念,有的源于風俗習慣、文化程度等。人們交往方式的差異,見諸交往時使用的語言、器物、符號等,也見諸交際過程中的行為舉止。
◇課堂探究:(1)你知道這些禮節的意義嗎?
(2)你還知道哪些不同民族的禮節?
◇探究提示:(1)獻“哈達”是我國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種禮節,是向對方表達自己的純潔、誠心、忠誠和尊敬。在西藏,大凡婚喪節慶、迎來送往、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送別遠行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紡得稀松如網,也有用絲綢為料的。“哈達”在不同情況下代表著不同的意義。佳節之日,人們互獻哈達,表示祝賀節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禮上呈獻哈迭,意味著祝愿新婚夫婦恩愛如山、白頭偕老;迎賓時獻哈達,表示一片虔誠、祈禱菩薩保佑;葬禮上獻哈達,是表示對死者哀悼和對死者家屬的安慰。后來人們又對哈達的由來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釋,說它是仙女身上的飄帶,并以它的潔白象征圣潔和至高無上。
當泰國人互相打招呼時,不會采用典型的握手方式,而以雙手合十,狀似禱告。一般來說,年幼的先向年長的打招呼,而年長的隨后回禮。在一般的泰國人交往中,告別和見面時不是行握手禮,而是以雙手合十于鼻前,略躬上身互相致禮。此禮可表示問好、告別、致敬、感謝、原諒等意思,同時互說“沙瓦迪卡”(泰語“您好”)。
在西方,親人、熟人之間見面多是擁抱、親臉、貼面頰等。夫妻之間是擁抱親吻,父母子女之間是親臉、親額頭,兄弟姐妹平輩的親友都是貼面頰。一般在公共場合,關系親近的婦女之間是親臉,男子之間是抱肩擁抱,男女之間是貼面頰,晚輩對長輩一般親額頭,男子對尊貴的女賓往往親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歡迎賓客的場合,或祝賀、感謝的隆重場合,在官方或民間的儀式中,也有擁抱的禮節,有時是熱情友好的擁抱,有時則純屬禮節性的。這種禮節,一般是兩人相對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對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對方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兩人頭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擁抱,然后頭部及上身向右擁抱,再次向左擁抱后,禮畢。
(2)朝鮮族歷來重視禮節,以敬老愛幼為風尚。社會交往中對長輩必用敬語,平輩初次見面,也互致問候。日常生活中,一切以老人為先,晚輩不與長輩同桌而飲,不并肩而行。尊敬師長是朝鮮族的一個傳統美德。稱教師為先生,視教師為尊貴賓客。新疆少數民族有尊老愛幼的禮節。少數民族特別尊重長輩,在家里或氈房里做客,要讓長輩和貴賓坐在首席,不可越位亂坐。隨身帶些糖果,分給主人家的小孩,主人會很滿意的。
衣著:少數民族很注重衣著,男子講究戴帽子,不管天氣多熱,他們不會穿著背心、褲衩上街或做客。我們到少數民族家做客,也要注意衣著整潔。
飲食:在城市里做客,比較容易講究禮貌,在氈房里做客就有點特殊了。沒有凳子,只能在氈子上席地而坐,這就要盤腿,不能把腳對著別人。沒有餐桌,鋪在地上的餐布就代表桌子,不可以從上面跨越。大塊的餅子、大塊的熟肉,要用刀子切成小塊,不可整塊用嘴啃。
◇課堂練習: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 )
a.文化創造
b.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c.人民群眾
d.社會的發展
答案:b
解析:此題考查文化對人的影響的來源,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b項符合題意。
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知識素養、不同的價值觀念,都會影響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以及認識事物的深度和廣度,影響人們在實踐中目標的確定和行為的選擇,影響不同思維方式的形成。
◇課堂探究:上述現象,有的屬于交往方式的差異,有的反映思維方式的差異,有的
◇探究提示:啟示同學們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可各抒己見,談出自己的看法。
◇課堂練習:
1.不同時代占統治地位的價值觀念不同,人們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封建社會,受封建倫理的影響,人們必須遵循封建等級規范的交往方式。材料說明了( )
a.交往方式不同,價值觀不同
b.交往方式源于風俗習慣、文化程度
c.文化影響著人的交往行為、交往方式
d.封建社會等級倫理制度是錯誤的
答案:c
解析:通過題意可以看出,封建倫理制度影響著人們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為。a、b、d項不符合題意,答案應該選c。
2.文化對人的影響有( )
①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響人們的風俗習慣、文化程度③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④思維方式具有相對穩定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②說法不夠恰當,風俗習慣、文化程度本身屬于文化,④不符合題意,用排除法排除a、b、d項,答案應選c。
(二)、潛移默化的影響----潛移默化是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之一
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文化氛圍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思想的啟示或困惑、精神的享受或失落,許多是發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之中的。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道德素養。這些文化影響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又是人們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課堂探究:(1)你認為游覽泰山也是一種文化體驗嗎?說說你的理由。
(2)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談談其中一種文化形式對你的影響。
◇探究提示:(1)游覽泰山是一種文化體驗。泰山是一座人文景觀豐富、歷史蘊涵深遠的五岳名山之一,有豐富的崖刻、寺廟、古跡文物、詩人墨客遺跡、歷史名人趣事等。游覽泰山,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讓人深深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和歷史的悠久。
(2)結合閱讀的一本好書、觀賞的一場好電影、參加的一次有意義的文體活動等,談談對自己有那些影響,是積極健康的還是消極被動的影響。
◇課堂練習:
閱讀文學作品、欣賞藝術表演、外出旅游觀光、參加體育活動等,或得到思想的啟示、精神的享受,或產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①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 ②文化對人的影響總是通過一定的文化形式來實現③文化氛圍看不見、摸不著,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④文化消極地影響人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文化消極地影響人的思想不夠確切,文化影響人的思想應該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含④的用排除法排除,答案選a。
(三)、深遠持久的影響----深遠持久是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之二
1.深遠持久是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之二
文化對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文化對人的影響,無論表現在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上,還是表現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個方面,都足深遠而持久的。例如,文化習俗對人的影響是難以抹去的。
2.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課堂探究:(1)你能補充一兩個定居海外的華裔在生活方式和習俗方面仍然表現出受我們民族文化影響的事例嗎?
(2)能否談談你閱讀這段話時的感悟,并用自己的理解說明文化對人的影響力?
◇探究提示:(1)啟發同學們搜集材料,了解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海外華僑的生活方式受中華民族文化影響的具體事例。
(2)通過閱讀這段話,可以感受到,一段豐富的人生經歷、一份令人心動的情感、一種遠大的理想、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會深深地影響著人的發展。
豐富的人生經歷、令人心動的情感、遠大的理想、催人奮進的力量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持久的。一段豐富的人生經歷、一份令人心動的情感、一種遠大的理想、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對人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對人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時是潛移默化的,有時是激烈深刻的。它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
◇課堂練習:
1.賀知章《回鄉偶書》中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詩句反映了文化對人的影響的哪一特點?( )
a.文化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 b.文化對人深遠持久的影響
c.文化對人精神愉悅的影響 d.文化對人健康向上的影響
答案:b
解析:“鄉音無改”,表明經年累月形成的文化習俗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難以抹去的。a、c、d項不符合題意,答案選b。
2.《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曾深深地影響了幾代革命青年的成長,由此可以看出( )
a.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
b.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在長期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形成的
c.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
d.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具有深遠持久的影響
答案:d
解析:a、b、c項不符合題意,答案應選d。
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教案 篇2
一、感受文化影響
1.文化影響面面觀
(1) 文化對人的影響,源于特定的文化環境和文化活動
(2) 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3) 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2.潛移默化的影響
(1) 人們在一定的文化氛圍和文化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2) 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3.深遠持久的影響
(1) 文化對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2)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具有深遠持久的影響
二、文化塑造人生
1.優秀的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1) 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作用
2.增強精神力量
26
(1) 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2) 中國共產黨所代表的先進文化給予中國人民無窮的精神力量
3.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 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
(2) 人的全面發展表現為人的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3) 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 課時安排
建議課時為兩課時。原則上每一框題一課時,教師可根據情況適當增加課時。
(三)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感受文化影響
1.基本流程圖示
27
2.典型案例導入
教師可以用本框題探究活動一引入教學過程。
3.形成新的理念
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
文化之所以會對人們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主要在于文化從根本上影響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而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相對穩定性,一旦形成以后就不會輕易發生改變。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分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人們的綜合素質及終身發展具有深遠持久的影響,同時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又受到多種文化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要積極參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4.學生踐行要求
鼓勵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或者親身調查的方式,獲得有關文化對人具有重要影響的相關資料。這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書中所學知識,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做到學以致用。
28
第二課時 文化塑造人生
1.基本流程圖示
2.典型案例導入
除了運用探究活動一引入教學過程之外,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使用以下材料引入教學。
材料一:內涵豐富、意境深遠的中國畫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以其鮮明的民族形式和獨特的風格在世界美術領域內獨樹一幟。它主要使用毛筆、墨以及中國畫顏料,在特制的宣紙或絹上
29
作畫。從題材上來說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動物畫之分;從技法上來說又可分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種,各有蹊徑,互有特色。就人物畫而言,大體從晚周至漢、魏、六朝始逐漸成熟,而山水畫及花鳥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派,到五代及兩宋時期,流派日益繁多,為高度發展階段。元代水墨畫盛行。明、清和近代,大體沿襲前規。在繪畫形式上,主要通過運用線條粗細、墨色濃淡等來表現形體、質感,具有高度的表現力,并與詩詞歌賦、書法篆刻相結合,達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
材料二:散發迷人魅力的中國書法藝術
書法,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傳統精粹之一。我國書法綜合運用執筆、用筆、點畫、結構、分布等方法,借助漢字的書寫以表達作者精神美的藝術形式。書法具有兩重性質,即工具性和藝術性。所謂工具性,是說它是記錄語言、表達情感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把字寫得清楚易認、美觀大方,是對寫字的基本要求;所謂藝術性,是說它又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簡練的線條造型可以表達豐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能吸引眾多的觀賞者,能使人像欣賞優秀的繪畫、電影、‘舞蹈、詩歌一樣,給人鼓舞、震撼和快樂。
材料三:大型音樂史詩《東方紅》
壯麗輝煌的革命音樂史詩《東方紅》,以鮮明感人的藝術形式,深刻反映了中國人民反對封建勢力、反對殖民主義、反對軍閥統治的不屈精神,藝術地概括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建立紅色武裝到迎來祖國解放的光輝歷程。它一經演出便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情深誼長》《松花江上》《南泥灣》《保衛黃河》《歌唱祖國》等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更是以其雋永的藝術魅力,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和傳唱。
3.形成新的理念
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第一,文化對人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個人人格的塑造方面。不同的文化環境對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響,健康向上的文化會對人們的人格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而消極落后的文化則會對人格的形成產生消極的影響。
第二,幫助學生認識到優秀文化通過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從而塑造人們的健全人格。優秀文化作品之所以能對人們產生深刻的影響,就在于其所具有的崇高精神內涵。在教學過程中,請教師結合具體材料引導學生體會蘊含在優秀文化作品中的豐富的精神內涵。
4.學生踐行要求
引導學生參與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塑造健全人格。
(四) 學習方法指導
在學習過程中,請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內容收集相關資料,注重運用探究式學習方法。
30
四、教學評價建議
(一) 評價方式
一是應當重視學生通過反思的方式進行自我評價,二是充分重視過程性評價在教學評價中的作用。
(二) 自我測評及參考答案
文化影響人的交往方式。受區域文化的影響,不同地區人們的交往方式具有明顯的地方色彩。
請聯系本地實際加以說明。
參考答案
本題屬于開放型自我測評題,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學生通過對本地區人們交往方式特點的分析,了解文化對人們交往方式的影響。主要答題思路如下:了解本地區社會文化和人們在社會交往方式上的特點,對比其他地區人們交往方式的差異,分析文化與交往方式之間的關系。
五、教學資源鏈接
1.元妃省親
元妃省親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的內容。賈政之女元春被選人宮,后以文才出眾,被皇帝晉封為貴妃,并恩準回家省親,給賈府帶來了“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為迎接元妃,賈政等在榮國府、寧國府內大興土木,建造省親別院,元妃省親時定名大觀園。教材的這幅圖意在表現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規范與禮儀。
2.合十禮
合十禮又稱“合掌禮”,屬佛教禮節,流行于泰國、緬甸等佛教國家的見面拜禮。此拜禮源自印度。最初僅為佛教徒之間的拜禮,后發展成全民性的見面禮。在泰國,行合十禮時,一般是兩掌相合,十指伸直,舉至胸前,身子略下躬,頭微微下低,口念薩瓦蒂。“薩瓦蒂”系梵語,原意為如意。遇到不同身分的人,行此禮的姿勢也有所不同。我國傣族聚居區也用合十禮。
3.哈達
哈達是藏族同胞作為禮儀用的絲織品,是社交活動中的必備品。藏族同胞歷來認為潔白無瑕最能表達人們真誠、純凈的心愿,所以在社會交往中用潔白的哈達表達自己的心愿。
31
獻敬哈達有一定的規矩和形式:按約定俗成的規矩,對上敬獻,對下賜給,平級之間互贈,前輩、同輩和晚輩之間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規矩和講究。對上呈獻哈達要雙手捧上,或通過代理人轉獻;將哈達賜給下級時,一般把哈達系于對方的頸項,平級之間則把哈達捧送到對方手中。
4.厝人街
西方認識中國始于唐朝,華人稱唐人衣服為唐裝,華人聚居地叫“唐人街”。在世界各地華人聚居的地方幾乎都有此街。“唐人街”是初出國門者的棲身地和庇護所。初來乍到的華人面臨語言不通、環境不諳、謀生乏術的處境,唐人街的中國氛圍,總能讓新來者感受到一份溫馨。唐人街還是華人心靈溝通的場所。共同的文化淵源和生活習俗希望保持,相似的心理感受和價值追求需要交流,家愁鄉思需要排解。唐人街琳瑯滿目的中文標識和不絕于耳的鄉音、各式各樣的家鄉菜肴、來自中國的百貨書刊影視,耳濡目染,點點滴滴在心頭,都在提醒華人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而在中國傳統節慶期間,唐人街的濃郁中國氛圍,更讓海外游子有一種回家的感受。這就是為什么舞獅子、踩高蹺、耍龍燈、跑旱船等中國傳統文化,在唐人街一直廣受歡迎的原因。
5.《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前蘇聯時期的一部長篇小說,是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寫的自傳小說。書中敘述了原俄國烏克蘭貧民子弟保爾•柯察金參加俄共布爾什維克十月革命的故事。書中這位主人公后來成為布爾什維克,并成為俄共肅反委員會的一員。他參加紅軍后打仗受傷,后惡化為傷病纏身、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他在這種困難條件下,從事寫作,終獲成功。20世紀50年代,這部前蘇聯經典文學作品在我國成為暢銷書。書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成為青少年學習的楷模。他的英雄事跡、,影響了幾代人。
6.《馬賽曲》雕塑
位于法國首都巴黎愛德華廣場凱旋門右方的《馬賽曲》雕塑,創作于1836年,作者為法國雕刻家呂德。1792年法國人民奮起抵抗奧國侵略,馬賽人高唱((馬賽曲》挺進巴黎保衛首都。后來《馬賽曲》被定為法國國歌。呂德就是根據這首歌的主題,創作完成了這組充滿浪漫主義激情的組雕,成為法國革命不朽的紀念碑。
7. 《國際歌》
《國際歌》是1871年由歐仁•鮑狄埃寫成的無產階級的戰歌。巴黎公社失敗后的第二天,他隱藏在巴黎城郊蒙馬特爾工人區一間簡陋的頂樓里,寫下了《國際歌》的歌詞。他在歌詞中揭露了資本主義“毒蛇猛獸”吃盡了勞動人民血肉的暴行;闡明了“從來就沒有救世主”,是勞動群眾“創造了人類世界”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表達了公社英雄們要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要為真理而斗爭”的決心;闡述了無產階級的團結戰斗:必然能使“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的偉大真理。1888年6月,法國工
32
人作曲家比爾•狄蓋特為這首詩歌譜了曲。從此((國際歌》就響徹全世界,激勵著各國無產階級為實現共產主義而英勇斗爭。1920年《國際歌》被瞿秋白翻譯成中文,在我國廣泛流傳。
8.鐵人精神
鐵人精神是王進喜同志崇高思想、優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國石油工人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鐵人精神內涵豐富,主要包括:“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斗精神;“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為革命練一身硬工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甘愿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埋頭苦干的奉獻精神等。
9.王進喜
1960年4月14日,王進喜率領工人經過苦干五晝夜,大慶第一口油井開鉆,不久即噴出原油。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后,王進喜的腿被滾落的鉆桿砸傷,他顧不上住院治療,拄著拐杖纏著繃帶連夜回到井隊。第二口油井在即將發生井噴的危急時刻,沒有重晶石粉,他當機立斷地主張用水泥代替。當時由于沒有攪拌機,水泥沉在泥漿池底。王進喜便扔掉雙拐,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在他的帶動下,工友們也紛紛跳人。經過三個多小時的戰斗,井噴被制服,保住了油井和鉆機,王進喜身上卻被堿性很大的泥漿燒起了大泡。房東老大娘見他連續幾天幾夜奮戰在井場沒有回來,感慨地說:“王隊長真是個鐵人啊!”從此“王鐵人”的名字傳遍了油田,響徹了全中國。
10.軍歌的魅力
如果說音樂是人類最高級的語言,那么軍歌所傳遞的則是軍人的威武陽剛之氣和金戈鐵馬之聲,所表現的是軍人“大江東去”般的豪情壯志。從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到90年代的《為了誰》,從《血染的風采》的深情雋永到《咱當兵的人》的氣勢恢弘,無不令人熱血沸騰、斗志昂揚。軍歌能激起人們心底那種異乎尋常的莊嚴感、崇高感,它是軍隊的靈魂,是軍人的心靈家園。
前不久,在央視的“同一首歌”節目中,又聽到了久違的《軍港之夜》:“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浪把戰艦輕輕地搖,年輕的水兵頭枕著波濤,睡夢中露出甜美的微笑……”這甜美而抒情的歌聲,讓人把安詳的大海、水兵的甜夢、風和浪的悟性以及生活的理想,詩意般地連在一起。這是軍歌的又一種風格,它委婉、寧靜,如同微風徐來,楊柳拂面,讓人仿佛回到了過去,久久不能忘懷。’
軍歌是美的,但仔細琢磨,軍歌的魅力卻不止于此。《咱當兵的人》《一二三四歌》《小白楊》是當前軍營中最流行的歌曲,是和平時期軍人的寫照,也是對軍人的激勵和鞭策。軍人或在祖國的邊陲站崗放哨,或在實驗室兢兢業業地攻克科研難關,或在演兵場上進行艱苦的軍事訓練,用青春和智慧實現著自己的人生理想,都如歌中唱到的:“咱當兵的人,就是不一樣!”時代在變,歌曲在變,軍旅歌曲中流淌的那么一股英雄氣概卻始終沒有變,它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成為人的生命的一部分。
33
軍歌已成為軍人精神、氣質的象征。飯前一支歌、會前一首歌,文藝會演前的拉歌,黨團活動前的賽歌,軍歌簡直就是軍營中各種活動甚至軍營生活的前奏。而且連隊唱軍歌時講究的不是旋律的優美、曲調的動人、聲音的磁性,連隊的歌聲可能就像“一二一”那么單調,甚至還有可能跑調,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唱得響亮,唱得雄壯,唱得氣沖霄漢,你是否唱出了軍人的“精”、“氣”、“神”,唱出了軍人的颯爽雄風。
11.客家人與客家文化漫談
客家人祖先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我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關于“客家”一詞,《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相傳在4世紀初,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至9世紀末和13世紀初又有大批漢人南遷粵、閩、贛、川等地。為了與當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區別,這些外來移民稱自己是“客戶”、“客家”、“客家人”。現在生活在我國大陸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等地。在國外,客家人主要是分布在東南亞等地。
客家人大多由人口稠密、文化經濟比較發達的中原地區向人煙稀少、經濟落后的偏遠荒蠻地區遷移。這些來自中原漢族的客家先民們,在辛勤耕耘、創立新的家園的過程中,不斷與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畬、黎、瑤等族)融合,不僅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社會群體,而且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們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終崇尚華夏正統文化,崇尚詩禮傳家,極為注重對傳統、文化、語言、習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樣式、習俗、信仰和觀念將自己緊密團結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從當地少數民族中汲取養分,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
客家文化的最鮮明特色在于:崇尚華夏正統文化。如果你有機會翻開客家人的族譜,或者觀賞客家民居的門聯,會發現各家各戶都有著中原的郡望。如陳姓出于潁川,李姓出于隴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瑯邪等,這類家譜的記載有的雖經不起推敲,但說明客家人從心底深處以來自中原而感到自豪。在遷移和開發的過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著“崇正”精神,戰勝了各種艱難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園。以中國臺灣客家新移民為例,他們一方面依賴與弘揚客家的原鄉文化,如“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頑強地沿用方言鄉音;并按原鄉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組織家族和宗族,民居建筑也仿效原鄉的形式。另一方面恪守中華文化共有的禮樂教化,弘揚愛國家愛民族的優良傳統。當荷蘭、法國、日本侵犯中國臺灣時,他們堅持民族大義,高舉愛國保種的旗幟,與入侵者展開了拼死抗爭,涌現了劉永福、徐驤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現在,許多創業有成的客籍華僑,在總結自己何以成功時,也覺得是得益于客家崇正精神。崇文重教,耕讀傳家。客家人特別看重讀書人,有“茅寮出狀元”之諺。在客家人看來,要想改變境遇,唯一的辦法就是晴耕雨讀,金榜題名,走仕途之路。只有通過讀書實現“朝為田合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躋身于官宦行列,才能實現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家境再困難,即使討飯也要供子弟讀書。作為客家人的朱德在《回憶我的母親》中這樣寫道:“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州,客籍人……本來是沒有錢讀書的……學費東挪西借來的,總共用了200多塊錢,直到后來我
34
當護國軍旅長時才還清。”為了望子成龍,光耀門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來培養子弟讀書。
守望相助,崇尚節儉。客家人講究一個“義”字,即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他們認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須團結互助。所以,他們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鄉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誠團結。而且信奉“一個好漢三個幫,一人值得十人當”,客家人還有崇尚節儉的美德。“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著”,說的是客家人把舊衣服套在新衣服上穿,以舊衣保護新衣。
獨特的語言。中國在語言方面主要分為五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及印歐語系。其中,漢藏語系包含了我國主要的語言:漢語。至于客家話是屬于哪一個語系,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它屬于漢語十一支系(方言)之一,因為它具有漢語的語言特點。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從語言學的角度,證明客家話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韻,是河南的官話,也是土話。但是,也有人認為它起源于原始阿爾泰民族的“通古斯語”。但是,無論它屬于哪一個語系,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它來源于最遠古的中原的語言,因為時至今日,在客家話中仍能找到很多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