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學案(精選2篇)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學案 篇1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學案
一、明確考點
1、實踐的概念和特點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3、真理的客觀性、具體性和條件性 4、真理和謬誤
5、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二、考情分析
本課主要講了認識論的知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真理的客觀性、具體性和條件性;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等),其中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高考的高頻考點(XX年海南卷23題、江蘇卷35題以主觀題形式考查,廣東文基16題以選擇題形式考查)
三、基礎知識梳理
(一)人的知識從何而來
1、實踐及其特點
(1)含義:人們 的 活動。
①實踐是以 為主體,以 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 ②實踐是一種
活動
(2)特點: 、 和
(3)形式: 、 和
【對應練習】 ⅰ、(安徽卷10)新時期我國農村改革是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展開、遞次推進的,它經歷了從“大包干”到稅費改革,再到包括鄉鎮機構和管理體制等在內的綜合改革過程,從而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改革的歷程表明( )
①實踐是客觀見之于主觀活動 ②人類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
③認識的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④只有參加社會實踐才能獲得正確認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ⅱ、(海南卷22)“地球一小時”活動節約的能源雖然有限,但是當環保意識深入人性并化為自覺保護環境的實踐,就會對全球節能減排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這說明
①實踐是主觀見于客觀的能動的物質性活動 ②實踐是按照主觀的內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動
③實踐具有能動性,社會性和客觀性的突出特點 ④實踐是人類應對環境的有效合理的適應性活動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
(3)實踐是檢驗 (4)實踐是認識的 和
☆注意☆ 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并不是獲得認識唯一途徑。獲得認識的途徑有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個方面。
(二)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觀的
(1)含義:標志 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
(2)真理最基本的屬性: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只能有 個真理。
2、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條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
(2)真理都是具體的(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 來說的,都是 、
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 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對應練習】ⅰ、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天圓地方”、“圓球體”、“扁球體”和“不規則扁球體”的漫長過程。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體現的哲理是( )
a.創新是對既有理論的突破和拋棄 b.認識在實踐中多次反復而無限發展
c.意識隨著客觀世界的變化而變化 d.對同一確定對象會有多個真理性認識
ⅱ、國家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從原來國家經濟“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提法的變化說明 ( )
a.世界是物質的,同時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b.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
c.價值觀對人們的實踐活動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d.真理是相對的,認識總是要隨著實踐的變化而變化發展
ⅲ、三十年前,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泰戈爾說:“真理之川從它的錯誤之溝渠中流過。”這說明( )
a.真理與謬誤相比較而存在 b.真理與滲誤相互融合
c、真理以謬誤為基礎的 d.真理與謬誤相互區別
2、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 、
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了解認識反復性的原因)
(2)認識具有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 的過程。 (了解認識無限性的原因)
(3)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不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而是一種 或 。
三、重點問題探究
1、正確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對應練習】 ⅰ、(廣東文基16)“把學問用于裝飾是虛假,完全依靠學問上的規則斷事是書生的怪癖。”這表明( )
a.書本知識比親身實踐更為重要 b.實踐是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
c.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 d.書本知識要和具體實踐結合
ⅱ、(海南卷18)最近,我國有科學家采用鋁鈹埋藏測年法的技術手段測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約七十七萬年前,此前,根據其他測年法,學術界采信“四五十萬年前”的說法,上述考古研究情況表明
①任何具體實踐對認識真理性的檢驗都具有局限性
②專家公認的檢驗手段和考古結論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實踐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結論
④不同考古結論應不斷接受新的考古實踐的再檢驗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ⅲ、(海南卷23)辨析題:隨著文明的發展,閱讀已經成為人們學習知識、分享經驗、塑造個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徑。有人說: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是他本人的閱讀史。
運用認識論相關原理辨析: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是他本人的閱讀史。
2、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理 解 原 因 誤 區 結 論
反復性
無限性
【對應練習】ⅰ、(遼寧、寧夏卷21) 科學研究是面向未知世界的認識活動,追蹤科學發展現狀以提煉問題依賴于研究者的學術素養與理論興趣。在科學認識活動中( )
①科學問題的形成遵循客觀世界的固有規律 ②科學問題的提出與科學發展水平高度相關
③科學問題的選擇反映出研究者的興趣愛好 ④科學問題來源于實踐并決定著實踐的水平www.ks5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ⅱ、(浙江卷32)一個科學研究小組對5000只“冰川豹蛛”進行測量后發現,1996-XX年間,這種蜘蛛的體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當地每年的解凍期提前了20-25 天,這支持了他們的猜想,劇烈的氣候變化對當地蜘蛛的生長產生了影響。該研究小組負責人表示這種影響的后果很復雜,一下子無法估計出來,這一說法體現了
① 事物間的聯系是客觀的,無條件的 ② 事物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
③ 世界總有一些秘密不能為人所理解 ④ 人的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ⅲ、(江蘇卷35)XX年4月以來,從墨西哥蔓延開來的流感,最初被診斷為豬流感。后來,世界衛生組織等權威機構研究發現,這種流感病毒實際包含豬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種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將這種新型流感改稱為a(h1n1)型流感,我國稱之為甲型h1n1流感。隨著研究的深入,診斷技術不斷改進,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進。
國外疫情一經發布,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為確保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開展防控工作。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衛生部、農業部專門制訂并下發了診療方案和應急預案。各級地方政府及時采取措施,嚴格執行疫情零報告制度、指定定點收治醫院、成立防控和救治專家組等,切實做好防控工作。
對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過程體現了有關人類認識的哪些哲學道理?
五、時政熱點鏈接 甲型h1n1流感
衛生部應急辦副主任梁萬年說:“經過研究探索,目前對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了新的認識,其雖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但病情較溫和,有些無需治療即可痊愈。”XX年7月9日衛生部下發《關于進一步完善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的通知》,這意味著我國正式調整甲型h1n1流感防控策略。XX年7月29日,由河南華蘭生物生產的我國首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完成生物、生化試驗后,在江蘇泰州進入臨床驗證階段。
據衛生部通報,截至12月20日24時,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累計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批簽發413批次7524.9萬人份。全國31個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簽收疫苗6351萬人份;累計完成接種3999萬人。
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
六、鞏固訓練
1. 從1962年開始,以美國為代表的多個國家前后十多次發射了火星探測器。1997年美國“火星探路者”號發回火星表面有遠古水痕的照片,XX年美國“奧德賽”號發現火星北極區域可能含有大量“冰凍水”。XX年美國“鳳凰”號第一次“觸摸和品嘗”到火星上的水,這對于多年來以找水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測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這表明( )
①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的活動 ②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③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④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主要標準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2.英國作家惠茲里特說:“一個除了書本以外一無所知的純粹學者,必然對書本也是無知的。”與這句話蘊涵的哲理相一致的名言還有( )
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③“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④“讀有字的書,不如去讀生活這本無字的大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為了應對互聯網的迅速發展,針對第一代互聯網數據包傳送格式設計時的局限性,世界互聯網工程組織設計并正式發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聯網的數據包傳送格式。這表明( )
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b.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c.真理具有客觀性絕對性 d.認識推動事物發展
4.促進和諧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的重要任務。“沒有和諧文化,就
難以建成和諧社會”。這一觀點說明( )
a.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 b.社會意識的變化決定社會存在的變化
c.認識對實踐有能動的反作用 d.矛盾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發展
5.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見的地球是一個球體,無法分辨出細節;如果用放大倍的光學望遠鏡,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樓房;如果用放大億倍的納米掃描顯微鏡,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這一事實說明( )
a.人們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 b.新的認識工具和手段能夠推動認識的發展
c.實踐中的新問題會推動實踐的發展 d.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和擴展
6. 號稱中國股市散戶第一人的楊百萬說,股市是沒有圍墻的社會財經大學,只有留級和重讀,永遠沒有畢業生。這告訴我們( )
a.真理是客觀的 b.認識具有無限性、反復性
c.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d.有些事情是人們不能認識的
7. “氣象預報仍然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此論斷給我們的啟示是,自然現象的無限復雜性決定了
①人的認識永遠不能達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認識包含謬誤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認識具有相對性 ④人的認識有待于進一步發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學案 篇2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學案
教學內容6.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課型
新授
課時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一)知識目標1、識記:實踐的含義;實踐的構成要素;實踐的特點2、理解: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是認識的基礎3、運用:根據所學知識,結合相關原理,分析說明辨證唯物主義為什么說時間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二)能力目標學習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原理,是學生初步確立科學的實踐觀,確實認識到生活、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確立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的觀點,初步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1通過學生自閱讀教材,完成基礎知識填空題,初步構建框題結構圖。2聯系生活實際,理解知識點。3完成思考題,小組內討論答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一切知識來源于實踐,一切知識都要服務
教學重點
和難點教學重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教學難點:⑴實踐的定義;⑵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⑶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預習完成一:閱讀教材,完成下列內容:1、實踐及其特點(1)實踐是 。它有兩層基本含義:其一,凡是實踐,都是 的物質性活動;其二,實踐是一種 。實踐具有三個特點: 、 、 。(2)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這首先是由 決定的。實踐的基本要素有 、 和 。其次,實踐的活動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到 ,因而也具有客觀性。(3)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一種 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實踐給客觀世界打上了深深的 。(4)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實踐不是 的活動,而是 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 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實踐活動是 發展的。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上,人的實踐的 、 、 和 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 的制約,是一定 的產物。(5)人類基本的實踐活動有三種。一是 ,二是 ,三是 。其中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 。認識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 中、在主體和客體的 中才能完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 。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的 ,推動著人們去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 ,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了人類認識的發展。實踐鍛煉和提高了 。(3)實踐是檢驗 。只有把 和 聯系起來加以 和 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 。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東西變為 。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 和實踐產生的 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4)實踐是認識的 和 。認識從 中來,最終還要回到 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學 習 過 程
學習導航
情景設置
問題探究
體驗結論
一實踐及其特點
引入:投影材料
漫畫《耕田》
活動體驗:澆水
評析老者和農夫的觀點?1你認為誰的觀點是正確的?2漫畫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活動體驗給我們什么啟示?
結論:
結論:
三峽工程的建成說明了實踐具有哪些特點?
魯濱孫制作獨木舟的例子說明實踐具有什么特點?
三峽工程圖片
三峽工程圖片二
三峽工程圖片三
魯濱孫制作獨木舟的圖片
結論一:
結論二:
結論三:
結論四:
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輸血認識不斷深化的材料
上述材料是怎樣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個道理的?
結論:
課 堂 知 識 測 評
一、單項選擇題:1、下面的活動中,屬于實踐活動的是( )a蜜蜂釀蜜 b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c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與活動 d營業員售貨2、我國通過制定“十五”計劃來指導今后五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體現了實踐是( )a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b主觀與客觀相一致的活動c客觀物質性的活動 d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3、在當代,人類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國家的范圍,世界各國有著緊密的聯系。任何國家的重大實踐問題,都與整個世界密切相關。這說明實踐是( )a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 b客觀的物質性活動c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性活動 d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4、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這是因為( )a實踐是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 b實踐是變革客觀事物的活動c實踐的主體、手段和對象都是客觀的物質的東西 d實踐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活動5、恩格斯說:“人離開動物愈遠,他們對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帶有經過思考的、有計劃的,向著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標前進的特征。”這里強調的實踐的特征是( )a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b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c實踐具有目的意識性即能動性 d實踐是不斷變化發展的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這句話包含的哲理是(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②實踐是聯系主觀與客觀的橋梁 ③實踐出真知 ④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基本的觀點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① ③ d、 ① ③ ④7、“由于戰爭的需要,古代人設烽火臺,用烽火和狼煙為信號傳遞軍情。同樣的原因,促使現代人創造了無線電波發報、雷達等科學技術去探測和傳遞軍情。”這說明( )a、實踐是認識的惟一來源 b、人類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發展c、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d、實踐不斷給人們的認識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手段8、“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其哲學寓意是( )a、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 b、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
c、一切真知都來自于實踐 d、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9.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從認識論上說,這是由于( )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檢驗標準 b.物質對意識有決定作用
c.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 d.只有親身體驗才能獲得知識 10.16世紀,伽利略通過比薩斜塔所做的自由落體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關于物體的降落速度與物體的重力成正比的說法。這件事說明( )
a.感性認識只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
b.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c.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d.真理是對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11.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就是檢驗認識是否同a.已有的理論相符合
b.已被實踐證明的真理相符合
c.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相符合
d.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相符合
辨析: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活動。
教與學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