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學案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學案
教學內(nèi)容6.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課型
新授
課時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一)知識目標1、識記:實踐的含義;實踐的構成要素;實踐的特點2、理解: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是認識的基礎3、運用:根據(jù)所學知識,結合相關原理,分析說明辨證唯物主義為什么說時間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zhì)性活動(二)能力目標學習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原理,是學生初步確立科學的實踐觀,確實認識到生活、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確立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的觀點,初步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1通過學生自閱讀教材,完成基礎知識填空題,初步構建框題結構圖。2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知識點。3完成思考題,小組內(nèi)討論答疑。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一切知識來源于實踐,一切知識都要服務
教學重點
和難點教學重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教學難點:⑴實踐的定義;⑵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⑶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預習完成一:閱讀教材,完成下列內(nèi)容:1、實踐及其特點(1)實踐是 。它有兩層基本含義:其一,凡是實踐,都是 的物質(zhì)性活動;其二,實踐是一種 。實踐具有三個特點: 、 、 。(2)實踐具有客觀物質(zhì)性。這首先是由 決定的。實踐的基本要素有 、 和 。其次,實踐的活動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到 ,因而也具有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