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框 價值的創造與實現(精選2篇)
第三框 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篇1
一、學習指導
(一)知識網絡
(二)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內容有:識記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生價值實現與社會發展是統一的,以及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觀條件。理解人只有在勞動和奉獻中才能實現人生價值,體驗人生幸福;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自我實現與社會發展、追求個性與奉獻社會是統一的。通過學習本課內容,學生要領悟和認識到,實現人的價值的正確途徑是勞動和奉獻,是個人與社會的統一,是艱苦奮斗。學生要努力培養自己熱愛勞動、奉獻社會和頑強拼搏的精神。
(三)學法指導
1.積極投身實踐。結合本課內容,學生要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在勞動和奉獻中體驗人的價值和幸福。
2.學習先進人物。先進人物都是在勞動和奉獻中,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在艱苦奮斗中實現人的價值的。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有關先進人物的事跡,努力向他們學習,尋找自身的差距,完善自我,以先進人物為榜樣和精神動力,指引自己前進。
3.組織演講會。實現人的價值需要艱苦奮斗和自我磨礪,學生可以就人生旅途中的挫折與成功、曲折與前進、機遇與挑戰等問題舉行演講會。在演講中,互相激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知識點撥
(一)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勞動和奉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沒有勞動和奉獻就無所謂實現人的價值。
首先來看勞動。無論是物的價值還是人的價值,都是在人的勞動中創造的。可以說,勞動是價值創造的源泉之一。物有自身的屬性和功能,但它一般不會自動滿足人,只有通過人的勞動改造,才能使之滿足人,才能形成物的價值。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勞動的過程是創造價值的過程。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展示自己的本質力量,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
再來看奉獻。人不能只為自己勞動,更要為他人和社會做奉獻,人的真正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勞動和奉獻是統一的。奉獻要以勞動為基礎,沒有勞動就無所謂奉獻,奉獻體現在勞動中;勞動不能只為自己,要以奉獻他人和社會為引導。勞動與奉獻相結合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正確途徑。
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幸福就是一種對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人的價值的體驗。沒有勞動和奉獻,就沒有幸福,勞動和奉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例題:馬克思說:“我們的生產同樣是反映我們本質的鏡子。”這句話直接表明( )
a.勞動著的人是幸福的 b.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創造價值
c.人的本質力量是在勞動中表現出來的 d.勞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解。勞動是一種“對象化”的活動,也就是說,人在勞動中把自己內在的智力、情感、意志等本質力量表現出來,使之成為外在“可見”的。沒有勞動,這些內在的本質力量就無法表現,人也就無法理解自己和肯定自己。正確答案為c。
(二)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
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自我實現與社會發展、追求個性與奉獻社會是統一的。只有在這種統一中才能實現人生價值。離開社會,脫離群體,人就無法實現人生價值;只顧自己,只講索取,也無法實現人生價值。
首先,社會為人們實現人生價值提供客觀條件。人們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就要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這些客觀條件包括生存條件、發展條件、享受條件和工作條件等。這些條件都是社會提供的,完全脫離社會的“個人奮斗”和“自我實現”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利用社會為我們提供的條件,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自我、貢獻社會。
其次,強調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并不否認人的個性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之一就是追求有個性的個人,這里所講的“個性”不是指個人的怪癖和陋習,而是指能夠體現每個人獨特性的內在的東西。這種內在的東西只有通過人的勞動和貢獻才能表現出來,因此,人的個性也就表現為對他人和社會的獨特貢獻方式。沒有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就無法表現每個人的獨特之處,也就無法形成人的真正個性。我們要在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中追求自己的個性。只有這樣的個性才能脫離低級趣味,才能為他人和社會所認可。
例題:易卜生在給朋友的信中說:“你要想有益于社會,最好的辦法莫如把你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器。”這表明( )
①人生價值的實現必須有良好的社會環境②人生價值的實現有賴于人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③要實現社會價值最好先實現自我價值④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是統一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生價值的內容和實現條件的理解。①不準確,良好的社會條件是實現認識價值的有利條件,但也有很多人在艱苦的社會環境中實現人生價值。③不正確,它割裂了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正確答案為d。
(三)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人生價值的實現既需要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也需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我們應該利用社會為我們提供的客觀條件,發揮主觀能動性,全面提高個人素質,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實現人的價值所應具備的主觀條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這里強調的是一種精神和意志狀態。沒有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意志,就無法克服困難,當然也無法實現人生價值。
其次,實現人生價值要努力提高個人的能力和素質。這些素質包括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等。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解決各種問題,才能為他人和社會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再次,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指引。堅定的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觀是指引人前進的航標器,失去了堅定的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就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就會迷失自我,甚至走上歧途。
例題:一位教育家曾經指出:在每一位教師身上,都有一種創造性的“思想火花,它能熊熊燃燒起來,而在一些人身上,卻是奄奄一息,就要熄滅了”。上述材料說明( )
①實現人生價值必須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②實現人生價值需要自己的主觀努力③具備了主觀條件就能實現人生價值④人生價值的實現離不開努力奮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觀條件的理解。①不是本題想要表達的內容。③不正確,實現人生價值同樣要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正確答案為d。
三、學習自評
(一)單項選擇題
1.馬克思說:“人類的天性生成是這樣:人們只有為了同代人的完善,為了他人的幸福而工作,他們自己才能得到完善。”這表明( )
a.人生價值的實現必須有良好的條件
b.人們都是為了自身的幸福而工作
c.個人對社會的奉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
d.人們不應該謀求自身的幸福
2.“不要問別人能為自己做些什么,而要問自己能為別人做些什么;不要問國家能為我們做些什么,而要問我們能為國家做些什么。”這表明( )
①人生價值的實現必須有一定的客觀條件②人生價值必須通過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來實現③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他人、對社會的奉獻④人生價值的實現必須以社會對個的尊重和滿足為前提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3.不少留學生表示學成后回國創業,他們認為祖國的發展為自己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與國外相比,祖國有著獨特的吸引人才的魅力。這主要說明( )
a.實現人生價值離不開頑強拼搏
b.實現人生價值應選擇優越的工作環境
c.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社會提供必要的條件
d.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4.有人認為,亂世出英雄。也有人則認為,亂世不僅不是創造英雄,反而為成就英雄設置了障礙。這兩種觀點共同認為( )
a.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b.實現人生價值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
c.英雄是適應了社會的需要而產生的
d.外因是成就英雄的決定性力量
5.在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中,倡導青少年要堅持“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從價值觀的角度看,對青少年進行誠信教育( )
a.旨在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
b.旨在提高青少年認識世界的能力
c.有助于公民道德意識的形成
d.有利于提高個人素質,為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創造條件
6.一位下崗女工不怨天尤人,辦起了豆腐攤點,自立自強,在新的崗位上實現了自己的價值。這位下崗女工擺脫困境的事實,從哲學上給我們的啟示是( )
a.實現人生價值離不開良好的客觀條件
b.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c.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d.只有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才能實現人生價值
(二)非選擇題
1.許多人認為,“幸福的要義有三:一是做事情,二是有愛心,三是想得開”。試說明這個觀點的正確性。
2.辨析:勞動就是從事動手、動腳之類的體力活兒,在勞動中無法體驗尊嚴感和幸福感。
四、能力拓展
1.一位普通的城市女職工,從小就有當教師的夢想。20世紀90年代末,她自愿從繁華的大都市到貧困地區當了一名不拿工資的編外鄉村教師,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到農村孩子身上。有人認為她這是在做“傻事”,然而她卻說:“我就是想做點兒有意義的事……在農家孩子中間,我感到自己被需要。”
結合這位女職工的事跡,談談應該如何理解人生價值。
2.霍英東先生是一位愛國的香港慈善家。過去數十年里,他用作慈善的捐款超過150億港元,在推動各地教育、醫療衛生、體育、山區扶貧、干部培訓等方面,作出了貢獻。以霍英東的名字命名的“霍英東基金會”于1977年正式成立,基金會一直以捐獻和非牟利投資形式,策劃了數以百計的項目。有一次,某媒體記者問霍老一共向內地捐贈了多少錢,他回答不出來,只是謙虛地說:“我的捐款,就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說不上是貢獻,這只是我的一份心意!”
霍英東先生被評為XX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辨析:捐款是有利于別人不利于自己的行為,增加了他人的幸福感,降低了自己的幸福感。
五、相關信息
XX年感動中國人物──洪戰輝
他是“感動中國”XX年度人物最年輕的獲獎者。“XX年來,在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做大人在做的事,我真想做一回小孩,真的想。”洪戰輝深藏在心底的夢想讓錄制現場的觀眾潸然淚下,因為這夢想今生注定無法實現。
洪戰輝是懷化學院XX年級經濟管理系學生,他的家鄉位于河南省西華縣偏遠的洪莊村。若不是一場揪心的家庭變故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他可能仍然在故土平靜地生活。
1994年8月底,一向慈祥的父親因患間歇性精神病,在一天中午砸碎了家里所有的東兩,踹倒了妻子,摔死了小女兒……
媽媽傷了,妹妹死了,弟弟懵了,父親瘋了。時年12歲的洪戰輝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一邊照顧患病的父親,一邊打零工維持生活和自己的學業。
那年春節前夕,父親的病又犯了。洪戰輝與母親在距洪莊村約5公里的一棵樹下好不容易找到父親。此時的父親,懷里卻抱著一個嬰兒,眼光里透出一種久違的慈祥。
母親小心翼翼走上前去,發現在孩子的貼身衣服上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哪位好心人如拾著,請收為養女。
天快黑的時候,一家人回了家,臨時照看小女孩的任務落到了洪戰輝的身上。
家里一貧如洗,根本沒錢買奶粉,母親猶豫再三,決定讓洪戰輝把孩子送回去。他無奈地打開門,面對刺骨的寒風,不忍心的他哭著又轉了回去。他對母親說:“不管怎樣,我不送走這個小妹妹……你們不養,我來養著!”
女孩留下了,洪戰輝給她起名為洪趁趁。
小妹妹的到來,給這個家庭帶來了久違的歡樂。父親對死去女兒的內疚讓他把父愛都傾注到了趁趁的身上。他的病情也因這個女兒的到來穩定了一段時間。
因經濟拮據,父親的藥費沒有保障,一旦沒有藥物維持,他就不可抑制地狂躁。除了不打小妹妹外,家里任何東西都成了他發泄的對象,包括妻子、兒子。
1995年8月20日,吃過午飯以后,母親蒸了足可以讓一家人吃一個星期的饅頭。第二天,母親不見了。是這個家讓母親不堪重負,她選擇了逃離。
娘走了,洪戰輝的心在抽搐。他別無選擇。每天上學的時候,他把趁趁交給伯母照看,放學回家,立刻忙著為全家人做飯。最難辦的是趁趁,每到夜深,她就要哭鬧一場。洪戰輝不知道怎樣哄她,只好抱起她來,拍打著她,在屋里來回走動……
一晃兩年,母親杳無音訊,父親的病情也不斷反復。令洪戰輝欣慰的是,快3歲的趁趁學會了走路、說話,而自己也順利考上了重點高中西華一中。
錄取過后,洪戰輝犯難了:學費從哪來?趁趁怎么帶?
人,無法自己選擇命運;但是,人可以改變命運。為籌措學費,洪戰輝獨自外出打工。依靠一個素不相識的中年人的幫助,洪戰輝在一處工地找到工作,掙了700多元。打工期間,洪戰輝備嘗辛酸和屈辱,這使他變得更為執著,也更為堅強。
1998年秋,洪戰輝如愿上了高中,還當上了班長。他在校園里利用課余時間賣起了圓珠筆、書籍、英語磁帶,用微薄的收入來負擔整個家庭的生活。洪戰輝的舉動曾讓很多不了解內情的人反感。有一次,有位老師對他小小年紀一心賺錢的行為非常惱火,將他毫不留情地趕出教室:“你家庭再困難,這些賺錢的事情也該讓父母去做,你現在的任務就是學習!”洪戰輝沒有辯解,強忍住眼中的淚水,收拾東西走了出去。
洪戰輝放心不下的還是趁趁。他在學校附近租下房子,把趁趁接到了身邊。趁趁似乎知道哥哥的艱辛和不易。交待她不外出,她就呆在小屋里,等著哥哥放學。上晚自習時,洪戰輝把她帶到學校放在教室門邊玩耍。有幾次,等他下了自習走出教室,趁趁已在樓道里睡著了。
1999年秋,父親因病又要住院治療。為了借錢,洪戰輝跑遍了周圍的幾個村子,兩天下來才借了47元錢,他只好含淚輟學。
XX年,父親的病情穩定下來,洪戰輝又渴望回到校園。在一個教過他的老師幫助下,洪戰輝成為西華二中的高一新生。
為讀書,為父親,為趁趁,洪戰輝在學校附近的一家餐館做雜工,每月掙30元工錢,還可以免費吃一頓早餐。中午他一般不吃飯,晚上喝一點稀飯。周末時,他還要趕回家中澆灌全家人賴以生存的8畝麥地。
XX年7月,洪戰輝以490分的高考成績被湖南懷化學院經濟管理系錄取。為籌措5 000元的學費,他利用假期,在一家彈簧廠打工掙了1 500元。錢還不夠,在前往學校報到時,洪戰輝扛著裝有100多公斤彈簧的袋子上了火車,在同學們的幫助下,他將這些彈簧賣給了一家制造捕鼠器的廠商,將所得的2 000多元錢交到學校。
為了生活,他在學校賣過電話卡、圓珠筆芯,為地方電視臺拉過廣告。他拼命掙錢,卻從來舍不得在食堂打一份葷菜。
次年春季開學后,洪戰輝一邊讀書一邊支撐家庭的故事逐漸傳遍校園,同學們自發地幫助他,系領導得知情況后,發起了捐款活動。當系領導將3 190元捐款交給洪戰輝時,他卻無論如何不肯收下。最后學校將這筆捐款直接代交了他的學費。當系領導問他還有什么困難時,洪戰輝提出了唯一的要求:想帶妹妹一起來上學!
洪戰輝感動了懷化學院的領導,他們破例同意洪戰輝將趁趁接來,并單獨給他安排了一間寢室。
新的生活開始了,10歲的趁趁已很懂事了,她聽哥哥的話,盡力幫哥哥做事。哥哥賣電話卡,去女生宿舍推銷不便,她會拿著卡去一個個宿舍叫賣;路上看到空瓶子,她會撿回來;遇到哥哥從市里批發學生用品回來,她也會去幫著搬運。同時,她還學會了做飯,無論多晚,她都會一個人做飯,等哥哥回來。
XX年農歷五月二十五是洪戰輝23歲生日。這一天,他手機上響起了祝賀生日快樂的歌曲。他吃了一驚:這么多年來,從沒向人說起過自己的生日啊!一打聽才知道,是他心手相牽10多年的妹妹為他點的。晚上,趁趁放學回來,還送給他一只紙鶴,并說:“哥哥,我沒錢,不能買什么東西送給你,就送這個了……”
洪戰輝的事跡越傳越廣。當社會各界知道他的情況后,不少人愿提供財力、物力的幫助,但被他謝絕了。他說:“不接受捐款,是因為我覺得一個人自立、自強才是最重要的。我現在已經具備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這個社會上還有很多處于艱難而又無力掙扎出來的人們,他們才是我們現在需要幫助的。”
洪戰輝說,責任不是掛嘴上的,而是靠做。怎么做?非要等到天降大任時再去承擔嗎?不,他選擇從生活中開始。小到家務,大到他的學費和全家開銷。就是這樣強烈的責任感和“自強自立”讓他克服了重重困難,伴隨他堅強而樂觀地繼續前進。
1.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別的。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它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服從和服務于整體。
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整體由部分構成,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離不開整體,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1月13日,剛從北京捧回全國“愛心捐助獎”的萊蕪市金來建筑總公司總經理韓金來,又帶上錢物為孤寡老人送溫暖了。在去年12月15日國家民政部表彰的208個“愛心”單位和個人中,韓金來是捐助現金最多的個人。20年來,他累計為家鄉的建設和公益事業捐獻資金1 580多萬元。
韓金來是萊城區茶業口鎮南嵬石村人,因家境貧寒,小學四年級時就輟學了。1984年臘月初五,韓金來組織26個人,帶著4輛小推車、26把鐵鍬到淄博市張店區挖土方。如今,他的金來建筑公司的施工范圍已由淄博擴展到省內外的十幾個市、縣,擁有資產2 000多萬元,分公司20個,職工1 200多人。創業20年,他從沒有拖欠過職工一分錢。每逢過年,在外省市工作的員工無法與家中親人團聚,他就備足了年貨,挨家挨戶送去;哪個員工家里有病人等著花錢,不用多說,自有人送上家門。
韓金來兄妹8人,他忘不了貧窮的滋味,更忘不了困難時幫助過他的父老鄉親。從1989年起,韓金來先后為18個村捐款100萬元用于道路建設;投資150萬元為南嵬石、西嵬石村建帶攔河壩的橋涵兩座,解決了兩村村民出村難的問題;只上過4年小學的韓金來深知知識的重要,先后捐助8所學校110萬元,用于校舍改造。
韓金來是尊老敬老的典范。從1998年起,每年農歷九月九,他都給南嵬石村65歲以上的老人贈送面粉、花生油和零花錢,累計已達12萬多元。XX年4月,韓金來又在龍山綠化區投資130多萬元建起了建筑面積達1萬平方米的高標準的敬老院、書畫院各一座,讓全鎮的16名老人無償入住。
目前,他和他的家人卻仍然住在農村原有的老宅子里,家里擺設陳舊,他的衣著更是樸素無華,一雙布鞋一年四季穿在腳上。妻子和其他家庭婦女一樣,有承包田,下地勞動,有時參加一些施工活動,如值班等,但享受同等報酬。兒子韓大海在萊蕪一中上學,每月只給生活費。
第三框 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篇2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如何創造和實現人的價值,理解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在個人和社會的統一中實價值以及實現人的價值的主觀條件。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價值的創造與實現,使學生領悟和認識實現人的價值的正確途徑,認識到勞動和奉獻不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質和價值的實現方式,形成勞動和奉獻的意識,具有自覺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正確認識到處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我們成功的起點。通過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觀條件的教學,讓學生走出自我,勇于向命運挑戰,鑄就人生輝煌。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在創造和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
教學難點: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教學過程】
【學習過程】 【導學設計】
一、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公安一級英雄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蔣敏多位親人在地震中不幸難,但她依然連續奮戰在抗震救災一線。她表示要用救助他人來告慰親人。她說:“孩子沒有了,我們愛其他的人吧。紀念的最好方式,就是和活著的人一起戰斗。”由于幾天的勞累過度,被送到了醫院,但一醒過來,馬上要求再次回到安置點。
1)材料中蔣敏的事跡體現了什么樣的人生價值觀?
2)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人生價值是通過什么方式來實現的?
3)如果我們要擁有幸福的人生,你認為應該怎么做?
二、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材料一李商隱一生懷才不遇,仕途坎坷。他死后,崔鈺作詩: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袍未曾開。并指出他是良馬,步履維艱是因為不遇其主。
材料二:雷鋒說:“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
材料三:中央臺《聚焦80后》:80后的我們出生在改革開放后,80后的人多數是獨生子女,人們都說80后是垮掉的一代,自私、任性、責任心弱個性張揚…在四川災區,在奧運賽場,我們看到的是他們的無私、堅強、樂觀、奉獻。80后的我們要做自己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命運,開創屬于于自己的未來!
閱讀材料合作探究問題:
(1)李商隱一生懷才不遇給我們的人生啟示是什么?
(2)雷鋒同志的這段話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3)結合材料三談一談,我們怎樣對待自己的個性發展?
三、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材料一: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的翟志剛被授予“航天英雄”的光榮稱號。誰又能想到從神五到神六,“人氣”極高的他兩次入選梯隊,卻兩次與飛天失之交臂。但他并沒有消沉下去,他堅定理想信念,時刻從思想上、心理上、技術上時時做好準備。時刻在向人類生理的極限挑戰,在磨練中摔打自己,錘煉自己的勇氣。翟志剛終于在第三次入選載人航天任務梯隊,最終登上飛向太空的“神舟”。
材料二:意大利詩人但丁有句名言:“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來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能力不足,責任可補。責任不夠,能力不能補。”
(1)從實現人生價值的角度看,翟志剛的成功之路給了我們什么啟發?
(2)從實現人生價值的角度,談談你對材料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