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關于氣壓帶和風帶移動規律的教學分析
氣壓帶和風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冷熱不均,因此地球表面受太陽輻射多少的變化就會引起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因此氣壓帶和風帶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產生季節移動,移動規律教材以圖像的形式展現,形象直觀,利于學生判讀理解。關于氣壓帶和風帶的性質,教材沒有明確提出,但在后面章節中會用到這部分知識,因此教師在這里可以適當補充,一般情況下高氣壓控制的地區,由于氣流作下沉運動,水汽不易凝結,多呈晴朗天氣,低壓控制地區,空氣作上升運動,水汽容易凝結,多陰雨天氣,對于風向,一般由較高緯度向較低緯度運動的空氣,隨著空氣的運動,氣溫不斷上升,水汽不易凝結,而由較低緯度向較高緯度運動的空氣,隨著空氣的運動,氣溫不斷下降,水汽容易凝結,多陰雨天氣。
關于三圈環流的教學分析
本節教材是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運用前面所學的知識即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影響大氣水平運動的幾種作用力的關系等分析全球大氣運動的規律。在本節內容中三圈環流的相關知識是學習的難點,但并不是重點,本節教材的重點是三圈環流的結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氣壓帶和風帶及其分布和移動規律、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以及季風環流的形成等。關于三圈環流的知識,使從熱力環流的角度切入,首先明確赤道與極地間冷熱不均,引起赤道地區空氣上升,極地地區空氣下沉,形成赤道與極地之間近地面和上空氣壓的差異,導致赤道與極地之間近地面和上空的大氣作水平運動,并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形成三圈環流,在近地面則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由于三圈環流的成因各不相同,因此七個氣壓帶的成因也各不相同,其中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是由于熱力因素形成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是由于動力因素形成的。由于近地面有了高低氣壓的差異,因此產生水平氣壓梯度力,在高低氣壓帶之間形成了風帶,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規律教材通過圖像形式體現出來,便于學生掌握。
關于三圈環流的教學建議
三圈環流不是本節的重點知識內容,但了解其形成對學習氣壓帶和風帶等知識有一定的幫助,因此應該講清楚其形成過程。講解三圈環流的形成時,注意知識的遷移及圖文結合,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引出赤道和兩極之間由于冷熱不均,分別形成大氣的上升或下沉運動,這種垂直運動,導致水平方向上:低空由赤道向兩極的運動,高空由兩極向赤道的運動;當空氣沿水平方向運動時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使空氣運動的方向發生偏轉,從而形成三圈環流,教師邊講解邊在黑板上繪制教材中的圖2.16,或用計算機動畫演示這個形成過程。學生對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有所了解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所繪制的三圈環流圖,思考赤道附近地區空氣上升,兩極附近地區空氣下沉,在近地面氣壓狀況如何?緯度30°附近地區空氣下沉,近地面氣壓狀況如何?緯度60°附近地區空氣上升,近地面氣壓狀況如何?赤道低壓帶與副極地低壓帶的形成有何不同?副熱帶高壓帶與極地高壓帶的形成有何不同?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可以了解不同緯度地區氣壓的分布及成因的差異,教師應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總結氣壓分布規律,完成由形象直觀圖像的判讀達到抽象思維的水平。明確了氣壓分布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圖上繪制高低緯度間的水平氣壓梯度力,并提問學生在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響下,風向應如何繪制?通過以上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同時應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相關圖像,了解氣壓帶和風帶隨季節移動的規律,使學生明確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的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另外各氣壓帶和風帶的特性也應該讓學生明確,這對后面學習相關的氣候知識有一定的幫助。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高氣壓區空氣以下沉運動為主,較為干燥;低氣壓區空氣以上升運動為主,容易出現云雨天氣;信風帶和極地東風帶,風由較高緯度向較低緯度運動,水汽不易凝結,較為干燥;西風帶,風由較低緯度向較高緯度運動,水汽容易凝結,多云雨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