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教學手段】多媒體資料庫,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要求學生分組收集有關世界和我國航天技術發展的資料,不同小組負責不同的領域。教師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資料分發給學生。
【導入新課】通過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和日、月、地的關系,已認識到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然而人類對宇宙的探測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探測宇宙的意義是什么呢?
【活動】①由學生把課前收集、了解的關于航天發展的資料內容做簡要介紹。②閱讀教材p11文字和插圖,強調學生注意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新”在哪里,并加以說明。
【提問】人類借助航天器和航天技術的發展,克服重重困難,穿過地球大氣層,進入宇宙太空,開創了探測宇宙環境的新時代。在進入宇宙太空的新探索中,探測器、探測方式、探測內容和意義上,有哪些發展和變化?
【多媒體課件演示】展示相關的航天科學知識。如航天飛機、空間站、宇宙飛船等。
【活動】通過閱讀教材內容,歸納填寫下列表格內容。
時間
探測器
探測方式
探測內容
探測意義
【視頻播放】播放“人類對火星的探測過程”視頻。
【視頻播放】播放“拓荒者號火星探測”視頻。
【講述】通過教材和剛才播放的視頻片斷,我們了解到,航天飛機的試航成功,使人類對宇宙空間的認識,已經從空間探索進入到空間開發和利用的新階段。這是因為航天飛機能重復使用,是地球表面和近地軌道之間運送有效載荷的飛行器。在軌道上運行時,可以完成多種任務。航天飛機的出現是航天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使人類自由往返宇宙空間、開發利用宇宙資源成為現實。
【多媒體演示】課本“中國向宇宙空間進軍大事記”說明我國已步入世界航天技術先進國家的行列。多媒體課件中介紹我國航天領域的重大事件。
【提問】宇宙太空有哪些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資源?如何進行開發?開發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活動】學生分組,根據所了解的知識和教材有關內容,進行議論。(對上述問題的回答,不僅限于書本內容,要讓學生充分發表個人見解,可舉實例說明,也可大膽想象未來開發宇宙的廣闊前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講述】美國的整個阿波羅工程包括(1)確定登月方案;(2)準備了四項登月飛行輔助計劃—“徘徊者”號探測器計劃,發射9個探測器;“勘測者”號探測器并發射5個自動探測器在月面軟著陸;“月球軌道環行器”計劃,發射三個繞月飛行的探測器;“雙子星座”號飛船計劃,先后發射10艘各載2名宇航員的飛船。(3)研制運載火箭;(4)進行實驗飛行;(5)研制阿波羅號飛船;(6)實現載人登月飛行。這項工程歷時xx年,耗資255億美元。參加該工程的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人。這一切說明探測開發宇宙資源需要以強大的國力做基礎,以科學技術做支撐,否則是難以實現宇宙空間探測和開發的。
【視頻播放】播放“太空殖民”、“太空生命維持系統”、“人類登陸火星”等視頻。
【總結】宇宙太空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后備空間,在人類面臨人口增長、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諸多問題的情況下,探索開發宇宙資源,有著重要和深遠的意義。宇宙開發離我們并不遙遠,目前人類的技術完全能夠利用地球周圍的資源,如何利用以及什么程度上的利用取決于經濟上的可行性。宇宙開發對現在的社會生活逐漸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