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十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專題十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和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嘗試解釋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4.關注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系。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
一、相關知識
(一)基本概念
體液、內環境、細胞內液、細胞外液、血漿、組織液、淋巴;滲透壓;穩態
(二)知識網絡
細胞
外液
細胞
內液
(三)疑難解析
1.內環境各組成之間的關系
內環境是細胞外液構成的體內細胞賴以生存的液體環境。體內細胞和內環境之間可以進行物質交換。血漿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都可以通過毛細血管壁進入組織細胞間隙形成組織液,絕大部分組織液可以通過毛細血管壁又回到血漿中,小部分組織液可透過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液經淋巴循環到達左右鎖骨下靜脈回到血液中。
2.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
體液的各個部分之間既是彼此隔開的,又是相互聯系的。細胞浸浴在組織液中,在細胞內液與組織液之間只隔著細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夠透過細胞膜的物質,都可以在細胞內液與組織液之間進行交換(如圖)。在組織液與血漿之間只隔著毛細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都可以在兩者之間進行交換。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因此,人體內的細胞就可以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之間間接地進行物質交換了。具體地說,就是由呼吸系統吸進的氧和 消化系統吸收的營養物質先進入血液,然后再通過組織液進入體內細胞;同時,體內細胞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和二氧化碳,也要先進入組織液,然后再進入血液而被運送到泌尿系統和呼吸系統,排出體外。由此可見,體內的細胞只有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可見,與新陳代謝直接有關的四個系統是循環、呼吸、消化、泌尿系統。 但其他各種器官、系統與新陳代謝也都有一定的關系,例如:內分泌、神經系統對新陳代謝起著調節作用。
3.內環境穩態與健康
正常的體溫是體內細胞進行各種生化反應最適宜的溫度。在發高燒的狀態下,由于內環境發生一系列變化,導致體內的各種反應出現紊亂,于是機體功能發生異常。發熱時的主要癥狀大部分集中在中樞神經系統,病人感覺不適、頭疼、頭暈、嗜睡等,同時常有食欲不振、厭食、惡心的表現。發熱時機體處于一種明顯的分解代謝過旺的狀態,持續高熱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負荷加重,有可能誘發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組織損傷。孕婦發熱可能導致胎兒發育障礙,是一個重要的致畸因子。對于6個月至4歲的幼兒來說,持續高熱容易發生驚厥,相當數量的患兒由此造成腦損傷,如智力落后,甚至癲癇,因此應注意及時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藥物來退燒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