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課程標準中關于本節內容的具體標準是“說明內環境穩態的生理意義”。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說明什么是內環境穩態。穩態概念是生命科學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塊的核心概念。搞好這一概念的教學,可以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穩態概念及穩態的重要性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由于這些內容都很抽象,學生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難度,因而也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穩態調節機制在后面章節中要逐步展開、深化,在本節僅做簡要概述,以承上啟下,因此達到了解水平即可。每一個人的健康都與內環境的穩態有關,幾乎所有人都親歷過諸如發燒等穩態失調引起的疾病。通過學習有關內環境穩態的內容,可以幫助學生結合生活體驗構建概念,經過思想認同強化自我保健的意識。
二、--思路
說明:本節內容的教學是按照教材順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課后實驗的模式。本案例的設計針對課堂授課部分。
三、教學實施的程序
學生活動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教學意圖
課下完成調查。 上次課結束前布置作業:按照課本上的要求完成“體溫日的變化規律”的調查。 學生體驗體溫的相對穩定情況。 學生匯報調查結果,回答問題。請同學匯報體溫調查的結果,并根據調查結果回答下面的問題:
1.同一個人在一日內的體溫變化有何特點?
2.不同的人(年齡、性別不同)體溫變化有何異同?
3.人體溫的日變化與當地氣溫的日變化有何差異?
總結:健康人的體溫始終接近37 ℃,處于動態平衡中。
講述:像體溫的變化情況一樣,健康人內環境的每一種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于動態平衡之中,這種動態平衡稱之為穩態,內環境的穩定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節 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學生嘗試列舉事實。 體溫是內環境理化性質的一個方面,調查結果證明體溫處于動態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實可以證明內環境的ph和滲透壓也處于動態平衡中呢? 啟發學生思考回憶已有知識。 學生觀察,回答問題:甲試管中血漿ph變化不明顯;乙試管中水的ph變化明顯。可見血漿ph處于動態平衡中。下面我們首先來觀察一個演示實驗。教師演示實驗過程,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取甲乙兩個潔凈試管,向甲內加入血漿,乙內加入等量蒸餾水,用ph試紙檢測。然后,向甲、乙內各滴入等量的幾滴hcl或naoh,搖勻后,再用ph試紙檢測。
教師展示實驗結果,提問:
甲、乙兩支試管在加入酸或堿后的ph變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說明人體內環境的ph處于動態平衡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果的能力。 學生舉例說明:多飲多尿、輸液必須輸生理鹽水等。 內環境的理化性質除溫度、酸堿度外,還有滲透壓,內環境的滲透壓是否也處于動態平衡中呢?請同學舉例說明。 啟發學生聯系生活經驗,理解滲透壓的穩定。 學生回答(答案略),可能回答不夠準確,教師要及時補充。內環境中的化學成分是如何變化的呢?
出示課本“問題探討”中的血液生化六項檢查化驗單。先說明各檢查項目與健康狀況的關系,然后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