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1.每種成分的參考值(正常值)都有一個變化范圍,這說明什么?
2.從化驗單上看,每種成分的指標是否正常?
讓學生學會閱讀化驗單;說明內環境化學成分處于動態平衡中。 學生總結穩態概念。根據以上內容,引導學生總結穩態概念。
教師強調:(1)穩態不是恒定不變,而是相對恒定的一種動態變化;(2)這種動態變化保持在一定范圍內。
簡要介紹穩態概念的提出和發展,并說明穩態概念已成為生命科學的一大基本概念(詳細內容可參考教材中的“科學史話”)。
學生邊展示、邊講解。內環境穩態是怎樣實現的呢?
下面以內環境中的營養物質、代謝廢物、02、c02等化學成分為例來分析。
請學生利用自己制作的課件或圖解,回顧內環境中的營養物質、代謝廢物、02、c02等化學成分的來源與去路。
說明這些成分要保持相對穩定,首先與消化、呼吸、循環、泌尿等系統的功能及細胞代謝功能的實現有直接關系。其次與各器官、系統的協調有關。
學生利用自制課件講解,體驗成就感,鍛煉能力,創造一種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氛圍。 學生傾聽。機體內各個器官、系統,為什么能保持協調一致?
簡要介紹人類對機體維持穩態機制的認識過程,指出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機體對穩態進行調節的能力是有限的,當外界環境變化過于劇烈,或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內環境穩態就會遭到破壞。內環境穩態遭破壞后會出現什么現象呢?
學生舉例,如尿毒癥、糖尿病、高山缺氧反應、發高燒、嚴重腹瀉造成的脫水、酸堿中毒等。請同學列舉幾個穩態失調的病例,說明癥狀和危害。在同學充分列舉的基礎上,教師給予適度的補充和修正。
為什么內環境穩態失調后,會對機體造成危害?引導學生從細胞代謝需要的物質和條件進行分析,最后總結出: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啟發學生思考,與生活經驗建立聯系。 學生討論。如何預防內環境穩態失調、保持機體健康?引導學生從外界環境和機體自身調節能力兩個方面去思考。即通過加強自我保健,減少外界環境變化對機體的不良影響,同時增強機體的調節能力以適應多變的外環境。
具體如何做?學生討論,總結。
1.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防治環境污染。
2.加強自我保健,為機體保持健康創造有利條件。尤其是處于比較惡劣的工作環境中的人,更應注意自身保健,如邊防戰士注意保暖、煉鋼工人注意降溫、抗洪戰士注意補充水鹽等。了解這些知識后才能懂得如何關愛自身和他人。
3.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
通過討論,促進學生關注健康問題,強化自我保健和關愛他人的意識和能力。
四、其他問題及其對策
關于“體溫日變化規律”的調查。
(1)在此項調查中需要家長的協作配合。家長工作繁忙,教師有必要提前給家長發一封信,懇請家長配合學校的教學工作,協助孩子完成這項調查活動。
(2)選擇好布置活動的時間。由于這項活動需要測量一日內7個時刻的體溫,應選擇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休息日來完成。
(3)布置作業時應就體溫的知識和測量體溫的方法進行培訓。可參考下面的內容:人的體溫是指人身體內部的溫度,即內環境的溫度。由于身體內部的溫度不容易測量,所以臨床上常以口腔、腋窩和直腸的溫度來代表體溫。在本次調查活動中我們用腋窩溫度代表體溫。
(4)布置作業時要明確以下要求,即在進行這項活動時,不僅要完成體溫的測量,還要完成思考題的回答,為下節課的討論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