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群和群落
在一章教學中,本人根據新課標要求對其在知識內容、學習目標和教育教學策略等方面,進行了如下教學構思。
1 單元知識內容及其學習目標
本章知識內容包括種群的特征、種群數量變化、群落結構和群落演替四個部分。本章教學上的重點是種群數量的變化和群落的演替,種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結構這兩節內容分別是為這兩個重點打基礎。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要關注人類活動對種群數量變化和群落演替的影響,同時培養學生認清國家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的意義。由此根據具體內容標準轉化為具體學習要求如下:
列舉種群的特征
用比較法列舉種群具有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和遷出率和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等重要區別與個體的重要特征
解釋種群的數量變化
從建構種群增長模型引出種群增長的“j”型和“s”型曲線,并且理解兩種曲線增長模式所滿足的條件;能總結出種群數量的波動和下降的原因
描述群落的結構
回顧種群概念和特征引出群落概念和特征,能正確區分種群研究和群落研究的異同點;能說清種間關系的類型且能舉例說明,進而能說明群落的空間結構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是生物適應環境的結果
特征群落的演替
理解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在時間和空間上發展的必然結果,這充分說明生物是在不斷進化中尋求發展
2 單元教學策略及教學建議
2.1 種群特征教學策略及教學建議 這一節課堂引入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關于一塊草地上各種雜草的分布錄像;最后選擇幾種突出的雜草,通過對各種草的模擬形狀統計在一個樣地模型上,從而引出課本剛開始的問題探討。提出讓學生自行統計樣地上各種雜草的數量,通過學生不同的計數方法所形成的結果引出種群第一個特征種群密度的概念。在種群密度調查方法上教材詳細解釋了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這部分講解時可以通過比較法完成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在應用對象上的不同,從而對其調查過程中注意事項進行突破。老師在分析這部分內容時,始終要使學生明白抽樣調查結果是一估計值,所以取樣必須具有隨機性。讓學生明白隨機性是保證取樣調查后統計樣地種群密度數值在正常偏差范圍內的條件。教師在突破種群密度相關知識點以后,可以通過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來完成其他三個種群特征。當然事先可以給學生呈現這樣的探究的思路:
當學生完成以上內容后,必然會提出遷入和遷出率與種群密度什么關系?這時教師確到好處的作出點拔:“遷入率和遷出率對一些種群(活動能力強)的密度也起決定性作用,如一座現代化的城市人口數量變化”。本節內容最后老師不能忘記回歸課本,通過學生對書本種群空間特征分布的觀察,引出種群空間特征的三種形式:均勻分布、隨機分布和集群分布,同時為群落分布打下伏筆。
2.2 種群數量變化教學策略和教學建議 種群數量變化這一節我們可以通過切塊教學把這節內容切成:“種群增長模型的數學公式法和曲線法建構”“種群增長的j型和s型特征比較”“種群數量動態變化的原因探索”三大部分。
2.2.1 種群增長模型的數學公式法和曲線法建構。這一切塊是建立在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和對單細胞生物(細菌或酵母菌)的繁殖特征知識認識的基礎上完成,所以在課前老師要安排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復習及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提示。如通過取樣調查法統計在一段時間(細菌或酵母菌培養的早期)內某種細菌或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列表統計后利用數學描點法繪制出細菌在優越的條件下數量變化曲線(“j”型)備用。在此基礎上數學模型的建立就水到渠成了,當然最后別忘記給學生呈現數學公式法和曲線法的優缺點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