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群和群落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在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中規定了“嘗試建立數學模型解釋種群的數量變動”。該條內容標準有兩層涵義:其一,“嘗試建立數學模型”屬模仿性技能目標,旨在通過原形示范(細菌的數量增長)和具體指導,學生能完成建立數學模型;其二,“解釋種群的數量變動”屬理解水平的知識目標,旨在把握數學模型(抽象)與種群的數量變動(具體)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
由此,本節教學目標確定為三條(詳見前面本節的教學目標)。
二、--思路
高中學生對數學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學習生物學其他內容時,學生已對運用數學解決生物學中的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例如,對遺傳規律的認識。因此,本節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重新建構新的知識──建構揭示生物學規律的數學模型。
本節的引入有兩種思路:一是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進行,即以“問題探討”引入,然后逐步展開教學,將本節的探究活動作為驗證性實驗活動;二是將本節的探究活動作為研究性學習內容,事先布置,讓學生(或部分學生)在課外完成。從學生在活動中產生的問題或體驗引入,結合教材中的“問題探討”和“建構種群增長模型的方法”,討論相關內容,展開教學。
現以第一種思路為例說明,本節共2課時。
第一課時的教學應當遵循具體→抽象→再具體→再抽象……循環上升的軌跡。
1.具體。教師以“問題探討”引入,由于學生已有相關的數學知識,不難回答問題。教師應啟發學生思考:得出的數學公式有何生物學意義(說明細菌數量增長具有哪些性質)?
2.抽象。進一步讓學生討論:細菌的數量增長模型是怎樣建構的?數學模型的表現形式有哪些?由此,總結出建構種群增長模型的方法。
3.再具體。聯系實例說明種群增長的兩種數學模型。
4.再抽象。結合細菌的數量增長模型,得出種群數量增長的“j型”數學模型;結合實例討論“k”值。
5.進一步回到具體。討論數學模型的生物學意義(說明“j型”和“s型”增長的生物學意義),列舉實例。
6.進一步抽象。總結用數學模型揭示生物學現象與規律的意義。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問題作深入的思考,啟發學生從現象揭示出本質和規律,使學生認同運用恰當的數學模型能夠較好地表達某些生物學規律。一定要避免從數學到數學,為計算而計算的教學。
第二課時為探究活動: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由于該探究活動需要較長的時間(連續觀察7 d),因此,活動的管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要在制定計劃、同伴的合作、記錄實驗數據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提示。
三、教學實施的程序(第一課時)
學生活動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教學意圖
學生基于已有的數學知識進行演算。播放細菌分裂的錄像或演示細菌分裂的計算機模擬動畫。
提示:在自然界中細菌無處不在,有些細菌的大量繁殖會導致疾病。假如現有一種細菌,在適宜的溫度、濕度等環境下,每20 min左右通過分裂繁殖一代。
引導學生思考:
1.細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樣的?
2.72 h后,由一個細菌分裂產生的后代數量是多少?
3.n代細菌數量是多少?
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讓學生感受活生生的生命現象。
認識細菌種群數量增長的數學規律。
學生討論,充分陳述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