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群和群落
一、教學目標
在課程標準中相關的具體內容標準為“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該條內容標準屬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學們能夠對群落的結構進行簡單的描述,能從生命系統的角度說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組成和結構,其中的各種生物間存在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關系,從而深化了對系統的認識。
據此,本節教學目標確定為:
1.識別群落,說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2.分析群落的物種組成,區別不同的群落。
3.舉例說出一個群落中不同生物種群間的種間關系。
4.說出群落的空間結構。
5.嘗試進行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其中群落的結構特征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思路
在引入課題中,通過設問,引導學生進行個體→種群→群落這條主線的構建,從而引出群落的概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的欲望,通過剖析某溫帶草原上的生物群落,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問題和群落結構的話題。在教學中,適當結合圖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數學模型,加深對群落結構的了解。“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是課標中建議的一項活動,旨在使學生能從種群的組成上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充分體現出學生的探究活動,不要把該探究活動上成一節驗證或簡單的重復實驗。
本節內容共2課時。
第1課時教學流程:
三、課堂教學過程(第1課時)
階段
教師組織和引導
學生
活動
教學
意圖
導學
引題
群落的概念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群落的物種組成
種間關系
群落的空間結構
當堂訓練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在一定的區域內,由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就形成了種群,那么由不同的種群又會形成什么呢?
生(一起答):群落
師:對,我們這節課就一起來學習第3節群落的結構。
(版書)第3節 群落的結構
展示案例1:下圖為某溫帶草原上生活著的多種生物,請觀察并討論:
1.這個草原中至少有多少個種群?
2.在這個草原上生活的各個種群間是否各自獨立?假如生活在該草原中的肉食性動物大量減少,草原上其他種群的數量將會出現怎樣的變化?
3.什么是群落?
4.在群落水平上,我們研究的問題有哪些?
師:通過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并展開討論解決上述問題。
師: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有:群落的物種組成、群落中各生物的種間關系、群落的空間結構和群落的演替等,這些也就構成了群落的結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群落的物種組成,請同學們結合案例2,看課本72頁,解決案例中所涉及的問題。
展示案例2:右圖表示從南極(90os)經過赤道(0o)到北極(90on)緯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種多樣性的變化趨向。試分析說明:
1.從極地向熱帶推移,群落中物種是怎樣變化的?這表明某地區群落物種的多少主要取決于哪些因素?
2.①從分子水平看,物種多樣性的根本原因是 。②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物種具有多樣性,是由于 的結果。
3.試推斷隨海拔高度的增加,群落中物種數量變化的趨向是什么?
4.上述示例表明,環境因素影響種群的豐富度,什么是豐富度?
5.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你能從物種組成上說出我國新疆北部森林和南方森林的主要差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