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第5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一、知識結構
抵抗力穩定性
恢復力穩定性
二、教學目標
1、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舉例說明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3、簡述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
4、設計并制作生態缸,觀察其穩定性。
5、認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性,關注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及解決方法
[教學重點]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解決方法]
以具體的實例來說明生物群落內部負反饋調節的存在,進而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教學難點及解決方法
[教學難點]
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的概念。
[解決方法]
通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的教學,已為學生理解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的概念打下了伏筆,再借實例說明之。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方法
講解法。
六、教具準備
圖片、動畫。
七、學生活動
1、問題探討、思考與討論。
2、設計并制作生態缸。
八、教學程序
(一)明確目標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第1課時
導入:[問題探討]教材p109,引導學生從群落的種間關系,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討論生態系統具有穩定性;再設問:“人類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個適于人類長期生活的生態系統呢?”引出“生物圈2號”實驗,引導學生思考生物圈2號失敗的原因。上述正反兩個實例,可以說明自然界中生態具有相對穩定性,穩定的生態系統對于生物生存至關重要。那么,什么是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呢?
學生閱讀教材p109相關內容。教師指出:只有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它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類群齊全,能量的輸入保持穩定,物質的輸入和輸出相對平衡時才表現出來。穩定性表現在結構相對穩定和功能相對穩定上。例如,原始森林生態系統是經過千百年來形成的,盡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遷入遷出,無機環境也不斷變化,但從某一階段來看,該系統內各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總是大體相同的。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指的是生態系統的一種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種狀態。它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