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結構教案
第3節 群落的結構
知識目標:
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實例;理解生物群落的組成和結構。
能力目標:
培養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憑借概念對具體的生物學現象作出判斷和推理,訓練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價值目標:
通過對群落動態規律的研究,懂得合理開發利用生物資源、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從而進一步樹立環保意識。
知識總結
本節知識點較少,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較小,但卻是高考經常考的考查點。本節的基礎知識的考查主要包括群落的概念,種群與群落的區別,群落的基本特征,特別是優勢種生活型等新提出的概念,群落的垂直結構、水平結構,生態位等。并且要注意結合現實問題進行分析回答問題,如人口控制、生態保護等熱點問題。本節考題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特別是結合能力型識圖作答題在近幾年的高考題中時常出現。復習重點把握生物群落的內涵和外延,要明確生物群落應包括一定自然區域內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綜合,三者缺一不可,復習中還要通過具體分析某一特定區域的空間配置來獲得群落的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的感性認識,以加強對教材內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合作與討論
1.如何正確理解個體、種群、物種和群落的關系?
我的思路:一個細菌,一個植物,一個動物等指的是一個生物個體,生物在個體水平上具有一系列特征,如具有一定的形態特征、生理特性,能夠進行新陳代謝,實現自我更新,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表現出生長、發育、衰老、死亡等等。
種群是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一群個體,種群中的個體并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的,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遞給后代。因此,種群是繁殖的基本單位。生物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由于存在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自然選擇等因素,種群的基因頻率總是在不斷地變化,因此,種群又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物種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下,能夠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夠產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個體。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出可育后代。
群落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活在一定區域內的各個生物種群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而形成的有規律的集合體,稱為生物群落,簡稱群落。它包含了生態系統內的所有生命成分。如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所有動物、植物及微生物共同構成了池塘生物群落。
由個體到種群,不只是量的積累,而且是質的飛躍,具有個體所不具備的一系列特征,如種群密度、出生率、性別比例、年齡組成等。
同一物種因時間、空間的不同,可包含若干個種群,種群是物種存在的基本單位。如西湖的鯉魚與洞庭湖的鯉魚屬于同一物種,但兩者不是同一種群,由于地理的隔離,在自然情況下,沒有交配的機會,因此,自然狀態下,同一種群內的個體才具有傳粉、交配和繁殖的機會,種群是繁殖的基本單位。
群落以種群為單位,是各個種群的集合體,在一個群落中不論其大小均生活著許多種群,這些種群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既有種內關系,又有種間關系,依靠這種關系使生物在長期自然選擇與進化中形成了穩定的、彼此適應的有機整體,從而把各種群連接為復雜的生命之網,進而決定著群落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群落是生活于同一區域內所有種群的集合體,這些種群并非隨意的、偶然的堆砌在一起,而是有嚴格的、合理的空間配置,是物種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彼此相互適應的有機整體。只有具備合理的空間配置,才能長期共處與合作,或者達到有效牽制,從而使群落長期維持下去,也只有具備合理的空間配置,才能更合理、更有效的利用空間及資源,進而使生態系統內的各生物物種能彼此和平共處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