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結構教案
〖板書〗第三節群落的的結構
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種群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學生活動〗閱讀p71。
〖板書〗二、群落的物種組成
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
三、種間關系
〖學生活動〗閱讀p72倒數第一段到p73,完成資料分析的“討論”。
〖提示〗1.在合適的條件下,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均能正常生長繁殖。由于這兩種草履蟲具有相似的生活習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種桿菌為食),當它們被放在同一個容器中培養時,起初兩種草履蟲的數量較少,而食物(桿菌)數量較多,因此表現為兩種草履蟲的種群數量均增加。但是,隨著兩種草履蟲數量的增加,相互之間對食物的爭奪表現為大草履蟲處于劣勢,雙小核草履蟲處于優勢。隨著雙小核草履蟲數量的增加,爭奪食物的優勢越來越大,最終大草履蟲失去了食物來源而滅亡。兩種草履蟲沒有分泌殺死對方的物質,進一步證明了該實驗結果緣于兩種草履蟲爭奪資源,這就是競爭。
2.90多年的調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種群數量之間存在相關性。例如,從1845年到1855年間,猞猁數量的增加導致雪兔減少;而雪兔的減少,又會造成猞猁減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從多年的調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約,使它們的種群數量保持在一定范圍內波動。
3.雪兔是以植物為食,猞猁是以雪兔為食。猞猁的存在不僅制約雪兔的種群數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間保持相對穩定,而且由于植物資源比較穩定,進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為生的動物數量及其食物鏈相對穩定,因而整個群落可以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4.資料1中兩個種群之間是通過食物間接地發生作用(競爭);資料2中兩個種群是通過捕食與被捕食直接地發生作用(捕食)。資料1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一方處于優勢,另一方處于劣勢,最終滅亡。資料2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兩個種群數量相對穩定。
〖板書〗種間的關系(不同種生物的關系)包括競爭、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①互利共生: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互相從對方獲利。如:豆科植物和根瘤;人和腸道細菌。
②寄生: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體表或體內,對一方有利而對另一方有害。如:植物和菟絲子;噬菌體和病毒;絳蟲和豬。
③競爭:兩種不同生物為爭奪資源和空間而斗爭。如:牛和羊,田里的水稻和雜草。
④捕食:(斗爭中最激烈的)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如:羊吃草,狼吃鹿。
二、種群的空間結構
〖學生活動〗閱讀p74~p75。
1.垂直結構
2.水平結構
〖想象空間〗學生思考老師提示。
〖提示〗首先,要明白自然選擇的要意是什么。其次,要明白森林群落經垂直分層后,其中的植物種群在資源和空間的分配上有什么變化。由此想像出通過自然選擇,不同形態結構的森林植物在森林群落的空間分布上呈現垂直分層現象
〖探究〗學生閱讀思考,師提示。
〖提示〗主要是取樣和采集方式要進行改進。根據調查水中小動物種類的不同,取樣設備也不同,例如用網兜、瓶子等。取樣和采集時要考慮定點、定量等因素。定點就是要選取有代表性的地點取樣;定量就是每次取樣的數量(例如一瓶、一網等)要相同。
〖小結〗見黑體字(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