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第1節 種群的特征
第四章 種群和群落第1節 種群的特征一、教學目標1.列舉種群的特征。2.嘗試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種群的特征。2.教學難點樣方的選擇和確定。三、課時安排2四、教學過程〖章引入〗學生閱讀p59,特別強調種群的概念〖板書〗物種: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下能夠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夠產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個體。種群: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形成種群: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節引入〗以 “問題探討”引入,生思考回答師提示。提示:可采用課本介紹的兩種取樣方法取樣,用樣方法進行估算。也可以將模擬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數量后,再估算整體的數量。〖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帶問題學本節。〖板書〗第一節種群的特征一、調查種群密度(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的方法種群密度:是指種群在單位面積(或體積)中的個體數量。(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探究〗學生閱讀思考討論,師提示。〖講述1〗樣方法(quadrat method)樣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種類、具體環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樣方的面積有大有小,樣方形狀也有方形、長方形、圓形、條帶狀等多種,但是各種方法的原理卻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調查的生物群落中,確定一個或數個范圍相對較大區域作為樣地;再在樣地中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然后計數各樣方中的全部個體數量;最后,計算全部樣方個體數量的平均數,通過數理統計,對種群總體數量進行估計。例如,假設隨機抽取樣方n個,每個樣方的生物個體數為x1,x2,x3,…xn,則樣方的平均數x=∑xn/n。〖探討的討論〗生思考回答師提示。1.提示:“問題探討”中調查對象是完全隨機分布的,且調查區域是規則的,調查對象與其他物體的區分是顯而易見的,因此,采用樣方法得到的估算值與真實情況比較容易接近(誤差小)。而在實地調查中,調查對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隨機的,調查區域也往往不是規則的,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會干擾和影響調查的準確性,因此,采用同樣的方法其結果誤差會比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學的調查統計方法,其誤差會控制在允許的范圍之內。2.提示:為了確保所選擇的樣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使通過樣方統計的結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實的情況。3.提示:樣方的數量太少,其統計結果的誤差可能就較大;一般而言,樣方越多,其統計結果越接近真實情況。但是,樣方數量太多,整體取樣花費的時間、精力就越多。從統計學上看,一定數量的樣方即可以保證統計結果的真實性。4.提示:種群密度的調查結果應當允許在一定范圍內波動(不同小組對同一種群的種群密度調查結果可能是不一樣的。),例如5%以內。如果超出了此范圍,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造成不一樣的原因應當首先歸結為采取不同的樣方法所致。所以,要針對實際情況,討論取樣方法是否存在問題。〖講述2〗標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標志重捕法:是在一個有比較明確界限的區域內,捕捉一定量生物個體進行標記,然后放回,經過一個適當時期(標記個體與未標記個體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進行重捕。根據重捕樣本中標記者的比例,估計該區域的種群總數。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于哺乳類、鳥類、魚類、昆蟲和腹足類等動物種群數量的絕對估計。假定在調查區域中,捕獲m個個體進行標記,然后放回原來的自然環境,經過一段時間后進行重捕,重捕的個體數為n,其中已標記的個體數為m,根據總數n中標記比例與重捕取樣中標記比例相等的原則,即n∶m=n∶m,可得調查區域種群數量n=mn/m。〖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