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體溫及其調節教案
知識方面:(1)人的體溫及其意義(知道);
(2)體溫的調節(知道)。
教學重點:
體溫的意義及其調節。
教學難點:
體溫的調節。
一、引言
19xx年英國斯科特(scott robert falcon l868~1912)探險隊和挪威阿蒙森探險隊都宣布將向南極點進軍,兩支探險隊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角逐。阿蒙森一行五人,用狗拉雪橇,經過千辛萬苦于19xx年12月14日成為第一批到達南極極點的人。而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使用的是馬拉和人拉的雪橇,結果馬在嚴寒中陷入了泥沼。他們用雪橇拉著設備,頂風冒雪經過82天,于19xx年1月16日終于到達南極點。在南極探險的路上跋涉了1 450 km之后,歸途中因饑餓勞累倒下。攀登南極點的角逐是南極考察熱中光輝的一頁。
兩支探險隊都在零下三十七度的南極艱難跋涉,阿蒙森隊的勝利表明人類可以戰勝嚴寒,而斯科特隊永遠留在了南極也表明如果嚴寒加上饑餓、疲憊也會危及人類的生命。
地球上的氣溫可高至60 ℃,低至零下70 ℃。人類的足跡幾乎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環境中,人是怎樣維持體溫恒定的呢?
二、新課 【教師活動】(提出問題,投射在大屏幕上)
某人用三種常用測體溫的方法,得到了三個不同的數值,到底哪個是他的體溫呢?
口腔溫度 腋窩溫度 直腸溫度
37.2 ℃ 36.7 ℃ 37.4 ℃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得出結果) 學生明確:體溫指的是身體內部的溫度,即內環境的溫度,而上述的三種方法測出的都是體表溫度,用于代替體溫。
【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匯報自己的預習作業,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1)面對全班同學的數據,如何進行比較?(進行研究方法的訓練)
(2)如何使比較的結果更直觀?(組織學生繪制直觀圖)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得出比較項目:1.選擇一個人的數據可得出什么結論?
2.選擇一個家庭的數據可得出什么結論?
3.選擇同一年齡同一性別學生的個人數據可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繪制上述比較的直觀圖,用實物投影儀展示井得出結論:
1.同一個人的體溫晝夜有差別,不超過一度。
2.不同年齡的人體溫有差異,年輕者體溫高于年老者。
3.體溫會有個體差異。
4.體溫會因活動量的改變而改變。因此被試者應處于平靜狀態中進行測量。
【教師活動】(設疑,將問題用實物投影儀投射在大屏幕上)體溫恒定是不是體溫維持一個數值?體溫恒定的意義是什么?恒定的體溫是怎樣影響新陳代謝的呢?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討論,明確:
1.體溫相對恒定是指體溫在一個范圍內變動。
2.體溫恒定是生命活動進行的必要條件。
3.恒溫動物能擺脫環境的限制,無論天氣如何,只要體溫恒定就能進行代謝活動。
4.相對恒定的體溫可以保證酶在最適溫度下發揮催化作用。
【教師活動】(設疑,將問題用實物投影儀投射在大屏幕上)
1.為什么斯科特探險隊因饑餓勞累凍死在南極?
2.體溫是哪來的?產熱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3.主要細胞器是什么?
4.能源物質是什么?
5.主要能源物質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