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體溫及其調節教案
6.散熱的結構有哪些?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明確:體溫是機體代謝活動的結果,也是生命活動必需的條件。
產熱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臟。安靜狀態下以肝臟產熱為主,運動時以骨骼肌產熱為主,產熱的主要細胞器是線粒體。
能源物質是糖類,脂肪和蛋白質。主要能源物質是糖類。散熱主要由皮膚經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完成。
【教師活動】(設疑,將問題用實物投影儀投射在大屏幕上)體溫的相對恒定是由于下面等式成立:產熱=散熱。請大家分析:在炎熱和寒冷的環境中怎樣維持體溫的相對恒定呢?
【學生活動】閱讀、討論,得出結論:寒冷環境中增加產熱,減少散熱;炎熱環境中減少產熱,增加散熱。炎熱環境中可以減少產熱,但不產熱是不可能的,因為有機物氧化分解合成atp的同時必然伴隨著熱量的釋放。故炎熱環境中以增加散熱為主。
【教師活動】(設疑,將問題用實物投影儀投射在大屏幕上)請分析在寒冷和炎熱的環境中怎樣調節產熱與散熱以保持體溫的相對恒定呢?調節機制是什么?是神經調節還是體液調節?神經調節的調節中樞在哪里?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1.增加產熱的生理活動有:骨骼肌會不自主地顫抖,皮膚立毛肌收縮,增加產熱;有關神經作用于腎上腺促使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導致機體的代謝活動增強,產熱量增加。
2.減少散熱的生理活動有:幾乎不出汗,以減少蒸發散熱;皮膚血管收縮,減少皮膚的血流量,以減少對流散熱和輻射散熱;皮膚立毛肌收縮,產生“雞皮疙瘩”,縮小汗毛孔,減少熱量散失。
3.神經和體液共同調節,神經調節是通過反射弧實現的,體溫調節中樞在下丘腦。列出調節機制示意圖。(見板書設計)(用實物投影儀投射在大屏幕上)
【教師活動】分析下列兩個不等式:散熱>產熱、散熱<產熱時,人的體溫將會怎樣變化?分析其中的利與弊。
【學生活動】討論后回答,應明確:因為人體調節體溫的能力是有限的,當長時間置身于寒冷環境中,機體產生的熱量不足以補償散失的熱量,會引起體溫降低;而在高溫環境中過久,會因體內熱量散不出去,導致體溫升高。
【教師活動】講述體溫調節的障礙。
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應特別注意的是低溫抑制酶的活性,而高溫則使酶失活。因此,繪制酶的活性與溫度的關系曲線時,應注意低溫時曲線不能達到酶活性的零點,而高溫則曲線可以達到零點。于是可以說體溫過高會致人死亡,而體溫過低則不一定。
發熱與體溫過高:發熱是許多疾病的癥狀,原因很多:如感染、腫瘤、內分泌失常、免疫紊亂、組織損傷、毒物和藥物作用等。因為代謝增加、產熱量增加而散熱相對減少了,體溫因此上升,但人還會有冷的感覺,(可能是因皮膚血管收縮而引起的一種感覺)這種冷的感覺,可引起寒顫,使體溫更快地上升。
發熱后體溫一般不超過40 ℃。體溫高于40 ℃,稱為體溫過高,體溫高達44.5 ℃而能生存的已是罕見。一般認為人的最高致死體溫大約是45.5 ℃,這可能與蛋白質在45~50 ℃之間開始變性有關。體溫過低會不會也一定導致人的死亡呢?讓我們來認識一下xx年最小的新聞人物: 13個月大的小艾里卡。(用實物投影儀投射在大屏幕上)xx年2月底的加拿大埃德蒙頓市的氣溫仍然在攝氏零下30度以下。只有13個月大、剛學會走路的女嬰艾里卡只穿著紙尿褲和一件t恤衫走向零下30度的室外!等她被發現時,身體已經僵硬,心臟也停止了跳動,體溫已經下降到攝氏16度!在醫護人員的救助下奇跡發生了:艾里卡的心臟突然跳動了一下,接著竟然連續跳動起來!小家伙復活了。科學家因此斷言:凍體復活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