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能在葉綠體中的轉換
教學目標1.知識方面
學生運用高二已學到的光合作用的過程和葉綠體的知識,并通過觀察分析示意圖和相關資料,知道光能在葉綠體中如何轉換成電能,進而轉換成活躍的化學能的過程,進一步了解nadph和atp中活躍的化學能,在暗反應中轉換為儲存在糖類等有機物中穩定化學能的過程。
2.態度觀念方面
通過學生對示意圖的觀察、分析與討論,提高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認真探索知識的嚴謹科學態度,并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及熱情。
3.能力方面
(1)通過光合作用過程中能量轉換的示意圖,學會利用圖文資料進一步理解和獲取生物科學基礎知識的能力。
(2)借助對示意圖的觀察和問題的思考,提高學生的科學判斷、推理等思維能力和觀察力。
(3)學生通過示意圖對光合作用過程中能量在葉綠體中轉換的三個步驟的敘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在學習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轉換過程后,學會運用新知識解決和分析實際問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重點、難點分析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幾乎一切生物的存在、繁榮和發展的根本源泉,弄清其機理,在理論和生產實踐中有著重要意義。教材中進一步闡明能量的變化是由光能轉換成電能,再由電能轉換成活躍的化學能,是教學中的重點。
光合作用過程中的能量在葉綠體中的轉換是一個非常復雜、抽象、快速的過程,并蘊含著許多物理、化學變化和原理,在教學中思考如何把這個過程直觀形象地呈現,以幫助學生理解,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解決的難點。
教學模式
針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模式為:提出問題——觀察現象——分析探索——交流討論——得出結論。
教學手段
大屏幕和實物投影,計算機課件(光能轉換成電能的動畫課件;光合作用中形成nadph和atp的動畫課件),光合作用中能量在葉綠體中轉換全過程的示意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設計思路
本節教學設計內容——光能在葉綠體中的轉換,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作為理念,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采用直觀的教學手段把抽象的難于理解的瞬時發生的微觀變化形象化、動態化,進行模擬展示。教師只是提供相關的資料和材料(如多媒體動畫課件),通過不同問題的引導,讓學生獨立觀察發現、探索交流并歸納總結,從而獲得新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觀察能力,強化學生求知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從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危機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重影響以及我國耕地減少與人口數量大引發的糧食需求的突出矛盾;從提高糧食產量的緊迫性和巨大潛力,引出進一步對光合作用中能量轉換和物質變化進行深入研究的必要,從而導入本節的研究內容——光合作用。
二、學生展示材料,教師引導發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