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十八 生態環境的保護
專題十八 生態環境的保護
1.描述我國的人口現狀與前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2.探討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3.關注我國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
4.運用資料搜集與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長過快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和我國利用生物技術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進展。
5.形成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
1.探討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1.探討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一、相關知識
(一)基本概念
人口增長、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生物多樣性、潛在價值、間接價值、直接價值、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就地保護、異地保護,可持續發展
(二)知識網絡
(三)疑難解析
1.環境問題和環境危機
環境問題可分為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是由于各種自然過程或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海洋異常等造成的環境破壞。次生環境問題又又稱第二環境問題,其可分兩類:一是由于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自然環境和資源,使環境受到破壞,稱為生態破壞或環境破壞,如過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毀林開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另一是城市化和工農業高速發展而引起的環境污染。
各種環境問題是環境危機的表現形式和直接后果。環境危機或生態危機是指明由于人類盲目活動現導致局部地區甚至整個生物圈結構和功能的失衡,從而威脅到人尖的生存。環境危機包括有人口的快速增長;污染;資源的過度消耗;“土地觀”的退化這四個主要方面
2.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我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國家采取有利于發展自然保護區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將自然保護區的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設和管理自然保護區,應當妥善處理與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關系;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管理,國務院林業、農業、地質礦產、水利和海洋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主管有關的自然保護區。
截止1999年底,全國已建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1146個,總面積8815.2萬公頃(其中陸地面積8450.9萬公頃,海域面積364.3萬公頃),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8.8%。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55個,面積5751.5萬公頃。
長白山、鼎湖山、臥龍、武夷山、梵凈山、錫林郭勒、博格達峰、神農架、鹽城、西雙版納、天目山、茂蘭、九寨溝、豐林、南麂列島等15個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扎龍、向海、鄂陽湖、東洞庭湖、東寨港、青海湖及香港米浦等7個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九寨溝、武夷山、張家界、廬山等4個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或自然與文化遺產。
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發展的基本特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