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第二輪文言文閱讀專項復習教案
⑤公子所以重于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⑥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信陵君思賢若渴,他悄悄步行往見身處“博徒賣漿者流”的毛公、薛公,并成了了二人的真正朋友。
b.信陵君所見的毛公、薛公被平原君斥為荒唐之人,這使信陵君改變了對平原君的看法,并整裝離他而去。
c.信陵君禮賢下上的行為感動了平原君的門客,他們紛紛離開自己的主人而投奔到信陵君的門下。
d.魏國危急,魏王使使往請信陵君,眾多門客都不敢勸其歸魏,只有毛公、薛公以大義相勸,使他離趙救魏。
6.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畫線的部分譯成現代漢語。
郗超與謝玄不善。苻堅將問晉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視淮陰矣。于是朝議遣玄北討,人間頗有異同之論。唯超曰“是必濟事。吾昔嘗與共在桓宣武府,見使才皆盡,雖履屐之間,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勛。”元功既舉,人咸嘆超之先覺,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1)于是朝議遣玄北討,人間頗有異同之論。
_________________
(2)人咸嘆超之先覺,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c(a“從此”在這里是兩個詞,跟隨這(兩個人);b“妄人”,這里應該理解為“糊涂、荒唐的人”;d“面目”,在這里是“面子、顏面”的意思。)
2.c(兩句中的“其”字,前一個是人稱代詞,他的,后一個是指示代詞,那些;a兩個“以”字,都表示承接關系;b兩個“乃”字都表示轉折關系;d兩個“為”字,都是介詞,相當于給、替)
3.d(這里的“之”稱代的是平原君誤解信陵君這件事)
4.c(本題可用排除法。④表明信陵君門客不敢勸說他的原因,⑤是毛、薛二公勸說
信陵君的話,排除包含這兩句的選項,就只有c項正確了。)
5.b(平原君恥笑的不是毛、薛二公,而是信陵君;另外,“整裝離他而去”的說法也欠妥當,因為從后面看,信陵君只是準備離開。)
6.郗超和謝玄兩人的關系不好。苻堅想滅掉東晉,已經吞掉了梁州和岐山,又準備侵入淮南一帶。在這緊急之時朝廷議定派謝玄統兵北伐,人們當中(對此)很有不同的看法。只有郗超說:“這個人一定能成就大事,早先我曾和他一起在桓溫軍府中供職,看到謝玄用人都能做到人盡其才,即使是很小的任務,也要任用合適的人去做。我因此舉薦他,也許他會立功的。”后來大功已成,人們都贊嘆郗超有先見之明,并敬重他不因個人愛憎埋沒人才的品格。(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
魏公子聽說趙國有隱士毛公隱居在賭徒群中,(又有)薛公隱居在賣酒人的家里。魏公子想要會見這兩個人,兩人主動躲起來,不肯會見公子。魏公子知道了他們隱藏的地方,就秘密地步行前去,跟這兩個人交往,彼此非常融洽。平原君聽說這件事,對他的夫人說:“當初我聽說您的弟弟(信陵)公子是天下獨一無二的(人物),現在我聽說他竟然隨便跟賭徒和賣酒漿的人交往。公子是個糊涂人罷了。”平原君夫人把這些話告訴了魏公子。魏公子就告別平原君夫人要離開(趙國),說:“當初我聽說平原君賢能,所以辜負了魏王而救援趙國,來滿足平原君的心意。但平原君和人們的交游,只是一種裝飾門面的壯舉罷了,并不是為了尋求賢士。我在大梁的時候,時常聽說這兩個人賢能,到了趙國以后,唯恐不能見到他們。像我這樣的人跟他們交往,還怕他們不要我呢。如今平原君竟然把跟他們交往當作是羞恥的事情,恐怕真不值得和他交朋友了。”于是整理行裝準備離開趙國。平原君夫人把這些話全部告訴了平原君,平原君就脫掉帽子謝罪,堅決挽留魏公子。平原君的門下客聽說這件事,半數人離開平原君來歸附魏公子。天下的士人又前往歸附魏公子,魏公子使平原君的門客都到自己門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