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文言虛詞用法2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之
1. 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2. 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2)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即“有何厭”)
定語后置的標志。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4)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5)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寡人之于國也》)
3.(附)動詞,作謂語。今譯為:到、往。如:
吾欲之南海《為學》
理解虛詞的原則:
1. 一定要將每個虛詞的最基本的用法和意義(上述的)牢牢記住。
2. 上述18個重要的虛詞都有很多用法和意義,如何準確進行翻譯是難點。因此,一定要結合對所在句子的語法結構進行分析來理解。詞在句子中。
3. 在閱讀古文時,很有可能遇到不常用的、甚至沒見過的詞義。(既包括虛詞,也包括實詞。)因此,有一個靈活的頭腦是很重要的,當然,靈活來源于對語境的把握。一定要結合語境進行理解。詞在篇章中。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5分鐘)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題。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當掛眼舉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躋顯位②,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眾棄;而有司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靖公議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難色,若水以為無他慮,扈從以行③。金人計中變,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金人曳出,擊之敗面,氣結仆地,眾皆散,留鐵騎數十守視。粘罕令曰④:“必使李侍郎無恙。”若水絕不食,或勉之曰:“事無可為者,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若水嘆曰:“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其仆亦來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若水叱之曰:“吾不復顧家矣!忠臣事君,有死無二。然吾親老,汝歸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擁之去,反顧罵益甚。至郊壇下,謂其仆謝寧曰:“我為國死,職耳,奈并累若屬何!”又罵不絕口,監軍者撾破其唇,皿血罵愈切⑤,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年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