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寫作
教養的芬芳
如果說人格是最高的學府,那么教養則是這所學府中最重要的一門學科。
林則徐曾經在《觀操守》中說過:“觀操守在利害時,觀度量在喜怒時,觀存養在紛華時!睂τ诮甜B,也莫不如此,教養的芬芳,來源于坦然的心境。
那一場乒乓球賽,劉國正遭遇波爾,第七局12:13,劉國正回球落在了地板上,上海體育館的空氣好像立刻凝固了:如果球出界,就意味著劉國正出局。就在這時,一個人伸手示意裁判:“球擦邊了!”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波爾!13平,裁判舉起右手。隨著中國球迷兩次排山倒海的歡呼,劉國正終于以15:13反敗為勝,波爾輸了比賽,卻贏得了風度,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他身上勝于王者的光芒。其實,波爾又何嘗不知道輸贏的重要性,只是在勝負面前,他懂得坦然對待,榮辱不驚,波樂用他的坦然一笑身我們詮釋了教養的定義,向我們展示了教養的芬芳。
曾經聽過一個關于北大教授季羨林的真實的故事。有一個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了路邊。這時正好一個老人走了過來,年輕學子就拜托老人替自看一下包,而他則輕裝去辦理手續。老人爽快的答應了,近一個小時過去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謝過老人,兩人分別。
幾日后,在北大的開學典禮上,年輕學子驚訝地發現,主席臺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包的老人。
有人說,智慧往往不是源于高智商,而是源于低姿態,低姿態,季老先生做到了,鮮花、榮譽、掌聲、地位、名聲,他都能夠坦然視之,泰然處之。和藹待人,平易近人,樂于助人,季老先生將教養的芬芳揮發到了極致。
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有教養的人,往往都像波爾和季羨林一樣,有一種坦然的心境,所以說,教養的芬芳源自坦然的心境。
我們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應深諳教養之道。對于形形色色的誘惑,我們要坦然,要鎮定,那不僅關系到我們的教養,也關系到中華民族未來的涵養。
望天外云卷云舒,看庭前花開花落,只要我們都能做到坦然,教養的芬芳就會溢滿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教養的芬芳
提到教養,多數的人可能會把它與城里人或者那些知識分子聯系起來。我是一個從農村來的孩子,接觸的更多的還是農村的人和事。透過農村人的粗獷、豪放,我看到了一個個有教養的靈魂,散發著迷人的芬芳。
農人的教養不是高文化帶來的修養,而是天性的善良。每當村里有老人去世時,善良的村民會自動貢獻自己的一份國量;幫助處理后事,分擔一部分農活,同時分擔家主的哀痛。每當村里有乞丐經過時,主人總會打開門,一瓢白花花的大米,外加一碗白開水,去填滿那久久干涸的心靈。農人的教養,不用濃妝艷抹,因有善良裝飾,流露自然的芬芳。
農人的教養,在于那種且息且行的生活態度。農忙時,農人的身影似風般迅疾。清晨醒來,卷上一塊煎餅,帶上一壺進水,拿起鐮刀便向田里奔去。胳膊早已酸麻,卻仍不停地揮舞鐮刀,在收獲麥子的同時,他們用堅持收獲了自己的人生。因堅持而具有了教養,混合著麥子的香氣,農人教養所散發出的芬芳豐盈了整個收獲的季節。農閑時,農人們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不是在討論國家大事,只是在一起聊聊天南海北的事,只為松弛一下緊繃的神經,讓疲憊的身軀在這一刻得到放松。農人的教養,在于他們懂得且息且行,勞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