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三輪專題復習:文言文專項訓練(一)
第二課時
一、
1.b 解析:此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能力。根據文中語境,“受”在此處是“接受”的意思。
2.d 解析:此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題難度較大,可用排除法和比較法。選項①是章君先世的作為,首先排除;選項④直接表述了章君辦學的義舉,因此排除a、b兩項。然后再從②⑥與③⑤中作出選擇。②是章君的原話,說的是田產和辦學的關系,不是“義舉”,故排除,因此答案選d項。
3.c 解析:此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c項是對文章第三段第二句話的翻譯,其中“來者”是指“后人”,而不是指“來義塾讀書的人”。
參考譯文:
龍淵即是龍泉,為避唐高祖李淵的諱改成了現在的名字。相傳那地方是鑄劍師歐冶子鑄劍的地方,至今還有河流名叫劍溪。那里山谷幽深,地勢險峻,與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遠,有的達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將近一半的路程。鄉間子弟們無處求學,章君的先人曾把這當做自己的恥辱,計劃創辦桂山、仙巖這兩個書院,因為沒有固定的產業,沒多久(這兩個書院)都廢棄了。章君很憂慮,與他的兒子們商量說:“沒有田產,因此就沒有書塾。那怎么可以呢?”于是節省下日常的費用,用節余焉的錢買下了一百五十畝田產。他妻子娘家的陳京兄弟聽說后,把自己曾祖父適齋先生留下的二百三十一畝多的田產拿來資助(他辦學)。章君說:“我的事業可以成功了!”于是選擇官山北面的地方,創辦燕居來獲奉先圣,并且讓先師來跟他們配享,春秋兩季都舉行舍菜的禮節。后面空曠的地方建立一個正義堂,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擊鼓,將眾多讀書人召集起來,用五倫的道理來告誡他們。書院前面建有一座大門,張榜“龍淵義塾”。還在大路上鋪上磚塊,通向東西兩方。那里種滿灌木美竹,前前后后綠蔭蔽日,郁郁蔥蔥。
每年(章君)都要聘請品行道德高尚的讀書人來作為書院的進師。學生學業進步,每月都有獎賞;那些才學聰穎、家境貧寒,吃飯困難的學生,(章君)資助他,讓他完成學業;那些不遵循政教的,就處罰他。田賦的收入,都由主管書塾的人去管理。日常開支都會登籍記錄,每月都會考察盈余虧空,一年結算兩次。若有盈余就貯備起來,愈發買下田產來擴大書院的規模。在石華、象溪兩地再設立別的私塾,用來教育陳氏家庭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們長大以后,便讓他們進入龍淵義塾接受學業。這些就是它大致的情況。
江浙行省參加政事石抹公聽說此事后,嘉獎了章君,傳發檄文讓本郡官衙免除了他的徭役賦稅,使(書院)不用再為此開支。章君訂立了義塾的規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之后,接著又將它們鐫刻到石頭上,但又擔心后人不能繼承下去,便派遣使者來到我這里,請我為它作記。
古代建校興學,雖然它們的規模有大小區別,但在引導百姓、匡扶正義上卻是一致的。章君有這樣的見識,不效仿時俗以積蓄錢財來作為富家之法。他興建書院聘請老師,來繼承發揚先人的宏偉計劃。他立志宏大,功勛卓著。陳京兄弟為人樂善好義,協助他辦成此事,如果不是適齋先生余澤庇佑,又怎么能做到這樣呢?章君的子孫們應當時時刻刻把繼承(章君的)志向(辦好義塾)作為自己的事業,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不要做損害書院之事導致爭端,不要培植朋黨互相抵觸,這樣差不多就能夠不辜負章君的愿望。如果能夠做到這樣,那章君興辦的書塾就能夠傳之久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