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政治專題復習專題一 基礎理論
XX年高考政治專題復習專題一 基礎理論
一、 主干知識網絡
二、高考考點解讀
1、商品
(1)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形成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勞動產品和用于交換。商品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商品經濟是直接以交換為生產目的的經濟形態。
特別關注:生產力發展剩余產品出現——偶然的物物交換——商品——商品生產——商品經濟。可見,先有商品交換后有商品生產。
(2)商品的基本屬性 使用價值和價值,是構成商品的基本要素。
①使用價值,即商品的有用性。使用價值反映人與物的關系,是商品的自然屬性,使用價值不同,是商品交換的前提。
②價值:反映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勞動的關系,即人與人的關系。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本質屬性。是商品交換的基礎。價值是通過交換價值表現出來的。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貨幣產生前,表現為商品與商品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量的比例,在貨幣產生后交換價值的表現形式是價格。
③任何商品都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其中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所以商品生產者必須注重使用價值。二者互相排斥表現在無論是商品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都不可能同時占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在流通領域,生產者必須將使用價值讓渡給消費者才能獲得價值,消費者要想得到某種使用價值必須出讓價值。
(3)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和變化 ①商品價值量的決定: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個別勞動時間不決定商品的價值量。單位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個別勞動時間無關。
②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商品價值量的變化取決于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單位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與個別勞動生產率無關。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時間成反比,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但是,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的價值總量不會發生變化(因為單位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單位時間內生產的使用價值會增加。即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價值總量無關。
③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個別勞動時間,是商品生產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
④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途徑:改進技術、加強管理。(價值規律的第二個作用、提高經濟效益的兩個途徑)
2、貨幣 :
(1)貨幣的產生和本質 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一個歷史范疇。貨幣的產生過程: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商品交換階段、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階段。金銀被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就成了貨幣。貨幣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時代。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它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2)貨幣的職能:①貨幣的本質是通過其基本職能體現出來的。貨幣有五個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②價值尺度指的是用貨幣來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大小。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③流通手段職能指的是在商品流通中,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即充當購買手段。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必須是現實的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