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經濟生活》
b.法律手段,是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包括經濟立法和經濟司法活動。 c.行政手段,是國家通過行政機構,采取帶強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規定等措施,來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行政手段具有直接迅速的特點) 國家宏觀調控手段應以經濟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發揮宏觀調控手段的總體功能。第十一課 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1、什么是總體小康?什么是全面小康? (1)總體小康:從微觀上看,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從宏觀上看,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大大增強。 特點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2)全面小康: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將成為①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⑤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2、經濟建設的新要求:(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經濟建設的新要求①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XX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鎮人口比重明顯增加。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③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2)全面小康建設過程的特點: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過程。 3、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1)重要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方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2)內涵:①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②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③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營造良好國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