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時政熱點歷史學科解讀:溫家寶出席東亞峰會 提出建東亞共同體原則
二.經濟全球化在世界近現代的發展
1.經濟全球化在世界近代史上主要表現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內容有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的統一國內市場;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建立起廣泛而密切的經濟聯系;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殖民擴張將亞非拉國家和地區作為其附庸納入其經濟體系,成為其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國內市場和世界市場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于市場發達的意大利。工場手工業時期,早期資本主義通過殖民擴張開辟了一定的市場。工業革命既是市場擴大的需要,又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列強對外擴張加劇,使東方從屬于西方,同時也傳播了先進技術和生產方式,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導致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19世紀末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9世紀末,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嚴重依賴于世界市場,以致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帝國主義爭奪世界市場的產物。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衰也決定于市場。英美兩國近現代經濟的發展就是明證。
2.經濟全球化趨勢在世界現代史上不斷得到強化。相關知識有: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了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20世紀90年代,區域經濟集團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形成了三大區域經濟集團: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這三大區域經濟集團的基礎上,世界經濟多極化格局也形成了。1947年成立關稅和貿易總協定,1995年建立wto(世界貿易組織);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交流更加密切,如1929—1933年經濟危機席卷全球,形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經濟圈;二戰后美國對西歐各國和日本的經濟援助;第三世界興起并加強交流和合作,東南亞金融危機也是對這種情況的變相反映;第三世界國家還與發達國家展開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例如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建立。
三.經濟全球化對近現代中國的影響
1.經濟全球化對近代中國造成了雙重影響:一方面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成為西方列強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造成中國的貧窮落后,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另一方面也在客觀上啟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瓦解了舊的社會結構,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與發展;出現了農民階級、地主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救國救民的探索和社會實踐;促使先進的中國人產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2.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中國共產黨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實行了對外開放,并相繼加入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等區域性經濟集團和全球性經濟組織,為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熱點訓練】
1.東盟屬于
a.世界性的國際組織 b.區域性的國際組織
c.聯合國的下屬機構 d.政治性的國際組織
2.我國積極參加東亞峰會的目的是 ①進一步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 ②充分利用東亞各國的經濟資源 ③不斷擴大在東亞市場的份額 ④努力減少對東亞各國的外貿逆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