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復習學案
12.博物館作為人類遺產的保護和傳播機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播和展示其文明成就和發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陣地。材料表明:( )
①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②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
③文化是社會實踐的產物 ④文化對經濟的發展具有反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抗戰初期,毛澤東所著的《論持久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的決心和信心,為中國人民最終奪取抗戰勝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導作用。這說明( )
a.文化作為精神力量決定著社會的發展 b.文化作為精神力量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c.文化作為精神力量對社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d.文化作為精神力量是物質力量的反映
14.在“八榮八恥”教育中,北京某中學在圓明園開展了“弘揚民族精神”、“使命與責任”、“奧運與中國責任”、“航天精神與中國夢”等專題討論,還為高三學生在這里舉行成人儀式。圓明園承載了國家和民族太多的屈辱,我們必須從廢墟與恥辱中站起來!讓學生從自己的親身體驗中去感悟,才能更深入人心。材料表明( )
①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有利于提高人的道德修養 ②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影響人們的文化素質
③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④青年學生需要主動感悟文化的熏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穿梭在都市的大街小巷,打量著身邊來往的人與物,享受著都市的文明生活,這身邊的一切,都是一種潛在的文化。這說明( )
a.文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b.文化與世界相伴而行,是自然形成的
c.文化與文明是同一的 d.文化是一種潛在的精神生活
16.“重男輕女”本來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意識,是生產資料私有制財產繼承關系的反映,但時至今日,這種思想依然殘留在一些人的頭腦里。這說明( )
a.文化的發展總是落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b.文化是經濟的附屬品
c.文化可以脫離經濟而存在 d.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
17.在一次中美校長論壇上,一位美國校長說:“美國學生忙著參加各種課外活動,美國父母努力地把孩子培養成為全能全才的人,而不僅僅體現在學業上。”一位中國校長說:“中國的孩子被學業壓壞了,中國父母要求孩子各科成績優秀,希望把孩子培養成‘才’。”這種差異表明( )
a.文化環境決定人們的價值取向
b.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只能產生一種思維方式
c.美國人的思維方式比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優越
d.不同的文化環境影響人們的目標確定和行為選擇
18.和諧文化是全體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這是因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