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一單元《文化與社會》復習學案(通用6篇)
文化生活第一單元《文化與社會》復習學案 篇1
一、考點整合:
第1課 文化與社會
(一)文化是什么
1、理解文化的含義:(1)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所講的文化,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文化”。即不是廣義的,也不是狹義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2)準確把握文化的概念應注意兩點。第一,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經濟和政治的。
2、文化的特點:(1)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2)文化是人們具有的一種文化素養;(3)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社會文化和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其實質是精神現象。
注意: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而人們游山玩水則屬于文化活動。
(二)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1、相互影響: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2)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2、相互交融:
(1)文化與經濟互交融。 (2)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3、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例1:我們要講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下列屬于文化的是( )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②自然科學 ③技術④語言、文字 ⑤選舉人大代表 ⑥企業的信譽和形象 ⑦園林雕塑
a.①②③④⑦ b.②③④⑤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
例2:(06濰坊)XX年5月,鶯都濰坊掀起創建文明城市的熱潮。宣傳提綱指出,創建文明城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市民素質是城市文明的基礎。市民素質的形成( )
a.離不開社會實踐 b.只能在學校教育中形成 c.也可以是天生的 d.家庭教育最重要
例3:150多年來,《共產黨宣言》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第一個綱領性文件,被譯成20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出版,對世界范圍內的社會主義實踐,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這說明
a.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自然而然地轉化為物質力量
b.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c.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只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產生影響
d.文化一旦產生,就會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
例4:文化的力量總是無聲地融入經濟、政治和社會中,孕育無形的凝聚力、向心力及親和力。這說明 ①文化已與經濟、政治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④文化總是能夠極大促進經濟、政治的發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第2 課 文化對人的影響
(一)文化對人的影響:
1、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1)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2、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1) 潛移默化的影響;(2) 深遠持久的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
判斷:
1、處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較高的文化素養。
2、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無法選擇的。
(二)文化塑造人生(優秀、先進文化的作用)
1、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2、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3、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例1、長城是被列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古代偉大工程,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參觀者無不為之震撼,并感受到祖國歷史的悠久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這表明( )
a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 b.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有形的、強制的
c.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消極被動、無目的地接受的 d.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例2、優秀文化給人以思想啟迪和美的享受。這主要表明( )
a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b.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c.優秀文化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d.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例3、載人航天精神,隨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直上九天的耀眼光芒,已化作民族奮進的精神火炬,化作我們進一步推動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正激勵著億萬人民昂然踏上民族復興偉業新的征程。這表明( )
a.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b.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c.優秀文化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d.優秀文化能夠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例4.席勒說:“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實現。”由此可見( )
a在文化中就能實現人的完美 b.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是自發的
c.主動感悟優秀文化,能提高人的人文素質 d.文化影響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
例5、(06聊城)優秀文化之所以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是因為其( )
a.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b.成為心靈的火炬、前進的旗幟
c.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d.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生活
二、鞏固練習
1、祖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如果我們自己不開發,不使其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就會被別的國家開發利用,反過來向我國出口。美國曾經根據花木蘭的故事制作動畫片并出口我國在全國熱播。這段材料給我們的啟示是( )
a.大力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積極引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
b.充分開發我國的文化資源,提升民族文化的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c.樹立品牌意識,保護好本民族文化 d.拒絕外來文化,維護文化安全
2、廬山兼具六教(佛教、道教、塞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作為中國獨具特色的宗教圣地,該地正傾力打造“宗教名山”品牌,積極將宗教文化與旅游結合起來,開辟極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圣地游。這表明( )
a.在宗教文化圣地人人都應該參加宗教活動 b.與旅游相結合的宗教活動都屬于正常的宗教活幼
c.文化資源可以轉化為經濟資源 d.宗教思想是先進的文化
3、與以前相比,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又有了新的表現,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在國際事務中對別國進行文化侵略,企圖把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強加于別國。這說明( )
a.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 b.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c.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與作用越來越突出 d.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國家強調要加強公益性文化場館青少年專門活動場所的建設,開展生動的青少年紅色旅游實踐活動,讓青少年在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情景教育中健康成長。據此回答4-5題。
4.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
a.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b不同的地區、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c.文化對人的影響有相對的穩定性 d.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5.之所以要加強公益性文化場館建設和開展紅色旅游實踐活動,是因為( )
a.文化現象無處不在 b.某些純粹“自然”的東西也是文化
c.文化場館建得越多,人的文化素養就會越高
d.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文化在社會實踐和生活中傳承發展
6.今天,文化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文化產業也日益成為一些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的主導產業。應對這一挑戰,我們的根本之策是( )
a.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為我所用 b.抵制洋垃圾的進入
c.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 d.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7、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借助文化滲透的方式,竭力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企圖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強權政治。這告訴我們( )
a.要在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 b.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c.落后就會被動挨打 d.要努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8.不管是中國內地、港澳臺地區,還是在其他國家的華人,每到清明都會祭祖掃墓、端午吃粽子賽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除夕吃年夜飯。這說明( )
a.傳統文化具有絕對穩定性 b.傳統習俗在不斷發展
c.傳統文化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延續 d.傳統文化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
9.美國人較為輕松地對待子女的教育,喜歡讓子女實現自我價值,并不追求高學歷、好職業等功利性的目標。而中國人一般希望把孩子培養成“才”,將來有出息,有個好職業,一生能在順境中度過。中美兩國的這種差異表明( )
a.文化環境決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
b.不同的文化教育環境影響人們在實踐中目標的確定和行為的選擇
c.美國人的思維方式比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優越
d.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只能產生一種思維方式
10.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下列詩詞的寓意符合這一特點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b.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c.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d.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11.《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樂曲體現了作者一生與命運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這是一首意志戰勝宿命、光明戰勝黑暗的頌歌。每當人們聽到這首樂曲,總會給人以極大的振奮和力量。這表明優秀文化作品能夠( )
a豐富人的精神境界 b.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c.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d.促使人的科學世界觀的形成
12.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表現在( )①人越全面發展,創造的社會物質文化財富就越多 ②社會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就越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③社會發展必然帶來人的全面發展 ④人的全面發展表現為各方面素質的全面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
13.“偉大的詩篇即永遠噴出智慧和歡欣之水的噴泉。”雪萊這一名言體現了( )
a.優秀文化能影響人的思維方式 b.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c.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d.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4、廣告文化、旅游文化、飲食文化、網絡文化、服飾文化、西方節日文化正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由此可見
a.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有形的、強制的 b.文化影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潛移默化的
c.人總要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 d.人總能得到思想的啟示、精神的享受
15、今東方的園林講究陰陽錯落、曲徑通幽、十步一景,西方園林講究的是開闊、一覽無余的、公共空間的廠場風格。東西方園林建筑的差異說明格。東西方園林建筑的差異說明( )①文化影響人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響人的實踐活動 ③文化影響人的認識活動 ④文化影響人的思維方式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二)非選擇題
1.(08期末南通四縣聯考)就業是民生之本。某校高三(1)班學生圍繞就業問題開展研究性學習。他們利用課余時間,通過上網、走訪、問卷等方法,對我國的就業問題進行了調查。
同學們了解到,“許多人無事干”的同時,“許多事無人干”的現象屢見不鮮,有不少人特別是大學生畢業以后“高不成,低不就”,給就業工作增加了難度。與前些年相比,用人單位更加注重就業人員的創新能力、再學習能力、吃苦和敬業精神。
對此,有部分農民認為,現在好不容易培養一個大學生,到頭來還是找不到工作,讀書已經沒有用了。
請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評析部分農民的這種認識。(8分)
2、材料一,網絡文化的興起,這本來是一個加快文化傳播速度、拓展文化空間、豐富文化內容的極好工具,然而我們卻在網絡上發現了黑客,發現了迷信,發現了黃色網站,發現了色情文學;而一些人對此還趨之若騖,百看不厭。
材料二,青少年上網情況調查
請少年犯罪占全部刑事犯罪的比例 14-18歲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 因受網絡色情、暴力誘發的犯罪占的比例
70% 70% 70%
上網瀏覽色情網站的青少年占的比例 患網絡成癮的中學生占中學生的比例 向家長隱瞞上網情況的孩子占上網學生的比例
22% 14.8% 54%
材料三,美國《新聞周刊》對“世界經濟論壇”評出的65名全球未來領袖進行了民意調查,征求他們對技術與年輕人的看法。下面是這次調查的部分情況:
①迄今為止,你認為哪種技術對年輕人的正面影響最大?
認為是因特網的占92%;認為是手機的占50%;認為是即時聊天的占3%;認為是電子游戲的是0%。
②迄今為止,你認為哪種技術對年輕人的負面影響最大?
認為是電子游戲的占78%;認為是手機的占8%;認為是因特網的占3%;認為是即時聊天的占6%。
(1)網絡文化對人有何影響?
(2)就“網絡技術與青年”這一主題,請你從不同角度提出兩個研究性課題,并簡要寫出選題的根據。
(3)結合材料反映的問題,請就如何克服互聯網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負面影響提出三條以上的合理化建議。
1①經濟決定文化。高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市場用人需求、農民的投入得不到相應的回報等是產生這種認識的原因。(4分)
②部分農民的這種認識具有不合理性,是消極的。因為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只有不斷“讀書”,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讀書”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讀書”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只有通過“讀書”,才能不斷提高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潛能得到充分發揮,才智得到充分展示。(4分)
說明:學生能辯證分析的給4分。闡述理由其他說法言之成理的酌情給分。
2(1)文化有先進、落后與腐朽之分,網絡文化也是如此。先進文化對社會、對人生有促進作用;而樓后、腐朽文化則會起阻礙作用。網絡文化的興起,其先進的內容能促使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也出現了樓后和腐朽的文化,毒害著青年一代。因此,我們要用先進文化武裝我們的頭腦,占領思想文化陣地。
(2)課題一:網絡與犯罪。根據:網絡傳播的有害信息是誘發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課題二:網絡與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根據:互聯網傳播的信息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雙重影響。
(3)①就國家來說,應加強對互聯網上網營業場所的管理。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互聯網經營行為,并依法打擊違法經營和利用互聯網從是違法犯罪活動的行為。②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來說,應加強對互聯網營業場所的監督,加強和改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幫助他們正確使用網絡。③從未成年人本人來看,則要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鑒別能力,自覺抵制有害信息的能力。
文化生活第一單元《文化與社會》復習學案 篇2
一、考點整合:
第1課 文化與社會
(一)文化是什么
1、理解文化的含義:(1)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所講的文化,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文化”。即不是廣義的,也不是狹義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2)準確把握文化的概念應注意兩點。第一,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經濟和政治的。
2、文化的特點:(1)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2)文化是人們具有的一種文化素養;(3)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社會文化和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其實質是精神現象。
注意: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而人們游山玩水則屬于文化活動。
(二)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1、相互影響: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2)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2、相互交融:
(1)文化與經濟互交融。 (2)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3、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例1:我們要講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下列屬于文化的是( )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②自然科學 ③技術④語言、文字 ⑤選舉人大代表 ⑥企業的信譽和形象 ⑦園林雕塑
a.①②③④⑦ b.②③④⑤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
例2:(06濰坊)XX年5月,鶯都濰坊掀起創建文明城市的熱潮。宣傳提綱指出,創建文明城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市民素質是城市文明的基礎。市民素質的形成( )
a.離不開社會實踐 b.只能在學校教育中形成 c.也可以是天生的 d.家庭教育最重要
例3:150多年來,《共產黨宣言》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第一個綱領性文件,被譯成20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出版,對世界范圍內的社會主義實踐,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這說明
a.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自然而然地轉化為物質力量
b.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c.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只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產生影響
d.文化一旦產生,就會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
例4:文化的力量總是無聲地融入經濟、政治和社會中,孕育無形的凝聚力、向心力及親和力。這說明 ①文化已與經濟、政治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④文化總是能夠極大促進經濟、政治的發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第2 課 文化對人的影響
(一)文化對人的影響:
1、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1)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2、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1) 潛移默化的影響;(2) 深遠持久的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
判斷:
1、處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較高的文化素養。
2、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無法選擇的。
(二)文化塑造人生(優秀、先進文化的作用)
1、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2、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3、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例1、長城是被列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古代偉大工程,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參觀者無不為之震撼,并感受到祖國歷史的悠久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這表明( )
a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 b.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有形的、強制的
c.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消極被動、無目的地接受的 d.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例2、優秀文化給人以思想啟迪和美的享受。這主要表明( )
a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b.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c.優秀文化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d.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例3、載人航天精神,隨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直上九天的耀眼光芒,已化作民族奮進的精神火炬,化作我們進一步推動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正激勵著億萬人民昂然踏上民族復興偉業新的征程。這表明( )
a.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b.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c.優秀文化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d.優秀文化能夠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例4.席勒說:“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實現。”由此可見( )
a在文化中就能實現人的完美 b.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是自發的
c.主動感悟優秀文化,能提高人的人文素質 d.文化影響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
例5、(06聊城)優秀文化之所以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是因為其( )
a.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b.成為心靈的火炬、前進的旗幟
c.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d.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生活
二、鞏固練習
1、祖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如果我們自己不開發,不使其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就會被別的國家開發利用,反過來向我國出口。美國曾經根據花木蘭的故事制作動畫片并出口我國在全國熱播。這段材料給我們的啟示是( )
a.大力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積極引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
b.充分開發我國的文化資源,提升民族文化的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c.樹立品牌意識,保護好本民族文化 d.拒絕外來文化,維護文化安全
2、廬山兼具六教(佛教、道教、塞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作為中國獨具特色的宗教圣地,該地正傾力打造“宗教名山”品牌,積極將宗教文化與旅游結合起來,開辟極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圣地游。這表明( )
a.在宗教文化圣地人人都應該參加宗教活動 b.與旅游相結合的宗教活動都屬于正常的宗教活幼
c.文化資源可以轉化為經濟資源 d.宗教思想是先進的文化
3、與以前相比,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又有了新的表現,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在國際事務中對別國進行文化侵略,企圖把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強加于別國。這說明( )
a.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 b.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c.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與作用越來越突出 d.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國家強調要加強公益性文化場館青少年專門活動場所的建設,開展生動的青少年紅色旅游實踐活動,讓青少年在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情景教育中健康成長。據此回答4-5題。
4.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
a.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b不同的地區、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c.文化對人的影響有相對的穩定性 d.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5.之所以要加強公益性文化場館建設和開展紅色旅游實踐活動,是因為( )
a.文化現象無處不在 b.某些純粹“自然”的東西也是文化
c.文化場館建得越多,人的文化素養就會越高
d.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文化在社會實踐和生活中傳承發展
6.今天,文化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文化產業也日益成為一些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的主導產業。應對這一挑戰,我們的根本之策是( )
a.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為我所用 b.抵制洋垃圾的進入
c.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 d.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7、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借助文化滲透的方式,竭力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企圖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強權政治。這告訴我們( )
a.要在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 b.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c.落后就會被動挨打 d.要努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8.不管是中國內地、港澳臺地區,還是在其他國家的華人,每到清明都會祭祖掃墓、端午吃粽子賽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除夕吃年夜飯。這說明( )
a.傳統文化具有絕對穩定性 b.傳統習俗在不斷發展
c.傳統文化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延續 d.傳統文化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
9.美國人較為輕松地對待子女的教育,喜歡讓子女實現自我價值,并不追求高學歷、好職業等功利性的目標。而中國人一般希望把孩子培養成“才”,將來有出息,有個好職業,一生能在順境中度過。中美兩國的這種差異表明( )
a.文化環境決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
b.不同的文化教育環境影響人們在實踐中目標的確定和行為的選擇
c.美國人的思維方式比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優越
d.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只能產生一種思維方式
10.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下列詩詞的寓意符合這一特點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b.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c.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d.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11.《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樂曲體現了作者一生與命運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這是一首意志戰勝宿命、光明戰勝黑暗的頌歌。每當人們聽到這首樂曲,總會給人以極大的振奮和力量。這表明優秀文化作品能夠( )
a豐富人的精神境界 b.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c.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d.促使人的科學世界觀的形成
12.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表現在( )①人越全面發展,創造的社會物質文化財富就越多 ②社會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就越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③社會發展必然帶來人的全面發展 ④人的全面發展表現為各方面素質的全面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
13.“偉大的詩篇即永遠噴出智慧和歡欣之水的噴泉。”雪萊這一名言體現了( )
a.優秀文化能影響人的思維方式 b.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c.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d.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4、廣告文化、旅游文化、飲食文化、網絡文化、服飾文化、西方節日文化正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由此可見
a.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有形的、強制的 b.文化影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潛移默化的
c.人總要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 d.人總能得到思想的啟示、精神的享受
15、今東方的園林講究陰陽錯落、曲徑通幽、十步一景,西方園林講究的是開闊、一覽無余的、公共空間的廠場風格。東西方園林建筑的差異說明格。東西方園林建筑的差異說明( )①文化影響人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響人的實踐活動 ③文化影響人的認識活動 ④文化影響人的思維方式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二)非選擇題
1.(08期末南通四縣聯考)就業是民生之本。某校高三(1)班學生圍繞就業問題開展研究性學習。他們利用課余時間,通過上網、走訪、問卷等方法,對我國的就業問題進行了調查。
同學們了解到,“許多人無事干”的同時,“許多事無人干”的現象屢見不鮮,有不少人特別是大學生畢業以后“高不成,低不就”,給就業工作增加了難度。與前些年相比,用人單位更加注重就業人員的創新能力、再學習能力、吃苦和敬業精神。
對此,有部分農民認為,現在好不容易培養一個大學生,到頭來還是找不到工作,讀書已經沒有用了。
請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評析部分農民的這種認識。(8分)
2、材料一,網絡文化的興起,這本來是一個加快文化傳播速度、拓展文化空間、豐富文化內容的極好工具,然而我們卻在網絡上發現了黑客,發現了迷信,發現了黃色網站,發現了色情文學;而一些人對此還趨之若騖,百看不厭。
材料二,青少年上網情況調查
請少年犯罪占全部刑事犯罪的比例 14-18歲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 因受網絡色情、暴力誘發的犯罪占的比例
70% 70% 70%
上網瀏覽色情網站的青少年占的比例 患網絡成癮的中學生占中學生的比例 向家長隱瞞上網情況的孩子占上網學生的比例
22% 14.8% 54%
材料三,美國《新聞周刊》對“世界經濟論壇”評出的65名全球未來領袖進行了民意調查,征求他們對技術與年輕人的看法。下面是這次調查的部分情況:
①迄今為止,你認為哪種技術對年輕人的正面影響最大?
認為是因特網的占92%;認為是手機的占50%;認為是即時聊天的占3%;認為是電子游戲的是0%。
②迄今為止,你認為哪種技術對年輕人的負面影響最大?
認為是電子游戲的占78%;認為是手機的占8%;認為是因特網的占3%;認為是即時聊天的占6%。
(1)網絡文化對人有何影響?
(2)就“網絡技術與青年”這一主題,請你從不同角度提出兩個研究性課題,并簡要寫出選題的根據。
(3)結合材料反映的問題,請就如何克服互聯網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負面影響提出三條以上的合理化建議。
1①經濟決定文化。高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市場用人需求、農民的投入得不到相應的回報等是產生這種認識的原因。(4分)
②部分農民的這種認識具有不合理性,是消極的。因為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只有不斷“讀書”,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讀書”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讀書”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只有通過“讀書”,才能不斷提高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潛能得到充分發揮,才智得到充分展示。(4分)
說明:學生能辯證分析的給4分。闡述理由其他說法言之成理的酌情給分。
2(1)文化有先進、落后與腐朽之分,網絡文化也是如此。先進文化對社會、對人生有促進作用;而樓后、腐朽文化則會起阻礙作用。網絡文化的興起,其先進的內容能促使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也出現了樓后和腐朽的文化,毒害著青年一代。因此,我們要用先進文化武裝我們的頭腦,占領思想文化陣地。
(2)課題一:網絡與犯罪。根據:網絡傳播的有害信息是誘發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課題二:網絡與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根據:互聯網傳播的信息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雙重影響。
(3)①就國家來說,應加強對互聯網上網營業場所的管理。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互聯網經營行為,并依法打擊違法經營和利用互聯網從是違法犯罪活動的行為。②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來說,應加強對互聯網營業場所的監督,加強和改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幫助他們正確使用網絡。③從未成年人本人來看,則要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鑒別能力,自覺抵制有害信息的能力。
文化生活第一單元《文化與社會》復習學案 篇3
一、考點整合
(一)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含義
理解:(1)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所講的文化,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文化”。既不是廣義的,也不是狹義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2)準確把握文化的概念應注意兩點。第一,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與經濟和政治相對而言的人類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2、文化的特點
(1)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2)文化是人們具有的一種文化素養。
(3)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社會文化和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其實質是精神現象。
注意: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而人們游山玩水則屬于文化活動。
文化的實質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提示文化在個人成長中的作用也就是第二課中講的文化對人的影響和塑造作用與第二框題中所講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反作用是一致的,因此須將前后知識聯系起來把握)。
(二)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1、相互影響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2)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判斷:文化都能促進社會的發展
答案(略)
2、相互交融 (1)文化與經濟互交融;(2)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3、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例題:
例1:我們要講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下列屬于文化的是( )
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②自然科學 ③技術 ④語言、文字 ⑤選舉人大代表 ⑥企業的信譽和形象 ⑦園林雕塑
a.①②③④⑦ b.②③④⑤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
例2:(07濰坊)XX年5月,鶯都濰坊掀起創建文明城市的熱潮。宣傳提綱指出,創建文明城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市民素質是城市文明的基礎。市民素質的形成( )
a.離不開社會實踐 b.只能在學校教育中形成
c.也可以是天生的 d.家庭教育最重要
例3:160多年來,《共產黨宣言》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第一個綱領性文件,被譯成20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出版,對世界范圍內的社會主義實踐,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這說明( )
a.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自然而然地轉化為物質力量
b.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c.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只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產生影響
d.文化一旦產生,就會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
例4:文化的力量總是無聲地融入經濟、政治和社會中,孕育無形的凝聚力、向心力及親和力。這說明( )
①文化已與經濟、政治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④文化總是能夠極大促進經濟、政治的發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辨析:1、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所以任何文化的發展對社會的發展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注意: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只有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進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起到重大的阻礙作用。)
2、經濟是基礎,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意味著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
(注意:經濟是基礎,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但并不意味著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
3、西雙版納的植物王國屬于文化現象。
(注意:錯,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
4、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發形成。
(注意:文化素養也不是后天自發形成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文化素養的形成,離不開生活、實踐和教育。)
試題演練:
一、填空
1、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______________及其_______。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______。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___________。一定的經濟、政治_________一定的文化,文化又_____________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二、單項選擇題
1、我們講文化生活,這里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下列屬于文化的是
①物質資料生產方式 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③古代四大發明 ④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 ⑤千年古樹 ⑥園林雕塑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③⑥ c ②③④ d ②③⑥
2.思想文化同政治、經濟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雖然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所制約,但又對政治、經濟起反作用。一個國家和民族,沒有思想文化上的獨立,就不會有政治上、經濟上的獨立。這主要說明( )
a.一定的經濟決定一定的政治 b.一定的政治決定一定的文化
c.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 d.一定的文化對經濟和政治產生重大的影響
3.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是因為 ( )
a.思想文化對社會發展具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夠決定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
c.只有先進的思想文化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錯誤的思想文化不以一定的經濟、政治為基礎
4.下列有關文化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文化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現象
b.文化素養的高低,關鍵要看先天的遺傳因素
c.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d.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下列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是( )
①愛國主義、集體主義 ②載人航天精神 ③學雷鋒活動 ④拜金主義 ⑤“一切向錢看”的思想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6.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我國,在文化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新形勢下,要提升文化競爭力,就要做到 ( )
①大力發展科技,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②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③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④“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戰略 ⑤發展教育事業,培養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下列有關文化的作用,說法正確的是( )
a.凡是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都有促進作用
b.凡是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都有阻礙作用
c.只有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
d.先進的、健康的文化不對個人的成長起作用
8.下列活動,一定屬于文化活動的是( )
a.參加村委會或居委會選舉,考慮“我這一票投給誰”
b.參觀自然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的各種展覽
c.到銀行貸款買房子
d.旁聽一次“聽證會”
9.我們閱讀書籍,欣賞藝術品,參觀歷史文物,都可以從中透視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這說明 ( )
a.文化離不開政治和經濟
b.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
c.人們文化素養的提高,可以不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獲得
d.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10.指出:“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競爭。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這句話主要揭示了 ( )
a.經濟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 b.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
c.科技在增強經濟實力中的地位 d.綜合國力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
參考答案
一、填空
1、精神活動 產品 交融 表現 決定 反作用于
二、單項選擇題
1—5 ddaba 6—10 dcbdb
文化生活第一單元《文化與社會》復習學案 篇4
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學案2年級:高二級 學科:政治 使用者班級: 姓名: 座號: 第二節 文化與經濟、政治學習目標: 1、認識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2、知道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地位。 3、感悟積極向上的文化生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4、體會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要戰略任務的重要性。 學習重點:現代社會中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意義。 學習方法:自主閱讀、課上研討、隨堂練習、課后鞏固。 一、 課前閱讀完成以下練習。 1、相互影響:在經濟的基礎上 (1)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是 、 、 。其中,經濟是 ,政治是經濟的 ,文化是政治和經濟的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 ,又 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的影響。 (2)、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 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 社會的發展。 2、相互交融: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 (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2)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人們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 。 素養;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反對 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1、 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 、 和 之中,成為 的重要標志。 (2)我國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把握先進文化的 ,優先發展 ,為經濟建設提供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二、 在完成以上練習后嘗試把握課文綱要。 參考提綱: 文化與政治、經濟 1、 相互影響:在經濟的基礎上 (1) 經濟、政治、文化的關系。 (2) 不同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 2、 相互交融: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 (1) 文化與經濟相交融。 (2) 文化與政治相交融 3、 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 (1) 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文化建設對于我國在國際競爭中取勝的重要意義。 三、 重點辨析:文化給予經濟和政治以重大的影響,任何文化都能促進經濟和政治的發展。 我的記錄: 老師點撥: 四:疑點討論:“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正確揭示了經濟和文化的關系。 我的記錄: 老師點撥: 四、基礎鞏固 1、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是( ) a、經濟、政治、文化 b、物質、精神、文化 c、經濟、政治、哲學 d、生活、學習、工作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淵源于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 ) a、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感 b、鮮明的多樣性和榮譽感 c、鮮明的階級性和責任感 d、鮮明的世界性和自豪感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 ) ①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② 科學發展觀 ③先發展經濟,再發展政治和文化④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和全面進步 ⑤以發展經濟和政治為主,以發展文化和科技為輔 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⑥4、當今社會,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表現在( )①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② 隨著民主和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們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 ③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培養高素質的人才越來越重要 ④圖書出版、影視音像等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更加豐富 ⑤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⑥ 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⑤⑥5、XX年,美國的文化產業出口創匯達720億美元,是美國最大的出口創匯行業。美國400家實力最強的公司有四分之一是文化企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有多部大片在中國的單片票房收入超過1億美元。這說明( )a、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b、 文化反作用于經濟,給予經濟以重大的影響 c、 文化是經濟的派生物 d、經濟發達,文化產業一定發達 非選擇題:少數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霸主地位,把文化作為其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軟”武器,大肆進行文化滲透,消解它國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以至連其盟友法國朝野人士都說:“如此下去,我們的子孫將不是歐洲人。”上述材料中體現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四、 課后拓展選擇題:當代人類正在掀起的以計算機、互連網為代表的信息革命,以基因技術為代表的生物革命,以納米技術為代表的材料革命,以及以它們的有機結合為代表、以人類科學創新為標志的“科技綜合體革命”,可以定位為歷史上“第三次產業革命。”其顯著標志是生產中心的轉移,即人類社會從以物質生產為主導轉向以精神生產為主導,也即是文化經濟時代。據此回答1-3題。1、人類社會生產從以物質生產為主導轉向以精神生產為主導表明( )a、文化現象無處不在 b、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c、人們的精神活動與物質活動密不可分d、社會文化對社會生產方式產生重大影響2、人類社會進入文化經濟時代,要求適應和服務于它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實行變革,也要求深化文化體制和機制的改革,以適應解放和發展精神生產力的客觀現實。這主要體現了( )a、文化有古今和地域之別 b、文化有先進與落后、腐朽之分c、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d、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3、信息革命、生物革命、材料革命以及“科技綜合體革命”,直接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變化。這充分的表明( )a、文化由經濟所決定 b、文化對經濟發展產生深刻影響c、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 d、文化生產力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惟一力量發展健康的文化消費是推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重大舉措,在文化消費過程中對人精神層面所產生的滲透力、提升力和引導力,使人們的知識力轉化為道德力。從而形成循環互動,使德治成為治理國家的強大精神力量。所以發展健康的文化消費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要求。據此回答4-5題:4、之所以要強調發展健康的文化消費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這是因為( )a、 不同的文化,對社會發展有不同的影響作用b、 文化消費的過程是社會發展的過程c、 文化消費的過程是提升人格力量的過程d、 文化消費的過程是吸取知識營養的過程5、上題結論給我們的啟示是( )a、應提高文化消費在生活消費中的比重b、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為人們提供豐富、健康的文化食糧c、文化促進社會的發展d、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判斷分析題: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獨立存在的社會生活的一個基本領域。學后記:
文化生活第一單元《文化與社會》復習學案 篇5
【課標再現】
內容目標
提示與建議
一、文化與生活
1.1觀察不同區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階層的文化生活,體察廣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 資料演示:都市文化生活、鄉鎮文化生活、邊遠地區文化生活等,展現了文化在精神生活中的印記。
¨ 日常生活的環境,如校園、社區、網絡等,體現著生活環境的文化價值。
¨ 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
1.2評述文化生活對人們交往方式、思維方式和生產方式的影響,說明現代社會中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意義。
¨ 請學生推薦對自己最具影響力的文化活動或文藝形式,如報刊圖書、音像制品、電影電視、文化娛樂、藝術品、文化旅游等。
¨ 調查:當地文化產業及文化消費的狀況。
¨ 資料演示: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 :文化的概念
◇理解:
(1)文化的內涵
(2)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文化對經濟、政治有重大影響,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
(1)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
(2)經濟和政治決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3)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產力
(4)文化對政治文明建設的推動作用及對公民政治素質和權利意識的作用
(5)文化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2、能力目標
(1)通過全面、準確理解文化的內涵,培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分析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培養辯證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增強培養文化素養的意識和自覺性,參與積極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
(2)感受文化的力量,體會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要戰略任務的重要性,懂得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1.文化內涵的理解
2.文化對人的素質形成的作用
3.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4.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四、課時
3課時
五、教學過程
序:
1.文科學習的基本要求
(1)上課聽的同時必須要參與活動,文科的學習在理解,只有參與才能體會,特別是文化生活的學習,尤其如此。我期末在評價各位的成績時會加入課堂參與分(10分)。
(2)多積累一些社會關注與我們生活相聯系的新聞,特別是對所有公民都有啟發意義或是教育意義的現象,請準備一本本子記錄,并留有適當的空間作分析記錄,要求一個星期記錄2個事例。
(3)知識的記憶是基本條件。政治課的學習必須注意平時加強對課本知識的記憶,這是學習和運用的基礎。
(4)練習是必須的,基本要求是同步完成《學習與評價》,并自己準備一本同步的框題練習冊,保證足夠的練習量。
2.《文化生活》教材的體系結構
《文化生活》的教材分為四個單元:“文化與生活”、“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發展先進文化”,分別對應了課程標準的四個主題,按照“是什么:文化的概念”、“為什么:文化的發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辦:文化建設”的邏輯順序來展開。四個單元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構成了《文化生活》教材的有機整體。
一、情境導入
學生活動:視頻播放“福娃”動畫片。你知道“福娃”的設計反映了什么樣的文化特色?
魚(貝貝)、熊貓(晶晶)、奧運圣火(歡歡)、藏羚羊(迎迎)、京燕(妮妮)以擬人化的形象出現,被昵稱為“五福娃”。五個“福娃”中,頭頂波濤文樣的魚娃“貝貝”是繁榮與收獲的象征,“因為水在中國傳統中象征著積聚”,傳遞的祝福是盛世繁榮;熊貓“晶晶”來自廣袤的森林,象征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火娃“歡歡”象征著奧林匹克圣火,洋溢著北京對世界的熱情;藏羚羊“迎迎”是中國青藏高原特有的保護動物,它身手敏捷,表現了奧運的運動特質和體育的靈動;燕子“妮妮”代表燕京以及大陸海洋和天空的統一體,把歡聚盛會的喜悅帶給人們。它們以“北京歡迎您”的諧音命名,將北京的祝福帶給世界。
中國文化里有五行之說,又有很多用“五”象征的吉祥意義,“福娃”的原型和頭飾蘊含著其與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聯系,應用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方式,展現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五環是奧運會的象征,“五福娃”的色彩與奧林匹克五環一一對應,在全世界也具有極強的可視性和親和力,充分體現了奧運文化。
“五福娃”的設計以最富有中國特色的福文化作為整組吉祥物的闡釋背景、以可愛的兒童作為標準化造型的基型、以外來的奧運圣火作為吉祥物的“老大”、以五個形象組合成一組吉祥物,這都體現出高貴典雅的東方文化與活力四射的現代奧運的完美融合。
其設計既體現了奧運文化的精神,又凝聚了中華文化的風格。
過渡:從奧運吉祥物“福娃”設計所體現的文化理念,可以看出,“文化”是一個我們十分熟悉、非常親近的詞匯,但我們卻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內涵。有人認為文化是知識,有人認為文化是藝術。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這就是本節課所要探討的問題。
(“你不問我什么是文化的時候,我還知道文化是什么;你問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錢鐘書)
二、正文
一、體味文化
(一)文化“萬花筒”
學生活動:結合“福娃”的分析和教材p4的圖片,你還能給大家列舉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形式(現象)嗎?
1.文化形式:多種多樣
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表現形式,如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都屬于文化。
舉例:“超女”、“萊卡好男兒”、話劇、舞臺劇、雜技、舞蹈、曲藝、音樂、社會主義榮辱觀、宗教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仰韶文化”、“瑪雅文化”
學生活動:判斷“文化就是音樂、戲劇等藝術”(不對,藝術只是文化的一種形式)
2.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學生活動:請列舉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文化現象與大家分享。
(1)文化現象無時不在
a.從社會的角度,有了人類社會就有文化的存在
舉例:如原始社會的“浙江河姆渡文化”、封建社會的“祭祀文化”、資本主義的“競爭文化”、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文化”
b.從個人的角度,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有文化的存在
舉例:出生前的生育文化(中國的多子多孫到優生優育,西方的人本和生命尊重,不許墮胎)、出生時的文化現象(中國的“三朝、滿月、百露、抓周”、西方的洗禮等宗教特色)、成長中的文化(中國是嚴教、呵護,西方的自由成長)、婚姻的文化、死亡的文化等等。
(2)文化現象無處不在
舉例:從一個人的生活中也能看出,早晨在家有小區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學有校園文化、吃飯有飲食文化、逛街有商業文化、回家有社區文化、晚上偷偷地來個網絡文化。
3.文化特色:不同區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學生活動:參照p6的內容,選擇你熟悉的區域談談它們留給你的文化記憶。
舉例:城市的市井文化、農村的鄉土文化、山村的村野文化
學生活動:不同的自然環境也會產生不同的文化環境,你能舉例嗎?
舉例:江南的婉約、山東的豪爽、四川的熱辣;川劇的變臉讓人感到神奇莫測;東北二人轉,唱出東北人的淳樸豪爽;騎馬、摔跤等則體現蒙古人豪邁奔放的性格;等等。
(二)文化是什么
學生活動:前面我們了解了很多的文化現象,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們還沒有解決。那就是到底什么是文化呢?請閱讀p1/6—7,了解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點?
1.文化的概念
──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科學技術、語言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概念解析:
(1)動態理解:文化是人類的精神活動。如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
舉例:行為藝術它沒有具體的靜態產品,動態的行為過程就是文化、藝術表演、精神創作等。
(2)靜態理解:文化是人類具體的精神產品。如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都屬于文化。
2.文化的理解
(1)從文化與人類社會的關系來看,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文化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這就是說,文化與人類社會與生俱來。當人類從第一次使用獸皮遮體、保存火種烘烤食物那一刻起,不僅誕生了文化,也從此離不開文化了。
(2)從文化與人們個體的關系來看,個人的文化素養是逐步培養出來的。
──人的文化素養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從社會生活的體驗中,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文化知識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有文化。也就是說,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創造物。
舉例:知識-文化-素養-魅力
(3)從物質載體與精神文化的關系來看,文化現象實質上是精神現象,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
──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但我們觀察所有文化現象都主要是著眼于人們的精神世界、歸結為人們的精神生活。
學生活動〔探究作業設計〕請同學們自己選取一個你所熟悉的文化現象,闡述它對個人和社會具有怎樣的力量體現。
(三)文化的力量
學生活動:學生成果展示。根據學生作業的情況,選取部分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引導出文化在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中的巨大作用。(來不及的作業,也可以改為課堂的隨機發言)
1.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而且能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
學生活動:根據歷史知識,說說《共產黨宣言》對社會主義運動產生的影響。
舉例:鐵人精神、航天精神
2.文化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
(1)文化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是個人成長的催化劑,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會把人們引向歧途。
學生活動:選擇你最愛的一本好書或是一個其他的文化現象,談談它對你的影響。
舉例:黃色、暴力導致的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上升;封建迷信的泛濫對人的斗志的消磨(如燒香拜佛、星座血型說等);博彩業的功利主義對人的發展的影響(超女現象、芙蓉姐姐現象等奢望一夜成名)。
(認識一個人,可以看他的朋友和他愛讀的書。)
(2)文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舉例:同樣是農民運動,“奴化思想”下是翻身做地主,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馬克思主義思想”下是翻身做主人,成為推動社會基本的動力。
希特勒的“人種凈化”鼓吹日耳曼民族、消滅猶太人;“文化大革命”、袁世凱復辟、“補資本主義的課”的思潮都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阻礙作用;“毛澤東思想”推動了中國革命的勝利,“鄧小平理論”推動了生產力的解放,……
學生活動:“練一練”,由文化部、科學技術部、信息產業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共青團中央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四屆中國國際網絡文化博覽會,將于XX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展覽館隆重舉行。本屆網博會首次提出了“中國健康網絡文化年”的理念,深刻地體現了政府部門在倡導凈化網絡空間,利用互聯網積極傳播先進科學技術、先進文化,逐步實現“以法治網”和“以德治網”并舉,形成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和網絡道德的方針政策。
請用本課所學有關文化道理為打造“中國健康網絡文化年”提幾條合理化建議。
二、文化與經濟、政治
(一)相互影響:在經濟的基礎上
學生活動:閱讀p9材料,對材料中的活動按經濟、政治、文化分類。
((1)經濟活動包括:到銀行貸款買房或承包一片林地、開一家小餐館。政治活動包括:參加村委會或居委會選舉,考慮“我這一票投給誰”;就交通管理或環境問題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文化活動包括:參觀自然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的各種展覽。參加一項精神文明共建活動。
(2)旁聽一次“聽證會”、到市場上購物、挑選中意的商品兩項活動不易歸類,因為聽證會包括立法聽證會、價格聽證會等;而到市場購物,也可能是到文化市場選購書籍、藝術品等。
(3)我們能夠從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參觀自然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的各種展覽,我們會受到科學的熏陶,感受到文明古國豐厚的文化積淀;參加軍民精神文明共建活動,我們會體會到豐富多彩的軍營文化。)
1.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學生活動:誰能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什么是經濟、政治和文化嗎?請舉例說明。
(所謂經濟,就是指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基礎上進行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謂政治,就是指人們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奪取或者運用公共權力而實現和維護特定階級和社會利益要求,處理和協調各種社會利益要求的社會關系。)
2.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于基礎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學生活動:誰能結合中國經濟和政治文化發展的關系,舉例分析一下。
舉例:小農經濟產生的政治是封建政治的盲從愚忠,和小農的封閉文化、自大而狹隘;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治是寡頭政治,自由自私的文化;公有制的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政治是民主開放,文化是大眾的文化百花齊放。
〔注〕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舉例:中國的發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西方的發展則深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②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舉例:
(二)相互交融: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
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學生活動:閱讀p-1/10,理清文化與經濟之間的交融是如何體現的,請舉例分析。
(1)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科技是文化中的非意識形態組成,它在經濟中的作用日益加強。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并向現實生產力迅速轉化,愈益成為現代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動力量。
舉例:20世紀80年代以來,電子信息技術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特征,在向傳統產業廣泛滲透的同時,催生了新的重要產業。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方興未艾。
(2)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
生產力具有三個重要的環節,即生產資料、勞動工具和勞動者,其中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根本的因素。在各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人才資源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人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今天的知識經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人才的培養是關鍵。國家興盛,人才為本;人才培養,教育為本。
舉例:義務教育免費、高校招生擴招從本科到研究生等。
(3)文化消費日益豐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學生活動:請學生介紹自己家里的文化消費情況,然后在此基礎上下結,并補充事例。
舉例:恩格爾系數的下降,杭州的“休(閑)博會”、深圳的“國際文化創業博覽會”,人們的文化消費從書本、收音機到影碟機、從模擬電視到數字電視、藝術演出消費等。據北京、天津、廣東、浙江等地統計部門統計顯示,XX年,北京市城市居民交通通訊和文教娛樂消費支出所占比重達到27%,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廣州市城鎮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比XX年增長17.8%。寧波市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務性消費支出3190元,增長13.0%。濟南市人均休閑娛樂等服務支出800元,同比增長19.7%。
(注:文化生產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識的勞動者,運用和掌握文化資源創造社會財富、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構成文化生產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為主體的文化勞動者或生產者;二是文化資源,包括歷史資源和現實資源。)
2.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與民主政治相互交融,人的文化素質影響政治文明的發展。
一方面,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包括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政治體制、政治思想文化等內容。政治文明的發展受一定的經濟、文化發展的制約和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政治文明建設提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文化素質影響公民政治權利的行使。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文化水平提高了,人們受到的教育、接受的信息就越多,活動的領域就越廣,民主法制和權利意識就越強,這些都會影響人們的民主素質和民主水平,使人們更好地進行政治參與,行使民主權利。
舉例:代表的提案權、審議權需要代表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政治文明建設本身也有文化的內容,如聽證會的民主參與、執政為民的人本主義文化思想等。
(2)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借助文化滲透的方式,竭力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企圖削弱和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強權政治。
舉例:文化大片的滲透(宣揚的個人英雄主義、所謂的暴力美學等)、網絡文化思想。
(三)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
過渡:從文化與政治的關系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國都在重視發揮文化的力量,而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也是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
學生活動:閱讀p3-4/11,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指出:“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競爭。”
1.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
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舉例:有人說,美國最大的出口產品已不再是地里的農作物,也不再是工廠里制造的產品,而是批量生產的流行文化──電影、電視節目、音樂、書籍和電腦軟件等等。面對美國文化的大舉入侵,許多國家憂心忡忡。小國弱國,對強勢文化的擴張無能為力。而有一定實力的國家,則以不同方式起而捍衛自己的文化。如以法國為首的法語地區,舉起了捍衛法語文化的旗幟。中國以北大為首的漢語言文化、南京的“漢服俱樂部”……
2.發展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綜合國力
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學生活動:閱讀p12的材料,從科技水平和精神狀態兩方面,你能看出文化與綜合國力有什么關系?并舉例分析。
(提示:綜合國力包括經濟、政治、科技、軍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實力。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中,科技的創新和率先突破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文化的競爭成為綜合國力競爭愈益突出的一個方面。材料正表明,我國在科技力較為薄弱的情況下,民族的精神力起到了較好地彌補作用,成為綜合國力競爭中不可忽視的因素。)
學生活動:結合前面的所學,你覺得我國當前怎樣才能提高我們的文化競爭力?
(提示:科技創新、素質教育、人才培養、終身學習、文化產業化、本土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等)
三、小結
本課做為全書的起始課,對整個文化生活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引子作用。具體包括兩個主要層次:第一層次是解決“什么是文化”的問題,為全書的學習起到“引子”的作用;第二層次則進一步指出“文化是一種力量”,對個人、對社會都產生著重大影響,從而為本單元的學習指明了方向。
作業設計:
1.完成《學習與評價》的相應內容。
2.收集本地的典型文化現象,分析它對本地經濟、政治的影響;或是選擇一本有價值的書,認真閱讀后寫出對你的啟示。
3.例題: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據此,有人認為,經濟上去了,社會文化就發展,社會文明程度就必然而然地提高了。請對此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從整體上講,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發展會決定或帶動文化的發展。但是又不能認為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絕對同步的,兩者的發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情況。
(1)一方面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而知榮辱”,強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水平。從這種意義上說。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文化生活第一單元《文化與社會》復習學案 篇6
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學案
年級:高二級 學科:政治
使用者班級: 姓名: 座號:
第二節 文化與經濟、政治
學習目標:
1、認識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2、知道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地位。
3、感悟積極向上的文化生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4、體會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要戰略任務的重要性。
學習重點:現代社會中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意義。
學習方法:自主閱讀、課上研討、隨堂練習、課后鞏固。
一、 課前閱讀完成以下練習。
1、相互影響:在經濟的基礎上
(1)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是 、 、 。其中,經濟是 ,政治是經濟的 ,文化是政治和經濟的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 ,又
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的影響。
(2)、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 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 社會的發展。
2、相互交融: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
(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2)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人們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 。
素養;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反對 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1、 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 、 和 之中,成為 的重要標志。
(2)我國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把握先進文化的 ,優先發展 ,為經濟建設提供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二、 在完成以上練習后嘗試把握課文綱要。
參考提綱:
文化與政治、經濟
1、 相互影響:在經濟的基礎上
(1) 經濟、政治、文化的關系。
(2) 不同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
2、 相互交融: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
(1) 文化與經濟相交融。
(2) 文化與政治相交融
3、 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
(1) 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文化建設對于我國在國際競爭中取勝的重要意義。
三、 重點辨析:文化給予經濟和政治以重大的影響,任何文化都能促進經濟和政治的發展。
我的記錄:
老師點撥:
四:疑點討論:“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正確揭示了經濟和文化的關系。
我的記錄:
老師點撥:
四、基礎鞏固
1、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是( )
a、經濟、政治、文化 b、物質、精神、文化
c、經濟、政治、哲學 d、生活、學習、工作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淵源于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 )
a、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感 b、鮮明的多樣性和榮譽感
c、鮮明的階級性和責任感 d、鮮明的世界性和自豪感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 )
①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② 科學發展觀 ③先發展經濟,再發展政治和文化④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和全面進步 ⑤以發展經濟和政治為主,以發展文化和科技為輔 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⑥
4、當今社會,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表現在( )
①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② 隨著民主和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們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 ③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培養高素質的人才越來越重要 ④圖書出版、影視音像等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更加豐富 ⑤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⑥ 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⑤⑥
5、XX年,美國的文化產業出口創匯達720億美元,是美國最大的出口創匯行業。美國400家實力最強的公司有四分之一是文化企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有多部大片在中國的單片票房收入超過1億美元。這說明( )
a、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
b、 文化反作用于經濟,給予經濟以重大的影響
c、 文化是經濟的派生物
d、 經濟發達,文化產業一定發達
非選擇題:少數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霸主地位,把文化作為其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軟”武器,大肆進行文化滲透,消解它國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以至連其盟友法國朝野人士都說:“如此下去,我們的子孫將不是歐洲人。”
上述材料中體現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四、 課后拓展
選擇題:當代人類正在掀起的以計算機、互連網為代表的信息革命,以基因技術為代表的生物革命,以納米技術為代表的材料革命,以及以它們的有機結合為代表、以人類科學創新為標志的“科技綜合體革命”,可以定位為歷史上“第三次產業革命。”其顯著標志是生產中心的轉移,即人類社會從以物質生產為主導轉向以精神生產為主導,也即是文化經濟時代。據此回答1-3題。
1、人類社會生產從以物質生產為主導轉向以精神生產為主導表明( )
a、文化現象無處不在 b、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c、人們的精神活動與物質活動密不可分
d、社會文化對社會生產方式產生重大影響
2、人類社會進入文化經濟時代,要求適應和服務于它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實行變革,也要求深化文化體制和機制的改革,以適應解放和發展精神生產力的客觀現實。這主要體現了( )
a、文化有古今和地域之別 b、文化有先進與落后、腐朽之分
c、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d、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3、信息革命、生物革命、材料革命以及“科技綜合體革命”,直接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變化。這充分的表明( )
a、文化由經濟所決定 b、文化對經濟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c、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 d、文化生產力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惟一力量
發展健康的文化消費是推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重大舉措,在文化消費過程中對人精神層面所產生的滲透力、提升力和引導力,使人們的知識力轉化為道德力。從而形成循環互動,使德治成為治理國家的強大精神力量。所以發展健康的文化消費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要求。據此回答4-5題:
4、之所以要強調發展健康的文化消費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這是因為( )
a、 不同的文化,對社會發展有不同的影響作用
b、 文化消費的過程是社會發展的過程
c、 文化消費的過程是提升人格力量的過程
d、 文化消費的過程是吸取知識營養的過程
5、上題結論給我們的啟示是( )
a、應提高文化消費在生活消費中的比重
b、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為人們提供豐富、健康的文化食糧
c、文化促進社會的發展
d、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
判斷分析題: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獨立存在的社會生活的一個基本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