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教學設計)
第二框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要求援引經典作家的言論,說明對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學。解釋哲學的基本問題。這一框主要是通過對哲學存在和發展的具體形態的介紹,讓學生從中感受什么是哲學。圍繞著這個問題,教材設計了兩目:第一目主要是通過對歷史上各種不同的唯物主義哲學的介紹,從中概括出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第二目主要是通過對歷史上各種不同的唯心主義哲學的介紹,從中概括出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學生分析
學生對這一問題有很強的想象能力,但沒有一個理性的把握。要求教學時讓學生自己對一些問題自己總結。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什么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是什么?
2.什么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是什么?
3.了解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
二、能力目標
理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個對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懂得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分別是什么。
教學難點: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的基本觀點和局限性。
教學方式
講授法、學生歸納總結法
教學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課件的方式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 課前探究
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初步了解教材的內容,有條件的可以通過網絡下載一些關于哲學派別的故事。
二、導入新課
教學導言: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語: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常拭免,不使染塵埃. 少林六祖慧能偈語: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慧能的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 。這樣的思想屬于屬于唯心主義的,而且在上節課我們也接觸過唯物主義,那他們兩個派別的分歧是什么呢?他們的基本觀點又是什么呢?
情景營造:以講故事的形式調動學生的興趣。
三、 教學結構
(一)唯物主義
1、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決定意識。
2、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辨證和歷史唯物主義
(二)唯心主義
1、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2、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
(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辨證法和形而上學的關系
四、師生互動
(一)唯物主義
1、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教學過渡:學生閱讀p11,探究活動:學者與民工
課堂設問:談談你對這則材料的看法?
提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主要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意識決定物質。
2、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教學過渡:接下請學生閱讀p11下面的綜合探究,辨別哪些觀點是屬于唯物主義的,哪些觀點是屬于唯心主義的。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發展歷史上,形成了許多的學派,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學生閱讀p11-12,歸納總結,完成下列表格)
唯物主義形態 基本觀點 局限性或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