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總復習第一輪《經濟常識》
(2)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實際上就是發揮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價值規律的三個方面作用,歸結為一點,即優化資源配置。市場經濟是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以市場為基礎進行資源配置,會給整個國民經濟帶來高效率。
(3)市場有其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市場的自發性會帶來盲目性。市場雖有靈敏性特點,但不能反映供需的長期變化趨勢,具有滯后性。因此,必須加強和改善國家的宏觀調控,這也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
(學法指導:在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市場——什么是市場?——什么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市場的調節作用是否萬能的?(不是)——國家的宏觀調控——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效果回調,提能力
15.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完善法律制度,夯實社會和諧的法治基礎。 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物權法》是規范財產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三
《物權法》 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注:《物權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3)結合材料三,用市場經濟一般特征的知識,說明《物權法》的實施對于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意義。(10 分)
【答案要點】① 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等一般特征。
②《物權法》的實施有利于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有利于維護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有利于協調和處理市場競爭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從而有利于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16.材料一
XX年,我國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達1億多人,外出務工收入增加額占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額的25.9%。據不完全統計,其中來自東部、中部、西部的農民工分別為3484萬人、4251萬人和2833萬人,而在這三個地區就業的農民工則分別為7404萬人、1569萬人和1572萬人。
材料二
表2 東中西部地區人均gdp(單位:元)
年份
地區
東部 11334 12811 14159 16207 18217 23768
中部 5982 6395 6691 7757 9481 10608
西部 4687 5007 5473 6187 7219 9338
注:X年的統計口徑與其他年份的統計口徑略有差異。
(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農民工流向的特征,并簡要分析形成這種特征的經濟原因。(8分)
(2)針對材料二所反映出的問題,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角度提出解決思路。(6分)
【答案要點】(1)材料顯示,農民工大多從中西部流向東部。 原因在于東部與中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東部經濟較中西部發達,且東中西部的差距呈現逐漸拉大的趨勢; 東部較中西部有更強的吸納農民工就業的能力。
(2)材料二表明,我國東中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這不利于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統籌區域發展。在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同時,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形成東中西部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促進國民經濟均衡發展。1-5 b bb c a6-10dbcaa
11-14bcac
◇總結得失,教學后記
【重難點】
【易錯點】
【彌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