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政治專題復習精品教案(五)
世界貨幣在國與國之間經濟中充當三種職能:一是作為流通手段用來購買外國的商品;二是作為支付手段用來平衡國際收支平衡;三是作為貯藏手段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由一國轉移到另一國。外匯是在世界市場上充當支付手段,用于平衡國際收支平衡。屬于世界貨幣的第二種作用。
b“用外幣表示的”
在我國國內市場上,購買商品需要支付人民幣,而在世界市場上,進口商品則要支付某種外幣,這些外幣對于我國來說就是外匯。當前,在國際市場上用于結算的主要是美元、歐元、日元等。(這也符合某些紙幣也具有了某些世界貨幣的職能)
(2)匯率的含義
匯率又稱匯價,是兩國貨幣間結算的兌換比率。…(在對外活動中出口可換得外匯,進口需要支付外匯。)
(3)我國匯率的表示方法
匯率是一個以最經濟地取得外匯的換匯成本的標準,它同時也是最有效的用外匯購買外國貨的標準。創匯與用匯均衡是最佳匯率,適用于貿易雙方。如果匯率偏離了均衡匯率,將給雙方帶來損害。可見外匯匯率是不斷變化的但不能偏離匯率均衡。在我國是采用一百單位外幣作為標準的。如果一百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更多的人民幣,說明外匯匯率升高,外幣幣值升值,人民幣匯率降低,人民幣幣值貶值,反之外匯匯率降低,外幣幣值貶值,人民幣匯率升高,人民幣幣值升值。無論何種變動都會對本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外匯匯率與本幣匯率(外匯匯率即一百單位外幣可以兌換的本幣的比例,用分數表示是外匯匯率=本幣/100單位的外幣。本幣匯率即一百單位的本幣可以兌換的外幣的比例。勇分數表示是本幣匯率=外幣/100單位的本幣)的比例從根本上說是由世界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的,但也受國家政策制度因素的影響。
2、外匯儲備的含義和作用
a、含義:外匯儲備是用外國貨幣表示的用于國際支付手段的儲備,是國家經濟的后備力量,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的外匯積累。包括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外國有價證券及國外存款。一個國家為應付國際收支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突破一萬億美元。
b、作用:外匯的儲備數量是一國國際支付能力的表現,它對穩定本國經濟和資金市場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化解國際金融市場的危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國際貿易中的不等價交換
(1)含義:在世界市場上,由于人為因素,使世界市場價格長期高于或低于國際價值進行的交換都是不等價交換。
(2)原因:主要是由于交易的一方憑借其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優勢地位,人為地使世界市場上商品的價格背離商品的國際價值。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發達國家通過不等價交換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剝削。
(四)經濟全球化
1.我國為什么要發展對外經濟關系。
(1)是生產社會化特別是經濟國際化的客觀要求。(提供市場、調濟余缺、加強交流與合作)
(2)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1)市場經濟的開放性要求實行對外開放。
2)市場經濟的競爭性要求實行對外開放。
(有利于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調濟余缺,發揮比較優勢;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
(3)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從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看)。(利用外國資金和先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