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6.1 聚落的形成 教學設計
【學生講述】給出城市起源的圖片,學生敘述城市的起源過程。
【教師講述】
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市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社會生產方式是制約城市形成發展的根本因素。城市起源的條件是多方面的,一般為兩個最基本的歷史條件: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和勞動分工。
(1)對于農業技術的創新是城出現的物質基礎,理解的關鍵是剩余產品;
(2)對于勞動分工促進了城市的出現,理解的關鍵是商品交換。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相分離,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城市才隨之產生。
2.世界第一批城市的出現
【過渡】在城市的起源圖中,我們注意到城市由鄉村發展而來,而灌溉便利的地方則成為首選,看下圖,總結規律。
【學生活動3】給出相關圖片,學生根據課前預習,總結世界第一批城市出現地點的規律。
世界上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是人類古文明興起的地區,也就是早期農業生產發達的地區。農業的發展,使一些人得以從事工商、軍事、文化、政治等活動,而這些非農活動是城市顯著的特色和根本的標志。農業發展需要一定的自然基礎,例如氣候溫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而滿足這些條件的最理想地段是中緯度臨近大河沿岸地帶,F代考古學發現,世界早期的重要城市,一般都處于這樣的環境中。但遺憾的是,很多古城都只能在圖片上、書本上去欣賞了。
【學生活動4──分組比較討論】
學生分組課前收集世界文明發源地的相關資料,根據資料討論問題。
正面材料: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中,商丘作為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一直沒有中斷。古城商丘是我國商朝的都城,其歷史悠久,雖然是座古城,但由于發展得當,商丘憑著自己與“商”的不解之緣,依托黃金樞紐的地理位置,必將成為崛起于中原的一座現代化商貿城。
反面材料:某些古代城市(古巴比倫、印度河畔的摩亨佐?達羅、我國新疆的樓蘭地區)今天都已經成了一片廢墟。
(學生根據討論材料分析思考問題)
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曾經使大多數古代城市文明淪于衰亡。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有過一段精辟的論述: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因此成為荒蕪的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恩格斯告訴我們,人類曾經在自然環境條件優越的地區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文明?墒侨祟愒趯ψ匀画h境的開發利用中,毀壞了自然生態系統,同時也使古文明在那些地區消失。
再古老的文明,沒有考慮到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終究有一天會走向衰落,進而滅亡。面對這么多的事例,我們應該有所觸動。
【總結】鄉村也好,城市也好,他們都是聚落。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聚落,聚落的發展也離不開人們。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相信世界會更美好!愿我們家園更美麗!
【學生課外活動──webquest】webquest研究性活動
活動內容:由周莊看古村落的發展
活動形式:學生通過課前預習,進入網絡開始研究webquest;課堂上總結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果。
活動目的:通過這一新形式的研究性活動,進一步擴大我們的知識面,學會用更多的手段參與學習與研究。
〖任務〗全班學生分成若干組,分別扮演這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