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從容說課本節教材是全冊書的最后一節,是本書的總結和升華。本節主要解決兩個問題:(1)中國為什么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分析認識中國龐大的人口壓力、嚴重的資源短缺、深刻的環境危機要求我們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2)中國怎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以《中國21世紀議程》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
教學時可用參考資料中的例子引入對本節課的學習。然后向學生提供“中國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概況”,供學生討論分析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性。將圖6.13及教材100頁的閱讀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中國2l世紀議程》是指導中國如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行動方案,通過了解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行動方案是具體、可操作的。指導學生結合我國國情.對這些戰略框架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見解。
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發展集約型經濟,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環境。p100的活動是對本節第一個問題“中國為什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思考。該活動也可放在本節教學的開始,讓學生討論以引入本節課的學習,也可以組織學生辯論。
在教學循環經濟和傳統經濟的差別時,可采用列表比較的方法,以清晰地印證循環經濟的可持續性。
關于清潔生產需要強調兩點:(1)清潔生產是全過程的,從自然資源開采到加工;(2)清潔生產的概念是相對的,是與現行技術和產品相比較而言的。對產業的發展而言,隨著經濟發展與技術更新,清潔生產本身也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清潔 生產是保護環境的重要舉措,也是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
在分析案例2時,教師可啟發學生對清潔生產的過程分析、質疑,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也可啟發學生搜集清潔生產的案例討論、分析,或為某個企業設計清潔生產模式,畫出流程圖;如果當地有清潔生產企業,也可組織學生參觀、訪談。
在分析案例3時,引導學生從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個方面考慮留民營村生態農業的效益。教師指導學生整理生產流程,對每一生產流程進行評價、質疑,提出建議。
針對目前社會上的奢侈之風,應該特別提醒學生選擇什么樣的消費模式。只有健康、有益的適度消費,才符合可持續發展。引導學生分析批判美國所奉行的凱恩斯消費主義理論。
公眾參與是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國21世紀議程》明確指出,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基本的先決條件之一是公眾的廣泛參與。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觀點和實際情況盡可能多方面考慮,并及時給予評價,鞏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和行為。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兩大問題:(1)中國為什么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2)中國怎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理解循環經濟和傳統經濟的差別。懂得清潔生產是保護環境的重要舉措,也是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
過程與方法
1.列表比較循環經濟和傳統經濟,印證循環經濟的可持續性。
2.在分析案例2時,教師可啟發學生對清潔生產的過程分析、質疑,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也可啟發學生搜集清潔生產的案例討論、分析,或為某個企業設計清潔生產模式,畫出流程圖。
3.在分析案例3時,引導學生從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個方面考慮留民營村生態農業的效益。教師指導學生整理生產流程,對每一生產流程進行評價、質疑,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