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區位選擇》導學案
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從個案分析中掌握混合農業的區位因素和生產特點。
能力目標:培養分析、歸納、運用地理基礎知識的能力。
德育目標:懂得農業區位的選擇須按照自然和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布局農業,充分利用農業資源,以實現最大經濟效益。
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重點]
農業主要區位因素的分析和應用
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難點]
結合事例分析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
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方法]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討論法
[教具準備]錄像機(帶)、投影儀(片)
[課 時]一課時
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過程]
[導入]:本節課我們將共同來學習農業的區位選擇。什么是農業?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由于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密切,因而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
[展示圖片]: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澳大利亞牧場。
[教師提問]:從圖片上看,兩地的農業生產有何不同之處?
[學生看圖回答]:泰國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從事水稻種植;而澳大利亞東南是一個牧場,從事養羊業。
[教師提問]:為什么這兩地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
[學生回答]:因為兩地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不一樣。
[承轉]: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農業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東南部這兩地的不同選擇呢?引入農業區位的概念。
[教師講解]:農業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
以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為例,它的區位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種植水稻是與當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是環境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教師提問]: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各小組相互交流得出: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機械。
[教師小結]:既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會環境因素,如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機械等。
影響農民決策的因素除了我們剛才提到的,還有沒有,思考下?
(舉例:飲食偏好同樣也會影響農民的決策;比如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曾是荷蘭的殖民地,荷蘭人喜歡喝咖啡,因為,印度尼西亞沒有發展茶葉生產,而是成為咖啡生產國)
思考:下列現象與影響農業區位的哪個主要因素關?
1.《晏子使楚》中說:“桔生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
——氣候
(光照、熱量、水分影響作物種類、復種指數、產量和農業地域類型等)
2、杭州的“明前龍井”茶馳名中外,日本的茶道愛好著把茶種帶回日本栽培,但效果不好。
——土壤
(土壤是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土壤類型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