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農業的區位選擇(精選10篇)
5.2農業的區位選擇 篇1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區位的含義,理解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理解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并非都是決定性的,人類對自然因素可以進行改造,理解影響農業區位的經濟因素是不斷變化的;
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樹立人類改造自然發展農業,要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影響農業的主要自然區位因素;
2.社會經濟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教學難點:運用所學原理,合理評價選擇農業區位。
教具準備:有關掛圖、自制圖表等
教學方法: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啟發式講述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1.農業生產需要哪些投入?有哪些產出?2.農業生產如何分類?
[引入]通過前面一節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到由于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和政策等的不一致,會導致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差異。那么不同的地區如何根據自己的市情、區情或鄉情尋找適合自己的農業發展道路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一問題。
一、區位[板書]
某事物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絕對區位);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相對區位)。
二、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板書]
閱讀教材第7頁圖5.5及相關課文,分析:
1.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圖5.5列出的因素外,影響農業決策的因素還有哪些?
3.舉例說明上述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
1.氣候
熱量-影響農作物的分布、復種制度。
光照-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因為植物體內的干物質絕大部分來自光合作用)。
降水-多少(過干、過濕)、季節分配(如華北的春旱、夏澇);一般年降水少于250mm,除有灌溉水源,一般不能種植作物,水熱配合。
2.地形
(1)直接的影響-不同的地形類型區:平原-耕作業、丘陵山區-畜牧業。
一般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發展種植業,我國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丘陵和山地不得發展種植業。
(2)間接的影響-海拔高度-熱量差異-農作物分布的垂直變化
3.土壤(包括土壤肥力、酸堿度、土層厚度、土壤結構等)
4.市場-影響農業生產的類型和產量
5.交通運輸
6.政策-提供或降低某一農產品的收購價格
7.科技
[設疑鞏固]在下列地理事例后的括號內,填出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1.新疆的哈密瓜甜又香。(氣候)
2.橫斷山區的立體農業。(地形)
3.大城市的郊區一般都有農副產品基地。(市場)
4.江南丘陵適宜種植茶樹。(土壤)
5.冬季,南方各省區的蔬菜供應到東北三省。(交通運輸)
6.我國大部分省區實行了農村稅費改革。(政策)
[小結歸納]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是生產者在綜合考慮影響農業生產的各種區位因素的基礎上,選擇影響該地區農業生產最有利的因素,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從而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板書]
[學生討論][回答]人們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通過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等技術改革,擴大某種農作物的種植范圍。另一方面是,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宜發展農業。當然對自然因素的改造不是無限制的,因為還要充分考慮投入和產出比,如果產出低于投入就不適宜改造了。
。劢處煔w納]分析得很對,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并非都是決定性的。但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地區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對不變的,而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則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下面我們學習本節最后一個問題。
四、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板書]
[提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8~9頁的文字和圖5.8,歸納影響農業區位的社會經濟因素有哪些?以及哪些因素的發展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較為突出?
。蹖W生討論][回答]影響農業區位的社會經濟因素主要有:市場、交通運輸、政策、科學技術現代化等。這些因素的發展變化,主要是市場、交通運輸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市場區位及其需求的變化,交通運輸條件的發展變化。
教師歸納:以上同學說的很對。市場區位的變化是影響農業區位最突出的因素。交通運輸條件的變化也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大。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一切農業生產都以市場為導向,這樣才有生命力,農民才能真正得到實惠,增加收入。
。叟e例]浙江省首先在全國實行糧食購銷體制改革。這是xx年3月1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報道的。種糧大戶與企業訂合同,即稱為訂單糧食。農民根據訂單進行生產,心里就踏實了,也沒有后顧之憂了。
[舉例]1998年某省某縣大蔥獲得豐收,豐收后的該縣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為此政府出資在電視上播出了該縣大蔥的廣告,該縣成了全國大蔥的集散地,價格也一路上漲。后來,該縣的大蔥信息還上了互聯網。1999年該縣大蔥種植面積增加了10萬畝,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試分析這一現象的產生原因。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在進行農業區位選擇時,不僅要分析區位因素,更要分析其發展變化。另外國家政策、政府干預對農業生產都是有重大影響的。例如中國農村的三次革命:第一次土地改革,第二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第三次稅費改革都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和農業經濟的發展。
[設疑鞏固]分析影響下列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自然條件或社會經濟條件。
古巴的甘蔗、我國河西走廊的糧棉、黑龍江省的大豆、珠江三角洲的魚塘、上海郊區的乳牛場和養雞場。
[學生討論][回答]
古巴的甘蔗──氣候條件適宜,長期的生產習慣。
河西走廊──夏季高溫,有祁連山冰雪水灌溉。
黑龍江大豆──夏季高溫,肥沃黑土。
珠江三角洲的魚塘──河網密布,地勢低平,低洼處長期積水,利于挖泥成塘。
上海郊區的乳牛場和養雞場──乳畜制品、鮮奶、雞蛋等不適于長距離運輸,從經濟效益考慮,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場。
五、總結
本課主要學習了有關區位的基本知識,影響農業區位的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通過學習,大家了解了農業的區位選擇必須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農業土地。我們應該看到,人類認識自然的能力是不斷加強的,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并根據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隨時調整農業區位。而這樣做的最終目的,均是為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從而使農業不斷持續發展。因此,我們要學會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布置作業]
1.調查分析我們日常生活用的一些食品主要是哪些地區生產的,并說明市場、交通運輸等條件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2.某山區鄉鎮發展粟子生產,如果你是鄉長,為提高粟子產量,你會采取哪些決策?
[板書設計]
5.2農業的區位選擇
一、區位
二、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1.氣候 2.地形 3.土壤 4.市場 5.交通運輸 6.政策 7.科技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四、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1.市場區位及其需求的變化
2.交通運輸條件的發展變化
5.2農業的區位選擇 篇2
農業的區位選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區位的概念。
2.理解農業位因素及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3.對不同的農業部門能進行合理的區位選擇。
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圖形,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2.結合具體事例,能分析影響農業區位因素的利與弊,并找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
3.組織學生搞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教育目標
1.認識人類的生產活動應因地制宜,協調人地關系,注意保護環境,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2.認識影響農業區位的自然因素是可以改造的,從而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1.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
2.農業區位的社會經注因素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應以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教學難點
如何對農業生產進行區位選擇,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農業生產的特點及農業的分類,了解到了由于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和政策等的差別,產生了不同的農業生產情況,即不同地區的農業類型不同,也即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的特點。那么,具體來說,在不同的地區應該發展何種農業比較好,或者說才算合理的呢?這就是我們本節課所要學的內容:“5.2 農業的區位選擇”
5.2 農業的區位選擇(板書)
。圩x圖]讀教材第6頁圖5。4,分析我國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農業景觀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區位”。
一、區位的含義[板書]
學生討論: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兩地的農業景觀不同,主要是它們所處的位置和自然條件不同所造成的。這也說明兩者的區位不同。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廣人稀——大規模機械化——小麥
青藏高原:地勢高峻、氣候寒冷、山地草場廣布——粗放的放牧業
教師歸納:
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
那么哪些因素影響著農業的區位選擇呢?
二、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板書]
。壑笇W生讀圖]根據教材第7頁圖5。5,思考以下問題:
。1) 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除圖中列出的各種因素外,影響農民決策的因素還有哪些?
學生討論回答: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氣候、地形、土壤、市場、交通運輸、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農民的文化素質,農民自身的資金情況,當地的科技情況等等對農民自身決策都是有影響的。
教師評價:對,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就是這六點。
[板書]1、氣候2、地形3、土壤4、市場5、交通運輸6、政策
氣候:熱量、光照、降水影響極大
地形:影響農業的類型(平原與山區不同)、影響農作物的分布(農作物隨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地;山地——畜牧業、林業
土壤: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不同土壤適宜生長不同作物,東南丘陵的紅壤適宜種茶樹等。
市場: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能運輸:園藝業、乳畜業產品容易變質,要求有方便的交通運輸條件
政策:國家政策和政府干預手段影響,如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商品性生產基地建設
[教學反饋]根據剛講的農業區位因素完成第9頁“活動題”。
學生討論回答:A處種小麥B處養乳牛C處種花卉。
教師歸納:對。以上我們既從產品種植的本身條件考慮,還要考慮社會經濟條件,如地價、產值、投入成本、市場等。
那么影響農業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都是一成不變的嗎?下面看幾個實例:
例1:江西丘陵地區經人工修筑后,一層層梯田種上了水稻、果樹等農產品。
例2:長江以北農作物楞一年三熟:據2000年3月20日《科技日報》報道,在長江以北地區,人們一直習慣于春種秋收,一年兩熟。位于長江以北的河南省商水縣的40萬畝良田,卻已連續5年實現“一年三熟”。這在常人眼里簡直是個夢,但是河南省農科院的科研人員卻把它變成了現實。
。厶釂枺莞鶕陨蟽蓚事例,人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對自然因素加以利用和改造?對自然因素的改造是不是無限制的?為什么?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板書]
[學生討論回答]人們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通過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等技術改革,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范圍。另一方面是,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宜發展農業。當然對自然因素的改造不是無限制的,因為還要充分考慮投入和產出比,如果產出低于投入就不適宜改造了。
。劢處煔w納]分析得很對,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并非都是決定性的。但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地區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對不變的,而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則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下面我們學習本節最后一個問題。
四、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板書]
[提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8-9頁的文字和圖5。8,歸納影響農業區位的社會經濟因素有哪些?以及哪些因素的發展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較為突出?
[學生討論回答]影響農業區位的社會經濟因素主要有:市場、交通運輸、政策、科學技術現代化等。這些因素的發展變化,主要是市場、交通運輸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市場區位及其需求的變化[板書]
交通運輸條件的發展變化[板書]
教師歸納:以上同學說的很對。市場區位的變化是影響農業區位最突出的因素。交通運輸條件的變化也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大。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一切農業生產都以市場為導向,這樣才有生命力,農民才能真正得到實惠,增加收入。
[舉例]浙江省首先在全國實行糧食購銷體制改革。這是2001年3月1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報道的。種糧大戶與企業訂合同,即稱為訂單糧食。農民根據訂單進行生產,心里就踏實了,也沒有后顧之憂了。
。叟e例]1998年某省某縣大蔥獲得豐收,豐收后的該縣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為此政府出資在電視上播出了該縣大蔥的廣告,該縣成了全國大蔥的集散地,價格也一路上漲。后來,該縣的大蔥信息還上了互聯網。1999年該縣大蔥種植面積增加了10萬畝,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試分析這一現象的產生原因。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
在進行農業區位選擇時,不僅要分析區位因素,更要分析其發展變化。另外國家政策、政府干預對農業生產都有是有重大影響的。例如中國農村的三次革命:第一次土地改革,第二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第三次稅費改革都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和農業經濟的發展。
[教學反饋]分析影響下列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自然條件或社會經濟條件:古巴的甘蔗、我國的河西走廊糧棉、黑龍江省的大豆、珠江三角洲的魚塘、上海郊區的乳牛場和養雞場。
學生討論回答;
古巴的甘蔗――氣候條件適宜,長期的生產習慣。
河西走廊――夏季高溫,有祁連山冰雪水灌溉。
黑龍江大豆――夏季高溫,肥沃黑土。
珠江三角洲的魚塘――河網密布,地勢低平,低洼處長期積水,利于挖泥成塘。
上海郊區的乳牛場和養雞場――乳畜制品、鮮奶、雞蛋等不適于長距離運輸,從經濟效益考慮,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場。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比較系統地分析了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從而了解了農業的區位選擇必須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合理利用農業土地,使農業生產得到良好的發展。
。鄄贾米鳂I]
1、 調查分析我們日常生活用的一些食品主要是哪些地區生產的,以說明市場、交通運輸等條件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2、 某山區鄉鎮發展粟子生產,如果你是鄉長,為提高粟子產量,你會采取哪些決策?
[板書設計]
農業的區位選擇
一、區位的含義
二、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1、氣候 2、地形 3、土壤 4、市場 5、交通運輸 6、政策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四、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1、場區位及其需求的變化
2、通運輸條件的發展變化
旅游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理解旅游活動中的環境問題及其成因
。2) 掌握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內容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判斷、推理、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文明習慣、公德意識及利用資源、保護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重點:
旅游資源開發評價條件
教學難點:
1.游覽價值
2.市場距離
3.旅游的環境承載量
教學方法:
案例法、討論比較法
教學手段:
電化教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略
[講授新課]
[板書]4.5旅游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 旅游活動中的環境問題
[點擊課件]展示圖片:旅游交通工具,旅客隨便丟廢棄物
提問:這幅圖片反映出旅游活動會產生什么問題?產生什么影響?
回答,總結:略
[板書]1、環境污染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1、材料2
提問:上述兩材料,反映旅游活動中存在什么問題?后果如何?
回答,總結:略
[板書]2、對動植物資源的破壞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提問: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動中的什么問題?有何影響?
回答,總結:略
[板書]3、對背景環境的破壞
[點擊課件]展示圖片
提問:上述幾幅圖片反映旅游活動中的什么現象?會有何負面影響?
回答,總結:略
[板書]4、對文物古跡的破壞
[承接]除了以上問題,旅游活動還會對正常社會秩序產生沖擊。
[板書]5、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
[提問]誰能說一下,旅游活動會怎樣沖擊正常社會秩序?
回答,總結:略
[過渡承轉]略
[板書]二、旅游資源開發評價
1、游覽價值
[提問]從游覽價值角度考慮,旅游資源開發要考慮哪些條件?
回答,總結:(1)資源的質量。舉例①萬里長城,秦兵馬俑
、诤贾菸骱,蘇州園林
(2)集群狀況。 舉例①北京景區
、跅畲逍∈澜
(3)地域組合狀況。舉例①天津水上公園
、诒本┯汉蛯m
[承轉]旅游地的資源價值越高,其經濟價值也就越高嗎?(不是)
講解:與其他產業一樣,旅游業也必須考慮市場因素。
[板書]2、市場距離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討論:為什么到杭州的游客以上海、江蘇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師總結:略。提出經濟距離的概念。
[點擊課件]展示“經濟距離”動畫
[承轉]經濟距離越長,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見,旅游地的吸引半徑是有限的。
[點擊課件] 展示“吸引半徑”動畫
舉例:北京、杭州、西安、洛陽
[板書]3、交通位置及通達性。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討論:兩地中哪一個旅游資源的開發速度快一些?為什么?
[板書]4、地區接待能力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自學
[板書]5、旅游的環境承載量
[提問]請同學讀一下旅游環境承載量的概念,且說出它是用什么來衡量的呢?
師講解:旅游環境承載量包含著景區資源、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等對游人數量的適應能力,有的景區大,有的景區小。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討論:兩地在旅游的地區接待能力,旅游的環境承載量方面有什么差異?
回答,總結:略
[板書]“旅游環境的保護”
(讓同學課下自學)
[課堂小結]
[課堂反饋]
[課下作業]
5.2農業的區位選擇 篇3
農業的區位選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區位的概念。
2.理解農業位因素及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3.對不同的農業部門能進行合理的區位選擇。
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圖形,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2.結合具體事例,能分析影響農業區位因素的利與弊,并找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
3.組織學生搞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教育目標
1.認識人類的生產活動應因地制宜,協調人地關系,注意保護環境,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2.認識影響農業區位的自然因素是可以改造的,從而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1.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
2.農業區位的社會經注因素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應以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教學難點
如何對農業生產進行區位選擇,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農業生產的特點及農業的分類,了解到了由于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和政策等的差別,產生了不同的農業生產情況,即不同地區的農業類型不同,也即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的特點。那么,具體來說,在不同的地區應該發展何種農業比較好,或者說才算合理的呢?這就是我們本節課所要學的內容:“5.2 農業的區位選擇”
5.2 農業的區位選擇(板書)
[讀圖]讀教材第6頁圖5。4,分析我國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農業景觀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區位”。
一、區位的含義[板書]
學生討論: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兩地的農業景觀不同,主要是它們所處的位置和自然條件不同所造成的。這也說明兩者的區位不同。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廣人稀——大規模機械化——小麥
青藏高原:地勢高峻、氣候寒冷、山地草場廣布——粗放的放牧業
教師歸納:
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
那么哪些因素影響著農業的區位選擇呢?
二、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板書]
。壑笇W生讀圖]根據教材第7頁圖5。5,思考以下問題:
。1) 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除圖中列出的各種因素外,影響農民決策的因素還有哪些?
學生討論回答: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氣候、地形、土壤、市場、交通運輸、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農民的文化素質,農民自身的資金情況,當地的科技情況等等對農民自身決策都是有影響的。
教師評價:對,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就是這六點。
。郯鍟1、氣候2、地形3、土壤4、市場5、交通運輸6、政策
氣候:熱量、光照、降水影響極大
地形:影響農業的類型(平原與山區不同)、影響農作物的分布(農作物隨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地;山地——畜牧業、林業
土壤: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不同土壤適宜生長不同作物,東南丘陵的紅壤適宜種茶樹等。
市場: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能運輸:園藝業、乳畜業產品容易變質,要求有方便的交通運輸條件
政策:國家政策和政府干預手段影響,如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商品性生產基地建設
[教學反饋]根據剛講的農業區位因素完成第9頁“活動題”。
學生討論回答:A處種小麥B處養乳牛C處種花卉。
教師歸納:對。以上我們既從產品種植的本身條件考慮,還要考慮社會經濟條件,如地價、產值、投入成本、市場等。
那么影響農業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都是一成不變的嗎?下面看幾個實例:
例1:江西丘陵地區經人工修筑后,一層層梯田種上了水稻、果樹等農產品。
例2:長江以北農作物楞一年三熟:據2000年3月20日《科技日報》報道,在長江以北地區,人們一直習慣于春種秋收,一年兩熟。位于長江以北的河南省商水縣的40萬畝良田,卻已連續5年實現“一年三熟”。這在常人眼里簡直是個夢,但是河南省農科院的科研人員卻把它變成了現實。
[提問]根據以上兩個事例,人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對自然因素加以利用和改造?對自然因素的改造是不是無限制的?為什么?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板書]
。蹖W生討論回答]人們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通過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等技術改革,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范圍。另一方面是,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宜發展農業。當然對自然因素的改造不是無限制的,因為還要充分考慮投入和產出比,如果產出低于投入就不適宜改造了。
。劢處煔w納]分析得很對,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并非都是決定性的。但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地區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對不變的,而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則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下面我們學習本節最后一個問題。
四、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板書]
。厶釂枺菀龑W生閱讀教材第8-9頁的文字和圖5。8,歸納影響農業區位的社會經濟因素有哪些?以及哪些因素的發展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較為突出?
[學生討論回答]影響農業區位的社會經濟因素主要有:市場、交通運輸、政策、科學技術現代化等。這些因素的發展變化,主要是市場、交通運輸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市場區位及其需求的變化[板書]
交通運輸條件的發展變化[板書]
教師歸納:以上同學說的很對。市場區位的變化是影響農業區位最突出的因素。交通運輸條件的變化也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大。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一切農業生產都以市場為導向,這樣才有生命力,農民才能真正得到實惠,增加收入。
[舉例]浙江省首先在全國實行糧食購銷體制改革。這是2001年3月1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報道的。種糧大戶與企業訂合同,即稱為訂單糧食。農民根據訂單進行生產,心里就踏實了,也沒有后顧之憂了。
。叟e例]1998年某省某縣大蔥獲得豐收,豐收后的該縣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為此政府出資在電視上播出了該縣大蔥的廣告,該縣成了全國大蔥的集散地,價格也一路上漲。后來,該縣的大蔥信息還上了互聯網。1999年該縣大蔥種植面積增加了10萬畝,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試分析這一現象的產生原因。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
在進行農業區位選擇時,不僅要分析區位因素,更要分析其發展變化。另外國家政策、政府干預對農業生產都有是有重大影響的。例如中國農村的三次革命:第一次土地改革,第二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第三次稅費改革都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和農業經濟的發展。
[教學反饋]分析影響下列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自然條件或社會經濟條件:古巴的甘蔗、我國的河西走廊糧棉、黑龍江省的大豆、珠江三角洲的魚塘、上海郊區的乳牛場和養雞場。
學生討論回答;
古巴的甘蔗――氣候條件適宜,長期的生產習慣。
河西走廊――夏季高溫,有祁連山冰雪水灌溉。
黑龍江大豆――夏季高溫,肥沃黑土。
珠江三角洲的魚塘――河網密布,地勢低平,低洼處長期積水,利于挖泥成塘。
上海郊區的乳牛場和養雞場――乳畜制品、鮮奶、雞蛋等不適于長距離運輸,從經濟效益考慮,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場。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比較系統地分析了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從而了解了農業的區位選擇必須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合理利用農業土地,使農業生產得到良好的發展。
[布置作業]
1、 調查分析我們日常生活用的一些食品主要是哪些地區生產的,以說明市場、交通運輸等條件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2、 某山區鄉鎮發展粟子生產,如果你是鄉長,為提高粟子產量,你會采取哪些決策?
。郯鍟O計]
農業的區位選擇
一、區位的含義
二、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1、氣候 2、地形 3、土壤 4、市場 5、交通運輸 6、政策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四、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1、場區位及其需求的變化
2、通運輸條件的發展變化
旅游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5.2農業的區位選擇 篇4
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一直是我們地理教學的中心問題之一。經過教學實踐,我們認為案例教學在涉及有關人地關系方面的教學內容時應用效果頗佳。
農業的區位選擇問題對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難于理解的問題。為此,我們從電視節目(xx年,“第七日”欄目)和《北京晚報》上搜集到了北京市農業區位方面的一些相關案例,進行整理后提供給學生,師生共同分析、探討,幫助學生認識、理解農業區位選擇問題。
一、案例
案例一:
據北京電視臺“第七日”報道,望京地區某街道兩旁種的竹子幾乎全都枯死了。記者進行了相關采訪后了解到:竹子是常綠淺根植物,要求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溫帶竹區的年平均氣溫為10~15℃,年降水量 700~1000mm;亞熱帶竹區的年平均氣溫為15~20℃,年降水量1000~1500rum。竹的根系集中稠密,竹稈生長快,生長量大,蒸騰作用強,對土壤、水肥條件要求較高。土層深厚、肥沃濕潤、富含有機質、呈酸性反應的土壤最適宜生長。由此看來,該地區的竹子死亡不是管理不善造成的。該地區街道兩旁選擇種竹子是由本地區主管部門領導決定,從我國南方地區引種的。
附:我國南方地區和北京地區的部分氣候資料
南方地區(秦嶺~淮河以南)
北京地區
一月平均氣溫
0℃
-4℃
年平均降水量
800mm以上
609mm
案例二:
據《北京晚報》報道,通州區今年從美國、歐洲引種樹莓獲得成功。樹莓,亦稱紅葡,主要分布在寒帶和溫帶地區,中國南北各地有野生。人工栽培最早始于歐洲,中國僅東北地區栽培。樹莓根系較淺,要求疏松的土壤和較好的肥水管理。另據報道,xx年春,在北京八達嶺長城東北部的永寧鎮,有一片40公頃的玉米田被改建成國際標準化的樹莓種植園。根據地方政府的規劃,今后五年左右,位于長城北側的北京延慶縣境內的40萬畝玉米田將有50%分批改建成樹莓種植園。屆時,樹莓將達到20萬畝。這是北京市為優化生態環境,防御蒙古高原風沙侵襲首都、建立環北京森林生態屏障而積極推行“退耕還林”政策的一項重大舉措。屆時,采摘、品嘗紅莓成為一項普及的休閑旅游活動。在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紅莓果被譽為“黃金漿果”,廣泛用于飲料、食品、糖果、冷飲和鮮食。樹莓在我國剛剛起步,國際市場需求量大。因此,樹莓將成為我國新興果業的先鋒樹種,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附:延慶和我國東北地區的部分氣候資料
延慶平均海拔550米,山區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非常優越,土壤、水質、空氣的潔凈度基本與瑞士日內瓦處在同一水平。延慶縣夏季涼爽,年均溫8℃,降水量 534mm,無霜期185天。
東北地區的吉林省1月平均氣溫:-20℃~-14℃,無霜期 125天左右。
二、案例的應用
教師將這兩個案例和資料提供給學生,由于資料內容均涉及本市,而且又具有新聞性質,學生比較感興趣。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教師首先設問:北京從我國南方地區引種竹子失敗了,而從歐美引進的樹莓卻獲得了成功,這是為什么?通過學生分析,逐步認識到氣候(光、熱、降水)、土壤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進一步分析案例二,設問:某種農作物(植物)的區位選擇還應考慮哪些因素(保證成活,保證品質)?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樹莓的生物特性要求和案例中提到的其他自然條件,幫助學生理解影響農業區位的自然條件,即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其次,引導學生分析兩個案例并思考: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除自然條件外,還有哪些條件?案例中是否涉及到了所有影響農業區位的條件?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影響農業區位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如市場、交通運輸和政府政策等。再次,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思考:北京地區是否就無法種植竹子?有哪些辦法?北京市的遠郊區縣在自然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能否都種樹莓?為什么?通過學生思考、分析,進一步明確人類通過技術手段,可以對自然條件進行改造和利用;農業區位的選擇更要考慮到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特別是市場需求的變化。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農業區位的選擇問題進行總結,形成知識結構框架。
三、反思
1.關于案例、資料的加工、整理和表述
案例教學中的案例需要教師進行加工、整理,可以選擇以文字表述為主,也可以以地理圖表方式表述為主,而以地理圖表為主的表達方式更能培養學生的地理能力和地理學習興趣。本節教學應用到的案例則以文字表述為主,如果將案例中我國南方地區、東北地區和北京地區的氣候資料改為地圖(中國一月平均氣溫分布、中國年降水量)、氣溫年變化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等地理圖表,讓學生進行分析,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2.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
本節教學采用的是我們常用的傳統教學組織形式,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下,跟隨教師一同分析、思考,逐步解決問題。教師也可以嘗試將案例、資料、問題提示等一起下發給學生,讓學生分組進行資料處理、討論,教師主要是服務,幫助學生解答討論過程中學生無法解答的疑難,使討論順利進行下去,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探究,找到問題的答案。
5.2農業的區位選擇 篇5
一、 教學內容分析:
《農業的區位選擇》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課標教材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第一節內容,課時為1課時。
1、 教材地位:
區位論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內容之一,“農業的區位選擇”是農業區位理論的主要內容,通過對其的探究讓學生了解農業的區位選擇必須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來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因此這節不僅闡述了農業區位選擇的基本原理,同時也揭示區位理論的學習和研究方法,對學生以后學習工業、交通等區位理論,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2、 教材的思路和特點:
本節的教材編寫重視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對實際問題的分析,本節教材以兩種不同的農業景觀圖引入,提高了學生想了解為什么會這樣、進而要求獲取相關知識的興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講述了區位概念的兩層含義,便于學生科學地理解概念。以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通過P43的活動1和2,可以培養學生學會具體分析某種一農業生產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它們是如何影響的。通過活動3則很自然地引入到了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知識的講解,案例1的設置,了解環地中海地區農業因素的變化而帶來的農業變遷,使學生掌握農業區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一知識點。農業地域的形成這一知識則主要是通過文字講述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農業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種農業地域類型。通過案例2,讓學生學會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因素及其生產特點,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我校高一學生經過小學和初中的課改,個性比較突出,他們對感興趣的知識能有較高的熱情和探究的意愿,他們希望能有個表現自己能力的舞臺,他們也具備有一定的合作能力,但初中地理知識相當薄弱,地理空間分析和思維能力很差。
三、 設計思想:
以教材為平臺,以新理念為指導,依照新課標,活用教材,利用鄉土資源,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主導,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工具,運用情境教學法、比較法、啟發式講授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以探究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為目的,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四、 教學目標:
(一)、課標要求: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并分析其形成條件
(二)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了解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及變化;掌握分析農業區位選擇的思路和方法。
(3)了解農業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景觀圖認識區域農業生產活動的差異,理解農業區位的影響因素;
(2)對圖3、3的閱讀和討論了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并認識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
(3)通過“活動”和“案例”分析探究,熟悉并掌握農業區位選擇的基本方法和農業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幫助學生樹立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思想。
(3)培養學生科學的地理思維和探究精神。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分析和應用,明確農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對農業的區位選擇產生影響
2、 學會運用所學的原理方法分析具體的案例
教學難點:
正確應用農業區位理論結合事例分析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
六、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采用情境教學法和比較法
學生欣賞多媒體播放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成都平原的稻田,華北平原的麥田,內蒙古高原的牧場圖片
教師提問:這些地方的農業生產相同嗎?
播放成都平原的稻田和內蒙古高原的牧場圖片
提問:1、兩地的農業景觀有什么不同?
2、為什么兩地會出現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
學生以小組形式觀察討論回答
設計意圖:
1、直觀地引入農業生產的區位差異,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選擇我國的這兩個地區的農業景觀進行比較而不選擇教材的兩幅國外農業景觀圖,主要是考慮到學生的初中地理知識水平較薄弱。
3、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探究及合作能力
(二)、承轉
教師:是哪些因素影響著各地的農業生產選擇不同的類型呢?這就是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引出區位的概念)
(三)區位的含義
采用啟發式講授法
教師講解:農業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
以成都平原的水稻種植為例,它的區位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成都平原;二是成都平原種植水稻是與當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是環境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教師提問:內蒙古高原的牧業的區位含義是什么?
設計意圖:
區位的含義不是重點內容,通過教師的講解和提問讓學生了解區位的兩層含義就可以了
(四)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采用小組合作法探究
指導學生讀圖:根據教材第42頁圖3.3,思考以下問題:
1、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圖中列出的各種因素外,影響農業的區位選擇因素還有哪些?
教師小結:既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會環境因素,如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機械等。
課件展示活動內容:分析影響下列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學生分組討論)
1.結合水稻生長需要的熱量和水分條件,分析為什么水稻生產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季風區和溫帶季風氣候區,而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
(展示孟買,北京、羅馬位置圖,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
2、蕉城赤溪的茶園照片
3、海南的橡膠園圖
4、蕉城虎壩天湖的反季節蔬菜基地照片
學生發言,教師適當引導、評點并作講解。
設計意圖:
1、本節教材的重點內容,要詳細分析,并通過練習,讓學生學會根據實際情況分析農業區位的自然影響因素,掌握分析農業區位選擇的思路和方法,但由于學生剛學習這部分內容,所以分析的問題選擇的難度要小。
2、練習中選擇當地的農業例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感受到學有所用
3、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能主動的探究。
(五)承轉過渡:
那么影響農業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都是一成不變的嗎?我們來閱讀案例1: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并完成相應的活動題
(六)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采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
案例探究:
環地中海地區農業的變遷
學生自主學習并回答如下問題:
1.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區位因素發生過哪些變化,對農業區位選擇有哪些影響?
2.哪些因素在農業區位選擇中起的作用越來越大?你能對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區位選擇提出建議嗎?
學生發言,教師適當引導、評點并作講解。
教師總結:根據以上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較穩定,而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由于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某個區位因素的變化也會引起其他區位因素的變化。尤其是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大,進而對農業的區位選擇影響也很大。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閱讀材料,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問題。
(七)農業地域的形成
采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
1、 學生閱讀教材了解農業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2、案例探究:
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形成
1、 多媒體展示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景觀圖片,教師介紹什么是混合農業
2、 展示澳大利亞的氣溫分布圖、降水分布圖、地形分布圖和人口分布圖,多圖結合,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
(1).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在生產結構、經營方式、科技應用、農業專業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點?
(2).在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形成的過程中,有哪些區位因素在起作用?
學生發言,教師適當引導、評點并作講解。
設計意圖:
1、 通過混合農業景觀圖片展示化抽象為直觀的,使學生更好的了解混合農業這種農業地域類型,有利于學生分析該農業類型的形成。
2、通過案例分析,不僅了解了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生產,更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了學生思路。
3、樹立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思想。
(八)課堂小結
本課主要學習了有關區位和農業地域形成的基本知識,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通過學習,同學們了解了農業的區位選擇必須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農業土地。
(九)課后作業:
1、課本P43“活動”2、3兩題
2、P44“活動”第2題
設計意圖
1、課后對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深化
2、三道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去收集有關資料,做為課后作業能給學生較充分的時間去完成。
(十)板書設計
七、 教學反思
1、 能結合本校學生的學情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編排,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 教學的設計能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的教育理念。
3、 能結合鄉土資源,采用多種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2農業的區位選擇 篇6
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從個案分析中掌握混合農業的區位因素和生產特點。
能力目標:培養分析、歸納、運用地理基礎知識的能力。
德育目標:懂得農業區位的選擇須按照自然和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布局農業,充分利用農業資源,以實現最大經濟效益。
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重點]
農業主要區位因素的分析和應用
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難點]
結合事例分析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
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方法]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討論法
[教具準備]錄像機(帶)、投影儀(片)
[課 時]一課時
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過程]
[導入]:本節課我們將共同來學習農業的區位選擇。什么是農業?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由于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密切,因而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
[展示圖片]: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澳大利亞牧場。
[教師提問]:從圖片上看,兩地的農業生產有何不同之處?
[學生看圖回答]:泰國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從事水稻種植;而澳大利亞東南是一個牧場,從事養羊業。
[教師提問]:為什么這兩地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
[學生回答]:因為兩地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不一樣。
[承轉]: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農業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東南部這兩地的不同選擇呢?引入農業區位的概念。
[教師講解]:農業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
以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為例,它的區位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種植水稻是與當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是環境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教師提問]: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各小組相互交流得出: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機械。
[教師小結]:既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會環境因素,如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機械等。
影響農民決策的因素除了我們剛才提到的,還有沒有,思考下?
(舉例:飲食偏好同樣也會影響農民的決策;比如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曾是荷蘭的殖民地,荷蘭人喜歡喝咖啡,因為,印度尼西亞沒有發展茶葉生產,而是成為咖啡生產國)
思考:下列現象與影響農業區位的哪個主要因素關?
1.《晏子使楚》中說:“桔生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
——氣候
(光照、熱量、水分影響作物種類、復種指數、產量和農業地域類型等)
2、杭州的“明前龍井”茶馳名中外,日本的茶道愛好著把茶種帶回日本栽培,但效果不好。
——土壤
。ㄍ寥朗亲魑锷L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土壤類型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氣候都比較寒冷,但卻出現了不同的農業區位類型,這是為什么?
——地形
課件展示活動內容:下列農業生產的布局和變化主要受哪些區位因素的影響?為什么?(學生分組討論)
1.結合水稻生長需要的熱量和水分條件,分析為什么水稻生產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季風區和溫帶季風氣候區,而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正好滿足好暖喜濕的條件。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但高溫期降水少,如果沒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補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長。)
2.我國江西省泰和縣的千煙洲,是一個典型的中亞熱帶紅壤丘陵地區。這個地區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魚果糧”的立體農業布局模式?
。ㄊ艿匦螚l件的限制)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地區一些耕地經歷了“水稻田—甘蔗地—魚塘—花卉棚”的農業景觀變遷,你知道為什么嗎?
。ㄔ摰貐^農業生產的變化除了受市場的價格、需求變化影響外,改革開放的政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學生發言,教師適當引導、評點并作講解。
[承轉]: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較穩定,而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
由于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特征,某個區位因素的變化也會引起其他區位因素的變化。尤其是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大,進而對農業的區位選擇也產生很大的影響。
案例學習: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
學生自主學習并回答如下問題:
1.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區位因素發生過哪些變化,對農業區位選擇有哪些影響?
2.哪些因素在農業區位選擇中起的作用越來越大?你能對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區位選擇提出建議嗎?
學生發言,教師適當引導、評點并作講解。
[教師講解]: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自然環境因素相對穩定,不利因素可以適當改造;社會經濟因素變化較快,對農業的區位選擇影響也越來越大。
而農業的區位選擇,實質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慮自然條件因素,還要考慮發展變化較快的社會經濟因素,從而獲得最大的效益。
[教師講授]:人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農業土地,逐漸將自然環境改變成了不同類型的農業地域。而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從事農業生產的地區,我們稱之為農業地域。同一農業地域內,農業生產的條件、結構、經營方式、發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農業地域是怎樣形成的。(看課本45頁的案例2——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形成)
展示澳大利亞的氣溫分布圖、降水分布圖、地形分布圖和人口分布圖,多圖結合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教師講解]:混合農業是一種將耕作業和畜牧業相結合的農業地域類型。它的形式多種多樣,在經濟發達國家其生產形式比較穩定,分布比較廣泛,商品生產有一定規模,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等地,種植小麥、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飼料作物,飼養的牲畜主要是牛、羊、豬等;旌限r業以澳大利亞東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區的小麥—牧羊帶最為典型。
讀圖指導:根據澳大利亞小麥—牧羊帶分布圖,確定小麥—牧羊帶在澳大利亞氣溫分布圖、降水分布圖、地形分布圖和人口分布圖上的位置,分析說明澳大利亞小麥—牧羊帶分布地區有利的氣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條件和勞動力、市場等社會經濟條件。
學生自主閱讀案例“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亞東南墨累—達令盆地是農牧皆宜的地區。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特點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在生產結構、經營方式、科技應用、農業專業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點?
2.在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形成的過程中,有哪些區位因素在起作用?
學生發言,教師適當引導、評點并作講解。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農業區位選擇的基本原理。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農業的區位選擇實質上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在進行案例分析時,我們不但要考慮自然環境因素,還要考慮社會環境因素。農業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且這些因素是要發展變化的。對于一些不適于農業利用的自然條件,我們還可以適當加以改造利用,促進農業生產。
5.2農業的區位選擇 篇7
在上課前,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這些水果都是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但是在大家很津津有味的品嘗時候,有沒有想過,它們為什么會種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們也學習過一篇語文課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以上所說的種種,都和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農業區位的選擇有關。學習完今天的知識,我們或許就有更深的了解了。
好,在上課前,大家都有讀過了課文,那么現在想請位同學告訴我一下,什么是農業?
好,請坐下,那么,由于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密切,因而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
下面大家請看這兩幅圖——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牧場,從圖片上看,兩地的農業生產有何不同之處?
——(學生答)泰國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從事水稻種植;而澳大利亞則是一個牧場,從事牧羊業。
那現在我又有疑問了,為什么這兩地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是不是和這兩個地方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有關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農業在這兩個地方的不同選擇?要知道以上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學習農業區位的概念。
下面請同學們找到課本里有關農業區位的兩個含義并且一起讀出來: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
大家看起來是不是很抽象,那下面我們再以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為例來解說一下這兩個含義:
一是水稻這一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湄南河平原;
二是湄南河平原種植水稻是與當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是環境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們再次以湄南河平原的例子來說,這個是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首先,我們知道泰國是位于中南半島上,而這個地方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我們看一下這個圖片,圖片上的紅色曲線代表了氣溫的分布,而綠色的柱形圖則代表了降水量。在這個圖上,我們可以知道,這種氣候類型是全年高溫,而柱形圖表示降水,我們也可以看到中間部分,也就是夏季時候,是降水較多的,而冬春季是很少的,有明顯的干濕季。這是和水稻生長十分相符,而平原地區地形平坦。這些條件都有利于水稻種植。我們再來看剛才的那個湄南河平原水稻種植圖,在這一個圖上,我們有沒有看到有機械的生產啊?(沒有),嗯,是不是只有人力耕種,這也說明了這個地方的勞動力是——很豐富的。當然,它的機械化生產水平也就很低。而在這個圖上,我們也可以瞥見右上角的那些矮小的房子,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這個地方的經濟水平也是比較低的。
好,以上信息告訴我們,氣候包括:熱量和水分、地形、勞動力和機械以及經濟基礎等這些方面都是可以影響一個地方的農業生產活動的。
現在我們來看課本上圖3.3——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就有以上這么多,那哪些是屬于自然環境因素,哪些又屬于社會環境因素呢下面請位同學給我們總結一下。
(請同學回答,課件顯示兩個總結)——板書:農業區位因素:自然和社會,然后把學生說的寫出來。
好,現在大家花一分鐘的時間把這個 圖3.3 上的各種因素背下來。因為在以后考試的試題中,無非就是要考這些因素的應用。
好,接下來到了我們的分組活動時間,在這里,我們就來當一次農場主,假如你今天中了頭獎,拿到了一大筆的錢,興高采烈地去白云山腳下買了下面這塊漂亮的地皮,你準備如何去經營它?你要進行什么樣的農業活動?還有,你是如何考慮的?可以結合圖3.3來進行思考。
好,現在大家就開始規劃。討論3分鐘后,每個小組派位代表來講講你們的意見是怎樣。
(根據學生講的,在板書上指出來)-可以在副板書的地方把學生的想法寫下來。
嗯,看來各位同學都很有經濟頭腦?磥硪院竺總同學都可以成為大老板拉^_^
好,學習了這些知識后,我們來看看活動題部分。(直接在下面邊說邊分析)
首先,看第一題。。。。。。。
第二題:先板圖,然后分層來說明綜合利用土地——地形的合理利用。
我國江西省的千煙洲,是個典型的中亞熱帶紅壤丘陵地區,位于我國的南方,這里氣候資源優越,光熱充足,屬濕潤地區,降水量大,水資源豐富,
但是存在著地形地貌復雜,平原面積狹小,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
丘陵山區耕作易導致水土流失,宜發展林牧業;緩坡和谷地不易發生水土流失,可發展耕作業;洼地積水易澇,適合發展魚塘養魚業。
按照農林作物的生態適應性因地制宜安排相應品種,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丘陵山地的土地生產潛力,減輕對有限耕地的壓力,把大量閑置勞動力轉移到丘陵山地的綜合開發中去,促進林業、畜牧業和多種經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還有利于改善環境,建立良性生態循環。
5.2農業的區位選擇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區位的概念
2.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3.能對不同的農業部門進行合理的區位選擇和評價
智能目標
通過案例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思想目標
樹立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努力實現人地協調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
教學難點
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農業區位
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問題探究式教學法、圖表導讀式教學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農業生產活動有多種類型,并具有地域性的特點(展示:三江平原的種植業和青藏高原的游牧業)。
而且同學們知道世界上有多種農作物和馴化了的動物,那為什么這個地區要選擇這種類型呢?一塊土地放在面前,到底怎樣去安排農業生產才是合理的呢?有哪些要素是需要考慮的呢?怎樣考慮呢?這就是這一節課要研究的農業的區位選擇問題。(板書:5.2農業的區位選擇)
(轉)注意,這里出現了一個新的概念區位,什么是區位呢?同學們在課本上找出它的定義,看看是否等同于位置。
新課教學
討論歸納:不同,包含兩層意思: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空間聯系。(板書斜體字)
(轉)位置往往是固定的,因此,我們考慮更多的是后者,也就是事物之間的空間聯系,這里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農業的區位選擇,怎么影響的呢?接下來我們就先來學習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這部分內容,我們可以從兩則案例談起。請同學們認真閱讀下面兩個材料,注意其中黑體字的內容。(板書:一、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案例一:
據北京電視臺“第七日”報道,望京地區某街道兩旁種的竹子幾乎全都枯死了。記者進行了相關采訪后了解到:竹子是常綠淺根植物,要求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溫帶竹區的年平均氣溫為12~17℃,1月平均溫度-2℃~4℃,年降水量700~1000mm;亞熱帶竹區的年平均氣溫為15~20℃,1月平均溫度4℃~8℃,年降水量1000~1500mm。竹的根系集中稠密,竹稈生長快,生長量大,蒸騰作用強,對土壤、水肥條件要求較高。土層深厚、肥沃濕潤、富含有機質、呈酸性反應的土壤最適宜生長。由此看來,該地區的竹子死亡不是管理不善造成的。該地區街道兩旁選擇種竹子是由本地區主管部門領導決定,從我國南方地區(亞熱帶竹區)引種的。
表一:北京與南方地區氣候資料比較表
南方地區(秦嶺~淮河以南)
北京地區
一月平均氣溫
0℃以上
-4℃
年平均降水量
800mm以上
609mm
土壤
酸性
堿性
案例二:
據《北京晚報》報道,通州區今年從美國、歐洲引種樹莓獲得成功。樹莓,亦稱紅葡,主要分布在寒帶和溫帶地區,中國南北各地有野生。人工栽培最早始于歐洲,中國僅東北地區栽培。樹莓根系較淺,要求疏松的土壤和較好的肥水管理。另據報道,xx年春,在北京八達嶺長城東北部的永寧鎮,有一片40公頃的玉米田被改建成國際標準化的樹莓種植園。根據地方政府的規劃,今后五年左右,位于長城北側的北京延慶縣境內的40萬畝玉米田將有50%分批改建成樹莓種植園。屆時,樹莓將達到20萬畝。這是北京市為優化生態環境,防御蒙古高原風沙侵襲首都、建立環北京森林生態屏障而積極推行“退耕還林”政策的一項重大舉措。屆時,采摘、品嘗紅莓成為一項普及的休閑旅游活動。在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紅莓果被譽為“黃金漿果”,廣泛用于飲料、食品、糖果、冷飲和鮮食。樹莓在我國剛剛起步,國際市場需求量大。因此,樹莓將成為我國新興果業的先鋒樹種,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附:延慶永寧鎮部分自然資料
永寧鎮位于延慶盆地東部,地勢東高西低,東、南、北三面為山區及半山區,中部為平原,海拔在490.6~800米之間。新華營河(媯水河的上游)流經鎮域西部,白河南干渠、北干渠從鎮區穿過,山區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非常優越,土壤、水質、空氣的潔凈度基本與瑞士日內瓦處在同一水平。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7℃。
案例應用:
思考一:北京從我國南方地區引種的竹子失敗了,而延慶縣永寧鎮從歐美地區引進的樹莓卻獲得了成功,為什么?
結論:氣候、土壤(板書)
分析:
1.光照、熱量、水分等氣候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極大,不同的動植物生長發育要求不同的氣候條件,而氣候條件的分布往往具有地域性。
2.土壤是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不同種類的土壤,適宜生長的作物不同。
思考二:“北京從我國南方地區引種竹子”,“延慶縣永寧鎮從歐美地區引進樹莓”這兩個舉動撇開自然條件不考慮,有沒有什么非自然的因素在影響這種行為呢?
結論:政策、市場
分析:
1.世界各國的農業,都受到國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預手段的影響。北京竹子的引進就是政府決策的結果,永寧鎮樹莓的引進也是北京城市規劃的一部分。
2.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小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到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很多,大體上可以分為自然和和社會兩大部分──投影圖“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補充其他重要的農業區位因素。
跟蹤訓練:農業在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進行不同區位選擇的原因
思考三:北京地區是否就無法種植竹子了?有哪些辦法呢?
結論: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板書)
分析:
1.一方面可以通過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等擴大南方竹子的區位范圍。
2.另一方面我們注意到,北京地區種植竹子,目前來說氣候、土壤、水分等都存在較大障礙;但這些障礙并非都是決定性的,例如可以通過建立溫室等方式改照當地的光、熱、水等條件,從而讓竹子度過不適宜的冬春季節。另外對于所需酸性土壤我們也可以通過人為方式改造。
跟蹤訓練:1.雙季稻生產、小麥種植的例子
2.玻璃溫室、梯田、茶園噴灌
追問:當前階段,你要是北京的城市規劃部門的主管領導,你真會不惜一切代價,去改造當地的自然條件嗎?
結論:不會
分析:對自然因素的改造,要根據當時當地的經濟技術條件,并充分考慮到投入和產出比,另外還要注意保護環境。
思考五:北京市的遠郊區縣在自然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能否都種植樹莓?
結論:社會經濟因素是發展變化的(板書)
分析:北京引種樹莓可以說一方面是自然條件適合,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樹莓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量,但是市場等社會經濟條件不像自然條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它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
跟蹤訓練:
1.城市周圍將生產的重點轉為蔬菜、肉、蛋、奶以及園藝業。
2.果樹的種植面積隨市場價格的變化而變化。
3.北京冬季可以吃到南方的蔬菜。
4.荷蘭的鮮花裝點著世界;美、加、澳、法等國成為世界主要的商品糧食生產國;荷蘭、丹麥、新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的乳畜產品供應國;拉美、非洲以及東南亞、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5.我國的棉花價格與棉花種植面積之間的關系。
邊練,邊總結并板書。
教學反思: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有自然因素,有社會經濟因素。對于有利的自然因素可以加以充分的利用,不利的因素可以在考慮技術、效益、生態等的前提下加以合理改造。社會經濟因素不同于自然因素,它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需要用發展的觀點去分析。只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考慮到了,才能保證選擇出對農業土地的最合理的利用方式。
板書設計:
5.2農業的區位選擇
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5.2農業的區位選擇 篇9
【課標解讀】分析農業的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培養分析、歸納、運用地理基礎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從個案分析中掌握混合農業的區位因素和生產特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懂得農業區位的選擇須按照自然和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布局農業,充分利用農業資源,以實現經濟效益。培養學生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觀。
【教學重點】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明確農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會對農業的區位選擇產生影響;學會利用農業區位理論分析具體案例
【教學難點】正確運用農業區位選擇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現代農業意識。
【教法與學法】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本節課我們將共同來學習農業的區位選擇。什么是農業?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由于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密切,因而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的產業。
[展示圖片]: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澳大利亞牧場。
[提問]:從圖片上看,兩地的農業生產有何不同之處?
[學生看圖回答]:泰國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從事水稻種植;而澳大利亞東南是一個牧場,從事養羊業。
[提問]:為什么這兩地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
[學生回答]:因為兩地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不一樣。
[承轉]: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農業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東南部這兩地的不同選擇呢?引入農業區位的概念。
[講解]:農業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
以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為例,它的區位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種植水稻是與當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是環境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提問]: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各小組相互交流得出: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機械。
[小結]:既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會環境因素,如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機械等。
以湄南河平原為例,影響其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中南半島位置圖,學生讀圖思考。
[學生討論后回答]:中南半島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熱;平原地區地形平坦;紅色土壤肥沃;人力耕種,勞動力豐富,機械化水平低。
課件展示活動內容:下列農業生產的布局和變化主要受哪些區位因素的影響?為什么?(學生分組討論)
1.結合水稻生長需要的熱量和水分條件,分析為什么水稻生產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季風區和溫帶季風氣候區,而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氣候)
2.我國江西省泰和縣的千煙洲,是一個典型的中亞熱帶紅壤丘陵地區。這個地區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魚果糧"的立體農業布局模式?
(地形、土壤)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地區一些耕地經歷了"水稻田-甘蔗地-魚塘-花卉棚"的農業景觀變遷,你知道為什么嗎?(市場、政策)
學生發言,適當引導、評點并作講解。
[承轉]: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較穩定,而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
由于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特征,某個區位因素的變化也會引起其他區位因素的變化。尤其是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大,進而對農業的區位選擇也產生很大的影響。
案例學習: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
學生自主學習并回答如下問題:
1.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區位因素發生過哪些變化,對農業區位選擇有哪些影響?
2.哪些因素在農業區位選擇中起的作用越來越大?你能對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區位選擇提出建議嗎?
學生發言,教師適當引導、評點并作講解。
[講解]:農業的區位選擇,實質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慮自然條件因素,還要考慮發展變化較快的社會經濟因素,從而獲得的效益。
[講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從事農業生產的地區,我們稱之為農業地域。在同一農業地域內,農業生產的條件、結構、經營方式、發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由于動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異,世界上形成了多種農業地域類型。
展示澳大利亞的氣溫分布圖、降水分布圖、地形分布圖和人口分布圖,多圖結合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講解]:混合農業是一種將耕作業和畜牧業相結合的農業地域類型。它的形式多種多樣,在經濟發達國家其生產形式比較穩定,分布比較廣泛,商品生產有一定規模,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等地,種植小麥、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飼料作物,飼養的牲畜主要是牛、羊、豬等;旌限r業以澳大利亞東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區的小麥-牧羊帶最為典型。
讀圖指導:根據澳大利亞小麥-牧羊帶分布圖,確定小麥-牧羊帶在澳大利亞氣溫分布圖、降水分布圖、地形分布圖和人口分布圖上的位置,分析說明澳大利亞小麥-牧羊帶分布地區有利的氣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條件和勞動力、市場等社會經濟條件,加強對課本圖3.3核心原理的實際應用。
學生自主閱讀案例"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亞東南墨累-達令盆地是農牧皆宜的地區。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特點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在生產結構、經營方式、科技應用、農業專業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點?
2.在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形成的過程中,有哪些區位因素在起作用?
學生發言,適當引導、評點并作講解。
[提問]:那么,澳大利亞的墨累-達令盆地的區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處?
知識拓展:課件展示澳大利亞大分水嶺的雨影效應的形成原理及東水西調示意圖。
[講解]:澳大利亞東南部受大分水嶺的影響,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嶺的東側,在其西側形成山地的雨影效應,降水豐富地區與農業生產地區分布不一致,灌溉成為澳大利亞農牧業發展的限制性條件。因此,澳大利亞對水利工程建設很重視,東水西調促進了墨累-達令盆地農牧業的發展。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農業區位選擇的基本原理。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農業的區位選擇實質上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在進行案例分析時,我們不但要考慮自然環境因素,還要考慮社會環境因素。農業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且這些因素是要發展變化的。對于一些不適于農業利用的自然條件,我們還可以適當加以改造利用,促進農業生產。
課后活動:以你的家鄉為例,調查研究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以及一個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因素變化的情況。
[板書設計]:
農業的區位選擇
5.2農業的區位選擇 篇10
【教學目的】
1.掌握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區位選擇的影響。
2.懂得對不同的農業生產部門進行合理的區位選擇。
3.樹立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人地協調的發展理念。
【教學重點】影響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法、討論法、電化教學
【教具準備】錄像機(帶)、投影儀(片)
【課 時】一課時
【授課內容】(略)
(播放錄像)三江平原的種植業,青藏高原的畜牧業
。▽W生活動)
看錄像、思考:按農業生產對象分類,三江平原、青藏高原各是什么類型的農業?造成兩地區農業生產類型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ǹ偨Y導入)
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分別處在我國的東北部和西南部,由于諸多因素,如地形、氣候、勞動力等條件的差異,分布著不同的農業類型,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農業區位(引出區位概念),所謂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具體位置,如東北和西南;二是指分布狀況,如種植業和畜牧業。那么,對不同地區的農業,如何才能做出合理的區位選擇呢?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ò鍟
5.2 農業的區位選擇
。▽W生活動)結合圖5.5,學生回答影響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ń處熤v述)
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方面。其中自然條件中的氣候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極大,各地區由于熱量、光照、水分條件的差異形成了農業生產極為明顯的地域性。多種多樣的地形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也截然不同,平原地區地勢平坦,適于發展耕作業,丘陵山地利于發展畜牧業、林業和各種水果的生產。土壤是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對發展耕作業具有重要意義。不同類型的土壤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土壤肥力條件不同,農作物長勢也明顯有差異。另外,世界各國的農業還要受到國家政策及政府干預的影響。同時,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對農業區位影響也不容忽視。但是,一個地區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最終還是取決于市場的需求量。因此,農民在進行農業區位選擇時,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才能合理地進行農業規劃。
(板書)
一、影響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1.自然條件:地形、氣候、土壤
2.社會經濟條件:市場、交通、政策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每組派代表發言:以下農業生產活動主要是受什么因素影響形成的。
(展示投影)
1.《晏子使楚》中說:“桔生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保夂颍
2.我國杭州的“明前龍井”茶馳名中外,日本的茶道愛好者曾經把茶種帶回日本栽培,但效果很不好。(土壤)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氣候都較寒冷,為何這兩個地區的農業類型不同?(地形)
4.南京市周圍形成大規模的蔬菜、乳、肉、禽、蛋的農業生產基地。(市場)
5.乳肉畜牧業、園藝業一般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地區。(交通)
6.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有計劃地建立了一批商品農業生產基地。(政策)
。ǔ修D)
根據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各地區要根據各地的具體條件,因地制宜、合理進行農業的區位布局。
。▽W生練習)
(投影展示)
下列地區的農業生產活動與影響其布局的主導因素進行搭配:
a.古巴的甘蔗 。1)灌溉水源
b.黑龍江省的大豆 。2)炎熱的氣候
c.河西走廊的糧棉 。3)地形
d.橫斷山區立體農業 (4)市場的需求
e.江南丘陵的茶樹 (5)土壤
。ǔ修D)
自然條件對農業區位選擇有重要影響,但并不是決定性的,人們可以根據當時當地的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宜發展農業。
(板書)
二、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學生活動)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7~p8“對自然因素的改造利用”框題,完成下列表格內容
。ㄍ队罢故荆
農業生產活動
利用改造的因素
天然橡膠由熱帶擴大到北緯22°
玻璃溫室的農業
丘陵緩坡修筑梯田
江南丘陵茶園的噴灌
三江平原的小麥種植
師生共同討論,總結填表
。ń處熢O疑)農民對自然因素進行改造時,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嗎?
。▽W生討論)
下列農業生產活動是否合理?說出理由。
。ㄍ队罢故荆
1.丘陵陡坡修筑梯田,發展種植業(不合理。工程量大,且易造成水土流失。)
2.圍湖造田,毀林開荒(不合理。破壞水利,造成生態環境惡化。)
。ń處熜〗Y)可見,對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一定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根據當時當地的經濟技術條件,還要充分考慮投入產出之比。
(承轉)一般情況下,一個地區的自然因素可以看做是相對不變的,而影響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則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因而,農民對農業區位的選擇,更多的要考慮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ò鍟
三、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學生討論)
(投影展示)
分析影響下列事物變化的因素:
1.近些年來,泰興城的周圍形成了以生產蔬菜、肉、蛋、奶為重點的農業生產基地。
(市場需求)
2.90年代初,泰興的白果非常暢銷,最近幾年,白果價格大跌,滯銷嚴重。
。ㄊ袌鲂枨蟮淖兓
3.產于云南等熱帶地區的荔枝大量運往北方市場。(交通運輸條件的改變,農產品保鮮、冷藏技術發展。)
4.荷蘭的鮮花遠銷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ㄕn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是多方面的,發展農業必須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因時、因地制宜,使人的主觀行為與自然規律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科學合理地作出農業的區位決策。
(鞏固作業)
。ㄍ队罢故荆
某城鎮周圍要發展乳牛、小麥、花卉、果樹種植四種農業,請在圖中a、b、c、d四個區位安排這四種農業,并說明這種安排的理由。
點評:本節--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式并結合電化教學,采用錄像機、投影儀等現代教學手段,直觀形象地將知識展現出來,同時注重學生的參與活動,通過投影出示練習題,讓學生充分理解和當課消化,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