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冊 2.2《大氣的熱力狀況》教學設計
3.大氣在增溫的同時,也向外放出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間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與地面輻射正好相反,故稱為大氣逆輻射,大氣逆輻射又把熱量還給地面,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
結論:天空有云,特別是有濃密的低云時,大氣逆輻射更強。
實例:有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溫度高。
問題:晚秋,寒冬的霜凍多出現在晴朗的夜晚,人造煙幕能防凍。
綜述:地球大氣對太陽短輻射幾乎是透明體,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溫,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卻是隔熱層,把地面輻射放出的熱量絕大部分截留在大氣中,并通過大氣逆輻射又將熱量還給地面。人們把大氣的這種作用稱為大氣保溫效應。那么大氣的熱力作用究竟有什么意義呢?如果地球表面沒有大氣又會怎樣呢?
出示課件,以無大氣的月球同有大氣的地球相比較
學生自讀回答
教師總結
學生解釋
舉實例說明
此段也可放在練習中完成
教學程序
教學方法、學法
講
授
過
程
(三)大氣熱力作用的意義
1.大氣的熱力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氣溫,又提高了夜間的最低氣溫,減少了氣溫日較差。
2.大氣的保溫效應,平均氣溫為15°c,形成了適宜生命生存的溫度條件。
地面與大氣就是這樣不斷地進行著熱量交換,就整個地球多年平均狀況來看,地球收入的熱量與發出的熱量是相等的。
二、全球的熱量的平衡
學生讀圖,計算地面與大氣熱量收支狀況。
計算可知,地面和大氣的能量收入與支出是相等的,也就是說,全球的熱量平衡。
問題:
全球熱量平衡有什么意義?(使全球多年平均氣溫比較穩定,有利于人類的生存與活動)
2.假如全球熱量不平衡會產生什么后果?(全球氣候變暖)
3.人類的哪些行為會導致熱量不平衡?我們應該怎么做?
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排放破壞臭氧的物質、砍伐森林,使大氣co2增加→氣候變暖
我們應該怎么做,討論完成。
學生讀圖計算。
學生自讀回答
小結
1.“圖”示
(結合實例,了解大氣的熱力狀況)
2.“表”示
見課件
練習
見課件
板書設計
大氣的熱力狀況
1.大氣的削弱作用
2.大氣的保溫效應
3.全球熱量平衡
課件的設計思路
本節課從課文來講,文字敘述性強,圖多,而圖示多為靜態,文字內容則主要表現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以flash動畫形式出現,能夠準確地反映大氣的熱量傳遞及變化過程,因此選用了動感較強的flash5.0進行應用。
導言以教師談話的方式導入,然后出示課件進入引言部分,通過對太陽輻射量的變化引入新授課的內容:第一部分,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削弱作用分別以動畫形式(課件3、4、5)進行講解,之后老師聯系生活中的一些大氣現象(即實例),對幾種作用進行分析,訓練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解釋實際問題的能力。
講授的第二部分大氣的保溫效應先閱讀課文,然后以系統聯系圖(見課件7)進行講解,最后仍用實例加深理解(實例均以老師口授,未設計到課件中)。
講授第二部分全球熱量平衡的課件以表格的形式出現(課件8),需要學生結合課本中的圖及數據來計算完成,然后填入表格完成;再設計幾個問題(見課件)加深對全球熱量平衡相關知識的理解,小結部分(課件9—10)分別以兩種不同圖示對大氣的熱力狀況進行總結。使全節知識融于一體。
練習的設計主要是用學過的知識來回答解釋大氣中存在的一些現象,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