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環境的組成——陸地水
教法建議
本節教材涉及原理性或概念性知識部分,提倡以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示意圖或教師在黑板上繪制的示意圖,思考、分析完成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效果會比較好。
例如學習“陸地水體類型”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繪制“降水形成地表徑流、湖泊、沼澤水等,固態形成冰川,下滲部分形成地下徑流的過程”示意圖,通過示意圖使學生明確陸地水的類型以及空間分布,并為后面學習水循環打下基礎。如果補充地下水分類,可以借用教材中提供的示意圖,也可以在黑板上繪制示意圖,或用計算機制作動畫示意圖,使學生能夠形象的了解地下水按埋藏所分的兩種類型——潛水和承壓水,引導學生觀察示意圖,兩種地下水的差別是什么,在開發利用上有什么差異性?如果利用不當,導致的后果有什么不同?
再比如,學習“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時,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關于大氣降水、冰川與河流補給關系,潛水與河流互補關系示意圖,并思考以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受什么因素影響?以冰川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受什么因素影響?河流與地下水之間具有怎樣的互補關系?
學習“水循環”時,教師可以繼續使用前面講述“水體類型”時繪制的板圖,提出問題思考:大氣降水的水汽來自何處?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的最終歸宿是何處?由此明確海陸間循環,至于內陸循環和海上內循環,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示意圖,或教師繪制的板圖,明確其水汽分別來自何處?循環的環節有哪些?等。通過對示意圖的觀察使學生明確水循環的意義以及人類的什么行為會造成水資源的枯竭?
對于本節教材的另一個中心——水資源,在教學中應注意閱讀教材中相關內容并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例如:了解“靜態水資源和動態水資源”時,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段落,找出其中關鍵的數字,以此區別二者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明確動態水資源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特別應該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明確目前人類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是哪幾類?其儲量占全球總儲量的份額是多少?由此對學生進行節水教育,樹立學生的節水意識。再比如,學習水循環后,應該引導學生解釋“為什么水資源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是有限的?為什么不合理利用水資源也會導致其枯竭?人類的哪些做法屬于不合理利用水資源?”通過這種分析使學生明確可更新資源的利用也必須合理,才能做到可持續利用。
--方案
【教學重點】
①地下水的類型及其開發利用;②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③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
【教學手段】
潛水和承壓水動畫示意圖,水循環示意圖
【教學過程】
(引課)地球上的水主要存在于哪些地區?其中陸地水占的比例是多大?陸地水主要來自何處?分布在何處?以什么形式存在?教師繪制板圖并講解,引導學生總結板書結構。
(板書)一、陸地水體類型
1. 陸地水的分類
(出示計算機動畫演示或繪制板圖)地下徑流按埋藏可分為兩種類型——潛水和承壓水,讀圖思考,兩種類型的補給、埋藏、運動特點、污染狀況及利用等有什么差異?
(引導學生觀察繪制的板圖)說明其中可利用的水體類型有哪幾種?它們在循環和更新方面有什么差異?按照不同的循環更新周期,又可以將這些水體分為幾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