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設計
引導探究4: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有關藏羚羊的文章,
問:你能解釋為什么藏羚羊的數量在一定范圍內穩定嗎?
總結過渡:
地理環境各要素不僅通過物質與能量的交換相互作用和制約,各要素相互作用還會產生其他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
知識鞏固
讀課本93-94頁,思考下列問題:
1.什么是生產功能?其形成過程是怎樣的?有什么特點?
討論94頁活動
2.什么是平衡功能?其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其性質如何?
學生歸納:(略)
過渡:
我們曾經學習過的地理要素,如氣候、水體、地貌等是否會隨時間的變化?(學生回答:會。)各要素變化之間是否有聯系?(學生回答:有。)是一種怎樣的聯系呢?
研討:(分組討論)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來看一則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環境變化過程”。 學生討論:(1) 用圖表的形式,總結歸納案例中表達的演化過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組成物質等均發生了什么變化?
(2)這些變化是怎么發生的?
(3)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說明統一演化規律的?
得出結論: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演化與循環過程”。
活動鞏固:
活動:“湖泊的演化”,進一步加深對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的理解。學生在表述過程中會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教師小節: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這一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因而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
引導探究5:
請學生閱讀案例中給出的“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的材料,1、能得出什么結論?
——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改變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2、能得出什么規律?
——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下,都會發生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改變。其中人為因素的干擾尤為突出。自然地理諸要素中,生物和水對人的干擾最為敏感。
鞏固訓練:
結合“活動”中人類對河流影響的例子進行分析,進一步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討論一下,把討論的結果寫下來!
小結: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之二就是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
【課堂總結】
地理要素有規律分布構成了全球和諧的陸地自然環境整體。陸地環境之間錯綜復雜的、微妙的要素關系,有許多使人類還沒有認識到的。因此,人類不能隨意去破壞任何哪怕是極微小的環節,也許它帶來的影響會是全球性的。保護全球環境,人人有責。
板書設計:
信息反饋與評價:
單項選擇題
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此詩句反映了( c )
a.巖石圈物質循環 b.能量交換
c.生物循環 d.大氣循環
2.關于生物對地理環境形成和發展作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a )
①生物改變了大氣圈和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②生物促使了環境中物質的遷移運動
③生物的呼吸作用是改造環境的根本原因
④生物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③ d.①②④
3.圖中若a是綠色植物,該圖的含義是 ( c )
a.呼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