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城市的區位因素教學設計(通用2篇)
6.2城市的區位因素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對城市區位的影響;
2.掌握城市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識記一些典型城市的名稱和特點;
3.能舉例說明沿河分布城市的幾種區位類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地圖,培養讀圖、用圖能力;
2.通過結合當地實例,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培養合作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地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自然條件對城市區位的影響因素;
難點:
1.結合實例理解城市的形成原因;
2.結合課文插圖來理解城市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方法
“問題”教學法;資料和個案分析法;探究式教學。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提問: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聚落,聚落可以分為幾大類?(鄉村和城市)。
結合世界地形圖和政區圖,世界城市的分布有何特點,原因是什么?這正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一、影響城市區位的自然地理因素
1.地形與城市區位:平原 高原 山區
質疑討論、學生探究
多媒體展示:讀中國地形圖和政區圖,我國地形分布有何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多媒體展示:讀《中國10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圖》,我國城市空間分布有何特點,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區?(東多西少,多分布在第一階梯上)
教師分析: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區,也是城市發育的理想環境。如中國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級階梯上。
2.氣候與城市區位:降水較多、氣溫適中
多媒體展示:讀《世界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區分布示意圖》《中國氣候分布圖》《中國政區圖》。
學生活動:在《中國政區》填充圖上描繪400毫米年降水量線;討論400毫米年降水量線的地理意義(是我國半濕潤、濕潤地區與半干旱、干旱地區的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美國城市分布與地形有何聯系。
教師分析:400毫米年降水量線是我國半濕潤、濕潤地區與半干旱、干旱地區的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美國的“波士頓-紐約-華盛頓”“芝加哥-匹茲堡”和“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三大城市帶,分別位于美國的大西洋沿岸平原、中部平原以及西部的沿海平原上。高原和山區也有城市分布,但城市的發展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我國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何種氣候類型區?(只有包頭、蘭州、烏魯木齊、齊齊哈爾幾個城市位于該線的西北部,大部分城市分布在該線東南部氣溫、降水等氣候適宜的地區)。
3.河流與城市區位:用水 運輸 防衛
讀《中國10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圖》《中國政區圖》《世界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區分布示意圖》,中國和世界主要城市分布與河流有何關系?(世界和中國的大多數城市,總有河流流過城市周圍,或者穿城而過。所以說,河流對城市的城址選擇具有深遠的影響)。
教師引導、總結啟發,引導學生讀圖和思考
1.為什么平原大城市特別多,且城市分布又比較密集呢?
2.為什么大河沿岸大城市特別多?
3.為什么氣候適宜的地區大城市特別多?
教師引導得出結論: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因素對城市區位的影響很大,說明自然條件對城市區位的影響是深刻的。
課堂練習、知識鞏固
讀右圖,回答:
(1)a、b兩城市均是我國著名的 工業城市,a城市名稱為 ,b城市名稱為 。
(2)從城市區位因素來看,其共同的自然區位因素是 ,其自然因素的不同點是 。
[答案](1)鋼鐵,包頭,攀枝花(2)共同點:沿河分布和接近自然資源;不同點:a地氣候與b地比,降水較少,氣候較干旱,水資源較少。
引導學生分析、掌握分析思路:讀圖可知,a、b兩城市均分布于黃河和長江富有特征的河段,可以判斷a和b分別為包頭和攀枝花,這兩個城市沿河分布,且均為我國的鋼鐵工業城市,因此它們的共同區位因素是沿河分布和接近自然資源。從影響城市的自然區位因素來看,兩地的氣候類型和氣候特征有明顯的差異,雖然兩地均有河流經過,但流量有較大的差異。
教學板書設計
城市的區位因素(一)
一、影響城市區位的自然地理因素
為什么平原大城市特別多,且城市分布又比較密集呢?
1.地形與城市區位:平原 高原 山區
為什么氣候適宜的地區大城市特別多?
2.氣候與城市區位:降水較多、氣溫適中
為什么大河沿岸大城市特別多?
3.河流與城市區位:用水 運輸 防衛
6.2城市的區位因素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能力
1.了解社會經濟條件對城市區位的影響;
2.理解城市分布與社會經濟條件的聯系;
3.理解城市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地圖,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
2.通過結合當地實例,綜合分析某城市的形成與發展變化,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與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
2.學會運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社會經濟條件對城市區位的影響因素;
2.城市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難點:
1.結合實例理解城市區位因素的變化;
2.結合課文插圖來理解城市分布與社會經濟條件的關系。
教學方法
“問題”教學法;資料和個案分析法;探究式教學。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上節課學習了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條件對城市區位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區位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這是我們這節課的學習重點。
二、影響城市區位的經濟因素
1.自然資源與城市區位
多媒體展示:《中國主要礦業城市圖》
提出問題:在《中國主要礦業城市圖》中找出我國主要的石油城、鋼鐵城、煤炭城。
學生讀圖得出結論:
(1)我國主要的油田名稱(大慶、任丘、玉門、克拉瑪依等);
(2)我國主要的鐵礦基地(鞍山、馬鞍山、本溪、攀枝花、包頭等);
(3)我國主要的煤炭基地(大同、鶴崗、平頂山、淮南、開灤、晉城、朔州等)。
學生活動:
多媒體展示6.12“某礦業城市形成示意圖”和“我國礦產資源分布圖”,引導學生思考:
(1)結合中國地理知識,回顧我國的礦產資源分布。6.12“某礦業城市形成示意圖”中,有哪種礦產資源,分布如何?
(2)左圖和右圖中城市分布與氣候、河流、地形有無關系?
(3)該地區城市形成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教師啟發:從以上問題分析,可以得出該地城市主要是依托礦產開發而興起,伴隨礦業發展而繁榮。
承轉過渡:
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是不是也會促使城市的形成呢?
2.交通與城市區位
交通事業發展迅速,道路四通八達,在公路、鐵路樞紐以及公路、鐵路沿線上也出現了一批城市。
多媒體展示:《中國交通圖》和“京杭運河發展史”資料。
提出問題:說出石家莊、鄭州、寶雞、株洲、懷化、蘭州、蚌埠等城市,是建在哪些鐵路線或是哪幾條鐵路的樞紐站?分析揚州衰落和株洲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討論。
教師點撥:揚州衰落、湖南的株洲市和石家莊市的形成和發展的主導因素是交通。
承轉過渡:
一個城市的興衰,不僅受資源、交通等經濟因素的影響,同樣也會受到政治、軍事、宗教等社會因素的影響。
三、影響城市區位的社會因素
1.政治因素與城市區位
多媒體展示:《西亞政區圖》《歐洲政區圖》
提出問題、學生讀圖:在圖中找出麥加、耶路撒冷、麥地那、梵蒂岡。
教師引導:我國著名的古都西安、洛陽、杭州、開封等城市,在作為國家首都的時期,分別是當時國內最大的城市。
2.軍事
從古到今,一些地方由于扼守著交通要沖,往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世界上有些國家也有把某個城市專門作為軍事基地來發展,如俄羅斯在亞洲部分的庫爾斯克,就是一個軍事、導彈基地。
3.宗教
世界上許多城市都蒙有宗教色彩,甚至一些宗教徒把它們奉為“圣城”。教師可結合課文和有關資料舉例說明,如麥加、耶路撒冷、梵蒂岡、我國西藏的拉薩等,最早都是作為宗教中心發展起來的。
承轉過渡:對于現代城市區位來說,有些因素的影響已經很弱,如軍事、宗教因素;有些因素從古至今一直對城市區位產生著重大的影響,如自然資源、交通因素等。
四、城市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學生閱讀教材,并讀圖6.15:
教師點撥:
(1)科技中心與城市區位。如因科技而興起的科學城──日本的筑波,美國西部的“硅谷”。
(2)旅游勝地與城市區位。旅游城如張家界、黃山市、泰安市、桂林市等。
(3)國家政策與城市區位。浙江省溫州市,是改革開放以來由鄉村到城市、經濟發展較快的類型。
課堂練習
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試評價有利武漢城市發展的自然區位因素。
(2)近年來有何新因素對武漢城市的發展起較大的作用。
[答案](1)武漢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溫度和降水條件較好;武漢位于長江和漢江的會合處,水量豐富;武漢位于江漢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旅游業和高科技的發展。
教師引導分析:此題的解答其實是要求學生能夠應用城市區位原理分析武漢城市的發展,要針對武漢的具體情況來分析,必須熟悉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以及武漢及其附近的地理情況,并能夠用綜合分析的思維方法進行全面的分析。第一小題,從自然因素來看:(1)武漢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溫度和降水條件較好;(2)武漢位于長江和漢江的會合處,水量豐富;(3)武漢位于江漢平原附近,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從第2小題來看,必須以發展和動態的眼光來看問題,從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對比來看,自然因素變化小,而社會經濟因素變化大,因此要分析近年來有何新因素對武漢城市的發展起較大的作用,主要是考慮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1)接近鐵礦產地,水能豐富(接近葛洲壩和三峽水利樞紐);(2)緊鄰我國的商品糧棉基地(江漢平原)(3)有便利的鐵運(京廣鐵路)、河運等,交通發達;(4)武漢是湖北省的省會,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區域性的文化和經濟中心。從近些年來看,由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武漢的旅游業快速發展,而高科技的發展為武漢城市的發展增添了強大的后勁。通過對練習的總結,可以加深對影響城市的各種區位因素的理解,并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結構和掌握分析方法。
板書設計
6.3城市的區位因素(二)
二、影響城市區位的經濟因素
1.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與城市區位
2.交通與城市區位
三、影響城市區位的社會因素
1.政治因素
2.軍事
3.宗教活動
四、城市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影響城市區位的新因素
(1)科技中心與城市區位
(2)旅游勝地與城市區位
(3)國家政策與城市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