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上冊重點知識總結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雖然失敗了,但它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
第19課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
2、列寧的《四月提綱》(1917年4月),提出把俄國革命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3、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十月革命”的性質:無產階級領導,以建立體現社會公正和平等的社會制度為目的。
“十月革命”的意義: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上打開了一個缺口,沉重的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第20課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
2、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主要實施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3、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實行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第21課 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
“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連續十年沒有召開。
2、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中共中央為劉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國范圍內平反各種冤假錯案。
3、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核心是憲法。
4、1984年,政府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第22課 祖國統一大業
1、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
2、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一國兩制”含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中國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祖國完成統一大業的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3、1997年7月1日中國收回香港,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收回澳門,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
4、香港澳門回歸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實力提高。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23課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1、在國際交往中,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主要體現在“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在請客”“一邊倒(倒向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
2、1953年12月,周恩來找中印雙邊會談中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與國關系準則和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
4、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出現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是在日內瓦會議
5、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也叫亞非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同:遭受殖民主義的災難和痛苦;解除殖民主義的痛苦和災難,發展民族經濟。
異:指各國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會議的意義:加強中國和亞非各國的聯系。會后中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第24課 開創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內恢復了一切合法權利,包括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