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飲食
第11課 飲食
[教學目標]
1.掌握飲食的發展階段、東西方不同的飲食方式、世界各地不同的餐器、隨地域而區分的飲食結構;理解中國飲食文化與飲食方式的歷史文化因素、自然環境對飲食的制約、創造飲食的能力是生產力中最基本的部分、社會歷史文化賦予飲食以豐富的內涵、文明交流加強了飲食的多樣化。
2.通過對自然環境等文明要素在歷史中對飲食結構、飲食方式等方面影響的討論,初步掌握利用文明史觀點分析文明要素與文明現象之間關系的方法;通過學生多途徑搜集資料與教師在課堂內外的指導,使學生初步掌握“論從史出,史由證來”的歷史學歸納方法。
3.理解飲食的歷史同樣是人類在自然與社會的歷史變遷中求生存、求發展過程的一部分,從而激發學生理解歷史、熱愛生活的情感態度;并通過對中國飲食傳統中豐富燦爛的文化與中國飲食對世界的貢獻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點與難點]
重點:飲食方式與歷史文化。
難點:飲食方式與歷史文化。
說明:
分餐制多與等級制度有關,如中國先秦時期的“列鼎而食”;聚餐制則源自于魏晉之后家族觀念的加強,因為在動亂不安的年代中,只有通過加強血緣家族的聯系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維持個人的生活,所以聚餐也就成為體現安危與共的家族觀念的一部分。在現代社會的文明交流與撞擊中,分餐制成為一部分中國人的選擇,從聚餐到分餐的轉變,一方面固然有講求衛生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國在傳統文化與觀念上的突破。所以,飲食方式與歷史文化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2.飲食與文明。
1. 小結練習
[資料附錄]
材料一:飲食與自然環境。——教科書55頁末小字部分。
材料二:飲食與文明交流。——教科書56頁小字部分。
材料三:在波士頓傾茶事件中,作為主角的竟然是原產自中國的茶葉,這實在耐人尋味,堪稱中國飲食文化代表的茶葉在傳至西方后,到18世紀已經完全融入西方社會,成為大眾飲料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歐洲殖民者又將這一飲食習慣帶到了美洲。英國限制美洲殖民地經濟發展也就自然從這與大眾生活最為相關的茶葉著手,通過法令強行在美洲傾銷東印度公司經營的茶葉,而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也自然地從這與大眾生活最為相關的茶葉開始被點燃。
材料四:飲食的發展歷程。——教科書54——55頁。
材料五:用餐形式與歷史文化。——教科書56頁。
[板書設計]
自然環境
飲食結構
飲食結構 飲食結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