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飲食
生產力 飲食 文明交流
(生食 火 熟食陶器 烹飪)
筷子
刀叉、手抓
茶 中國:聚餐,歐洲:分餐
社會歷史文化
[訓練設計]
在北京出土的距今約180xx年前的山頂洞人的遺跡中,發現有50多種動物的骨骸、淡水魚魚骨與海蚶殼,由此可以說明: ( )
①山頂洞人仍停留在生食的飲食階段
②山頂洞人的活動區域已經擴大至海邊
③山頂洞人的活動區域應有相當豐富的動物資源
④山頂洞人已經發展起豐富多彩的烹飪飲食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參考答案c
[教學反思]
《社會生活》這一單元的設計構想是:精講《服飾》這一課,在第一課中給出比較完整的文明史分析方法及框架,而后在其他三課中,要求學生根據《服飾》,對飲食、居住、交通等文明現象進行分析歸納。但三課中各有側重,不要求泛泛之談。
社會生活在文明史框架下解釋的方法是探討文明以下幾種要素與文明現象之間的關系:自然環境、生產力、歷史文化、文明交流。
《飲食》作為學生實踐的第一課,從實際操作來看,在課前應當對學生有一定提醒,并有順序的規定,要求學生按照自然環境、文明交流、生產力、歷史文化的順序來談,這樣才不會在課堂上出現相對混亂的局面,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指定其他的順序,但是不能完全放任。
課前必須要求學生準備至少一個文明要素與飲食間關系作為主講話題,并且各自最獨立準備,不要分組,這樣才能在課堂中形成討論。在課前應當就每個話題各隨機抽選二名學生檢查準備情況,以確保學生準備工作充分。
總之,本課是學生在本單元自主實踐的開始,課前的要求與準備必須充分,之后的兩課才能比較有效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