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教學案
概況
重要發明:
第二次
工業革命
生產力:
影響
生產關系:
政治上:
國際關系
經濟上:
【重難點突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原因、主要途徑、過程、影響。
【典型題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歷代盛行的官營作坊,在明清時期受到沖擊。江南城鎮附近農戶不事農耕,“盡逐綾綢之利”,漸成風尚,城鎮中“絡緯機杼之聲通宵徹夜”的情境亦載于史籍。明萬歷年間,僅蘇州絲織業中受雇于私營機房的織工就有數千人,是官局的兩三倍。清初在蘇州復置官局,設機800張,織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機170張,機匠補充困難,而同一時期蘇州民機不少于3400張。“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
——摘編自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紀晚期開始,鄉村手工業特別是毛紡織業在英格蘭東部、西部和約克郡地區快速發展。商人發放原材料,回收產品,銷往海內外,這種新型的“鄉村制造業活動”被稱為“原工業化”。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工廠”,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16世紀初,紐貝里的一家毛紡織“工廠”雇用了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位婦女和兒童。海外市場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類“工廠”的發展,英國成為歐洲最重要的毛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國,17xx年毛紡織品占國內出口商品的70%。棉紡織業作為新興行業隨之興起,其他行業也迅速擴張。機械化逐漸成為新的生產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歐洲大陸廣泛傳播。
——摘編自[英]e.e.里奇等主編《劍橋歐洲經濟史》等
材料三 包含著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的雇傭勞動是很古老的;它個別地和分散地同奴隸制度并存了幾百年。但是只有在歷史前提已經具備時,這一萌芽才能發展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