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導學案
【典例剖析】
例題:閱讀下列材料
1948年及1970年美國和法、德、日、英四國占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總值的比重如下表
回答:
⑴據材料,美國和歐共體國家及日本的經濟實力地位發生了什么變化?
⑵上述變化對美日關系、美歐關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最終導致了什么結果?
剖析:本題屬表格材料題。解答這類題目,首先要明確表格中的設項。然后明確依據材料提出的問題,并帶著問題去分析材料各項中數字大小變化的規律,結合所學知識把有關的數字信息轉化成文字信息,最后進行表述。該題的設問比較簡單。第一問的“變化”從美國的有關比重由大到小,而其他國家的比重由小到大這一表象中就可得出結論。回答第二問,要從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對世界格局變化的影響這一高度進行思考。
答案:⑴歐共體及日本與美國之間的經濟實力差距縮小。
⑵影響: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日本和西歐國家開始為積極提高自己的政治經濟地位而努力,有力地沖擊了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結果:資本主義世界開始形成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探究拓展】
1958—1969年,歐洲共同體內部貿易平均每年增長率為16.5%。1984年,歐洲共同體10國對外貿易總額達13747億美元,超過美國1.43倍。請思考:歐共體經濟發展對中國有什么啟示?
提示:歐共體的發展主要得益于歐洲內部經濟聯系(區域經濟)的加強以及因此而帶來的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中國既存在著機遇,又面臨著挑戰,世界形勢的緩和,為中國集中進行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同時,地區或集團經濟貿易保護主義壁壘,又使中國的對外貿易面臨著激烈的競爭,不利于中國獲取外部資金和先進技術。中國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展自己。
[線索勾勒]
1、基本線索
多極化趨勢的根源—多極化趨勢的表現
2、延伸探究
深刻理解多極化趨勢與兩極格局的關系。兩極格局瓦解后,多極化趨勢的加強對國際關系新型格局和世界經濟的影響。
[重點難點]
1、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原因及表現
特別說明:
多極化趨勢與兩極格局的關系:多極化還只是一種趨勢和方向,還不是一種成熟的國際關系格局。兩極格局雖然受到多極化的挑戰與沖擊,但尚未瓦解,它依然是當今國際關系格局的總體的、基本的特征,多極化趨勢是兩極格局下的多極化趨勢。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雖然解體,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也沒有最終形成,直到今天,仍處于向多極化演變的過程中。
例證:世界政治力量多極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軍事力量的多極化
b、兩極格局不利于世界的和平與安全
c、世界經濟力量對比的消長
d、西歐、日本等地區和國家的政策轉變
解析:選c。通過世界格局由兩極向多極化發展的原因分析可知,多極化的根源在于經濟格局的多極化,即各國經濟發展和實力增強。
2、全面理解不結盟運動
特別說明:
結盟與不結盟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不結盟運動并非真的不結盟,而只是不同與美蘇兩大軍事集團結盟的國家結成聯盟,結盟與不結盟都是為了整體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例證:不結盟運動在當今發展的特點不包括
a、奉行獨立、自主的宗旨和原則
b、改變了非集團的原則
c、無常設機構也無成文章程
d、不結盟運動召開各種會議,采取協調一致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