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
教學設計方案
社會主義運動新發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
重點:19世紀晚期歐美的工人運動;第二國際的建立;列寧主義的誕生
難點:第二國際與第一國際的異同及產生不同點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19世紀晚期歐美的工人運動
在課前(最好提前一個星期)布置,啟發學生思考——第二次工革命時階級關系會產生什么影響?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會產生什么發展變化?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
教師就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比較、分析19世紀晚期歐美的工人運動的新發展:第一,自發性斗爭明顯減少了,有組織有領導的斗爭增多了,工人階級比以前更講究斗爭藝術了。第二,合法性斗爭成為主要形式,暴力性的武裝起義幾乎不見了。第三,此一階段經濟斗爭多過政治斗爭,第四,由于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一批優秀的工人運動領導人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家迅速成長起來,各國工人階級政黨和組織的相繼建立。
二、第二國際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分析、比較第一國際與第二國際的組織形式與活動方式的異同。
關于“修正主義”問題。指導學生閱讀小字部分的內容,分析、討論“修正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原因。最后,教師應指出:①修正主義者是在形勢起了變化的條件下,即工人生活狀況明顯改善并得到應有的政治權利,武裝起義已沒有可能性的條件下,去探索開展社會主義運動的新途徑、新方式。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應該允許,不必大張撻伐。②他們提出的新觀點,確實有不少荒謬的,但是,也有若干正確的論述經過實踐檢驗是得到證實的。例如,認為西歐已不可能進行勝利的城市武裝起義(思格斯也如此認為)。預言中產階級在資本主義各國中將占人口中的大多數。階級斗爭未必是越來越尖銳,緩和的趨勢是存在的。無產階級絕對貧困化的結論已經不是注定不變的規律等。這些已被證明是正確的論點,當然不應該一概扣上“修正主義”帽子,予以否定。
三、列寧主義的誕生
引導學生聯系本章第一節中,俄國帝國主義的特征的形成,分析列寧主義誕生的社會和歷史根源。
社會根源:其一,農奴制改革完成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十分迅速。但是俄國工業發展起點過低,仍遠遠落后于美、德、英、法等西方國家。19世紀末,俄國仍是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其二,俄國的落后,究其原因,完全是封建殘余造成的惡果。其三,農奴制改革只是為了鞏固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和維護封建貴族的地位,并沒有尊重人的價值和人權、自由、民主的意思。相比之下,俄國不存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民主政治的社會環境。所以,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上,堅持“把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寫入黨的綱領”,堅持制定組織紀律嚴明的黨章,是符合俄國的國情,為保證革命斗爭的勝利所必要的。
歷史條件:①19世紀70年代,俄國無產階級隊伍壯大,成為獨立政治力量。②80年代,普列漢諾夫開始在俄國傳播馬克思主義,俄國出現第一批馬克思列寧主義小組。③20世紀初,列寧完成了建立俄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工作。④19xx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召開,列寧在會上進行的斗爭,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兩個派別的出現。
小結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西歐、北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開始逐漸改善工人待遇和提高工人的社會地位,各國國內資本主義發展進入了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