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必修1第八單元《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一、課前系統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本節內容是本單元中重要一環,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是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的一次巨變,所以本節內容在本模塊中也占重要地位。
2.初中教材對本課基礎內容已有敘述,所以本課重點在于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抓住事物的實質,掌握事物之間的聯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學情調查
1.由于初中階段學生僅限于會考水平,一知半解,馬馬虎虎,歷史基本技能薄弱,知識不扎實,所以高一學生歷史學習水平普遍較差,但不乏有對歷史感興趣,掌握的歷史知識稍多但不系統的學生。
2.學習習慣不好,慣于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正確的學習方法還沒養成,不及時復習,臨時應付,需要加強習慣、方法和能力的形成性教育。
3.青年學生好奇,易于接受新事物;好勝,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魄力;情緒波動大,缺乏耐心。總之,易于調動,樂于競爭,更需時時鞭策。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知識目標
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地掌握:建國初期政府鞏固政權和恢復發展經濟的措施;“一五”計劃的依據、內容和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誕生及意義;三大改造的完成及意義。
(2)能力目標
自主探究,鞏固和形成對歷史學科分析、歸納、概括問題的基本技能;在家庭作業中初步嘗試創作,強化創新能力;在模擬社會角色的活動中,形成搜集、處理、整合信息以及與人合作的社會實踐能力,既會學習又會生活。
2.過程與方法
(1)在模擬的社會角色的活動中,有步驟地調查、研究、決策,既系統地掌握了知識,也學習了做事的過程和方法。
(2)自己選定角色,既形成先進帶動落后的機制和習慣,又使人盡其才,課堂充滿活力,學生也有信心、有興趣。
(3)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他們以適宜的角色:例如文化課差但有特長的就展示他們的藝術作品;善于思考敢于回答的就讓他們首當其沖;缺乏自信的就讓他們朗讀、敘述課本原文。總之,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每個學生都能把事做好。
(4)課堂小結中學生要總結自己課堂所得,不僅包括知識,也包括做事的過程和方法,達到為學和為事的統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圖說或者歌唱的方式完成的家庭作業中,學生展示也加深了對藝術的感悟,初步形成正確的美學觀。
(2)既定角色的活動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得連續回答問題的規定,促使學生與人協作,各小組合理安排資源,有助于學生形成“在競爭中勝出,在合作中超越”的正確的人生觀。
(3)在互相評價的過程中,學會悅人悅己,開闊心胸,增長見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鞏固政權和恢復發展國民經濟的措施及意義;“一五”計劃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誕生和意義。
難點:三大改造的內容和意義。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課前準備
教師:
1.準備超市、迪廳、農村小區、城市廣場等現代生活場景的圖片、錄象資料片段。
2.準備反映建國初期國家建設和改造的照片、資料、影視片段等,巧現“歷史情景”,創設氛圍。
3.查閱書籍、網站等收集相關的文字資料和音樂作品。
4.檢查多媒體教學工具是否齊全,尤其要有實物投影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