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 學案
第21課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 學案
重點:赫魯曉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較,戈爾巴喬夫改革及其影響
難點:戈爾巴喬夫改革與蘇聯解體的關系。
課前自主學習
1.赫魯曉夫在經濟領域改革的重點______________,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改革______________.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點是______________特別是______________,但從_____年起,蘇聯經濟陷入停滯。
3.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執政。他首先進行______________改革,以______________管理方法取代行政命令。
4.戈爾巴喬夫改革調整蘇聯的所有制結構,推動個體勞動和______________的發展,出現了與______________合資的企業,一些集體農莊開始實行______________制。
知識點一:赫魯曉夫改革
赫魯曉夫的墓碑是由兩塊一黑一白大理石相互咬合組成的,它是由蘇聯著名藝術家曾受赫魯曉夫當眾奚落過的涅伊茲維斯特內設計的,涅伊茲維斯特內為什么會如此設計赫魯曉夫的墓碑,此中有何喻意?
1.背景
(1)一戰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顯露。農業集體化的消極影響越來越明顯。
(2)斯大林逝世后,赫魯曉夫上臺穩固自己的地位之后,開始調整政策,對斯大林模式進行改革。
2.改革的內容
(1)經濟改革的重點在農業方面。具體包括: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鼓勵農民和農場職工發展家庭副業,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大規模開墾荒地,提高糧食產量,提倡種植玉米。
(2)工業方面,廢棄部門管理體制,將部分中央企業的管理權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給企業部分權利;一定程度上承認企業和個人的物質利益,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
3.評價
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觀上有利于破除對斯大林的迷信。其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學認識,無法從根本上突破這一模式。赫魯曉夫下臺后,其改革隨之告終。
【例1】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蘇聯改革的原因主要是 ( )
a.蘇聯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自治制度的影響
c.穩定東歐和蘇聯政局的需要
d.蘇共“二十大”打破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變式題1】二戰后,蘇聯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 ( )
a.民主法制遭到破壞
b.農業單位面積產量不高
c.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弊端日益顯露
d.對斯大林的崇拜有增無減
知識點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20世紀70年代蘇聯的軍事實力大增,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優勢,但與此同時蘇聯經濟發展速度呈下降趨勢。什么原因使蘇聯的綜合國力上升,又是什么原因致使其經濟逐步陷入停滯?
1.內容
(1)恢復部門管理體制,加強對經濟的集中領導;
(2)在堅持集中計劃管理的前提下,擴大國營企業的經營自主權;
(3)運用經濟手段,刺激企業改進經營管理。
2.特點
改革的重點放在工業方面,尤其是注重發展與軍事有關的重工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