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 學案
3.結果及其原因
(1)改革的結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終失敗。
(2)原因:一是仍然沒有突破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二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蘇聯已建成“發達社會主義”社會。這種過高估計蘇聯社會實際發展水平的錯誤判斷,進一步阻礙了改革進程。由于蘇聯在這一時期推行霸權主義的外交政策,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加重了經濟負擔。到1975年以后,國民經濟進入停滯時期。
【例2】勃列日涅夫實行的不利于推進改革的做法是 ( )
a.全盤否定斯大林
b.宣布蘇聯建成“發達社會主義”
c.實行經濟刺激新體制
d.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變式題2】下列有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確的是 ( )
a.只局限于農業領域
b.沒有取得任何成效
c.沒有擺脫斯大林模式的束縛
d.在社會主義國家中進行得最早
知識點三戈爾巴喬夫改革
1991年蘇聯解體,存在近70年的社會主義“老大哥’’不復存在,世界格局由此發生了重大變化,兩極對峙結束,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蘇聯為什么會解體,與戈爾巴喬夫改革有什么關系?
1.改革背景
(1)20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出現了社會動蕩、經濟停滯,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機局面。
(2)1985年,戈爾巴喬夫執政,進行改革。
2.改革歷程
(1)經濟改革
內容:重點是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上是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減少了指令性計劃指標,代之以指導性計劃指標。通過一系列法規,調整了所有制結構。個體勞動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發展,企業開始實行各種形式的租賃和承包,還出現了與外國合資的企業,一些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也開始實行租賃制或建立家庭農場。
結果: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原因:①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措施,缺少宏觀決策和相應的配套措施。②仍沒有放棄蘇聯的傳統做法,繼續優先發展重工業,致使經濟不斷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繼續下降。
(2)政治改革。經濟改革未能取得預期成果,戈爾巴喬夫不得不把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領域。
3.影響:改革并未取得成功,蘇聯的形勢迅速惡化,最終導致國內局勢的失控和蘇聯的解體。
【例3】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對蘇聯的改革 ( )
a.都沒有突破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b.都沒有徹底改變蘇聯的經濟狀況
c.都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
d.導致蘇聯走向解體
【變式題3】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點是 ( )
a.政治體制改革 b.福利制度改革
c.文化制度改革 d.經濟體制改革